1700874245
1700874246
随着地球温度升高,内部熔化,元素因密度不同自行分类,地质学家称这一过程为“化学分化”。(没错,我们讨论的学科又发生了变化,自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之后,这次又转到了地质学。)地球发生熔融后,像铁和镍等重元素,沉入了地球中心,较轻的元素待在中间,而最轻的元素则上升到地球表面。
1700874247
1700874248
地质学家将地球历史的前6亿年(46亿~40亿年前)称为“冥古代”(Hadean Eon)。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的“冥府”(Hades),古希腊人死后灵魂就存在于这个地方。而用Eon这个词,是因为基督徒将这个希腊语单词看作与基督教所说的“地狱”同义。
1700874249
1700874250
最初,地球自转速度很快,自转一周仅需8小时左右。到了大约40亿年前,由于月球和太阳起到了“刹车”的功能,地球自转的速度放缓,自转一周延长到15小时。当时的太阳比现在暗淡,其光度仅为目前的25%~30%左右。如果当时有人类存在的话,透过满是二氧化碳的空气看过去,天空会呈现一片红色。小行星依然频繁撞击地球,但是频率降了下来。地球表面所有水分都蒸发了,形成弥补的云层。炽热的地表上,火山不停地喷出岩浆——真是我们想象中的地狱般的存在。
1700874251
1700874252
经过很长时间,辐射和小行星撞击不断减少,地球温度慢慢冷却下来。随着地球温度下降,水蒸气变成温暖的液体降到地面,这雨一下就是几百万年。那这些水最初又是从何而来呢?很大一部分来自最初撞击在一起并形成地球的物质团块。后来,又有大量彗星撞击地球,而彗星大部分由冰组成,给地球带来了更多的水。
1700874253
1700874254
至少在38亿年前,地球已经足够冷却,得以形成海洋。海洋吸收了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天空呈现蓝色。某个大陆地壳开始形成。2010年,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了一颗锆石晶体,经测定有44亿年的历史,是已知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和格陵兰岛,已发现有38亿年历史的岩石。据估计,30亿年前,今天地壳的65%已经形成。人们认为,20亿年前,板块构造活动剧烈。
1700874255
1700874256
至少在35亿年前,地球已经具备了使生命有可能出现的不同寻常的特点。或许,其中关键的特点就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这个距离恰好能使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假如地球距太阳太近,地球表面的水就会蒸发为气体;假如地球距太阳太远,地球表面的水就会凝结成冰。
1700874257
1700874258
分层结构是地球的另一个关键特点。地球中心是由铁和镍构成的固体内核,虽然高温使其呈现液态,但引力带来的巨大压力,又使其表现得像固态。流动的液态铁和镍构成的外核产生了地球的“磁场”。再往上一层是地幔,虽为固体,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却是流动的,会带着陆地移动。陆地下方缓慢流动的地幔,其深度大约能达到650千米(约404英里),再往上就是大陆地壳,平均深度为35千米(22英里)。海洋深约5千米(3英里),海底下方的地壳深度约为5千米(3英里),地壳下方就是地幔了。最后一点,是地球有一层围绕在其外部的薄薄的大气。引力让大气层能够保留下来,把我们与外太空隔开。
1700874259
1700874260
地球的分层结构对生命来说非常关键。上文提到,由于流动的熔融的铁产生电流,因此液态外核产生了磁场。磁场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线(高能质子和原子核)的伤害。
1700874261
1700874262
地幔底部的温度要比顶部高。底部的热量传导到顶部,就像在锅里熬豌豆汤一样,虽未沸腾,但却会慢慢翻滚。由于板块浮在上地幔之上,这使得板块活动起来。在某些板块的交界处,一个板块会俯冲进入另一个板块下方,重新变成地幔。地球表面的大部分物质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再造。这个周期大约需要5亿年。
1700874263
1700874264
地球的大小也是使生命有可能出现的关键特性。假如地球再小些,其引力就无法留住大气或地球表面的液态水,而这两者对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地球再大些,其引力就会把陆地上的绝大部分生物压扁。
1700874265
1700874266
此外,地轴倾斜也是生命产生的关键因素。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中,有一部分北半球朝太阳方向倾斜,另一部分北半球偏离太阳。太阳照射地球角度的变化使得到达地球的热量发生变化。地球自转轴并不改变,变的是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嗯,地轴的倾斜角度实际上会有微小变化,见下文。)
1700874267
1700874268
朝太阳倾斜的半球接收更多直接来自太阳的辐射,也就获得了更多热量,我们称这个季节为夏季。当我们所在的半球偏离太阳时,冬季就来了。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赤道附近的热带季节变化不明显。
1700874269
1700874270
1700874271
1700874272
1700874273
地球的内部结构
1700874274
1700874275
图中显示了地球内部的液态流动。地壳外部扭动的线条代表的是火山。
1700874276
1700874277
太阳的热量到底有多少到达了地球呢?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从大的时间跨度来说,并不稳定,也不始终如一。地球的轨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有所变化,另外地轴也会发生摇摆,此外倾角也会稍微发生变化。
1700874278
1700874279
1700874280
1700874281
1700874282
米兰科维奇循环
1700874283
1700874284
这些周期体现在地轴倾斜角度的变化、地轴摆动和公转轨道形状变化——后者叫作偏心率,或与圆形轨道的偏差。塞尔维亚天文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Milutin Milankovitch,1879—1958)首次发现了这些周期,遂以他的名字命名。
1700874285
1700874286
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1月份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7月份时要近483万千米(300万英里)。但地球轨道的椭圆程度也在变化,一段时间椭圆的程度高,然后越来越接近圆形,然后再变得椭圆,大约每10万年循环一次。地轴倾斜角度则大约每4.1万年从21.5°到24.5°之间变动一个循环。(若不是月球引力对地球起到了稳定作用,地轴的变化幅度会更大。)地轴每2.1万年摆动一次。地球轨道、地轴倾角以及地轴的摆动,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以及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与地球的距离变化导致的。这些行星质量都很大,当它们以规律的周期接近地球时,其引力会扭曲地球轨道和倾斜角度。我们生活在引力系统中,所有事物都在相互拖拽。而所有这些,也会略微改变到达地球的辐射总量和分布,继而影响气候。
1700874287
1700874288
地球加工元素
1700874289
1700874290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变动不安的行星。从大的时间跨度来看,没有任何地表特征是恒定不变的。地幔的缓慢流动导致大陆移动、破裂、连接,并循环变成地幔,周而复始。
1700874291
1700874292
地球和大气层几乎形成了一个元素和养分的密闭的系统。(对于来自太阳的能量,这个系统是开放的。)地球上的所有原子,几乎都已存在了46亿年,自地球形成之日起就有。少量其他原子来自小行星。除了最轻的氢和氦之外,引力使得所有原子都无法逃离地球,而且即便是那2种最轻的原子,也损失得非常缓慢。整体看来,地球基本上拥有固定的原子“预算”。
1700874293
1700874294
那么,如果不考虑大气层的话,地球的主要元素是什么呢?其中的四大元素分别是:铁、氧、硅和镁。这四大元素合起来构成了地球质量的90%以上。地壳本身则几乎有一半是氧,25%是硅,5%是铁。另外,还有一大长串的其他元素,各自只占极小的比例。
[
上一页 ]
[ :1.7008742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