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3383
寿王又移《帝王录》,舜、禹年岁不合人年。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术。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寿王猥曰:安得五家历,又妄言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以故阴阳不调,谓之乱世。劾寿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祥之辞,作祆言欲乱制度,不道。奏可。寿王候课,比三年下,终不服。再劾死,更赦勿劾,遂不更言,诽谤益甚,竟以下吏。
1700883384
1700883385
张寿王还引《帝王录》说:舜、禹的年岁不合他俩的在位年数。又说:化益(颜师古注:化益即伯益)代禹为天子,褒姒也可以为天子。这话是不符合于殷周间的经术的。张寿王治的是太史官的殷历,主张采用。因说:“安得五家历”;还批评:“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因此“阴阳不调,谓之乱世”。劾寿王吏八百石。理由是:当大夫的,穿着儒生服饰,却诵不祥之辞。祅言欲乱制度,是大逆不道的。昭帝准奏,判寿王监禁三年,寿王不服。再劾,几乎搞死,再赦勿劾。寿王坚持他的意见,诽谤益甚,又把他逮捕起来审问。
1700883386
1700883387
寿王批评太初历亏四分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他是根据殷历计算的。
1700883388
1700883389
太初元年丁丑,入殷术乙酉蔀二章章首。入蔀年19,积日235,闰余积日6939,大余39,小余705,即3/4。这年至朔同日。就太初历计算:太初元年丁丑在甲子统前,气朔无大余、无小余。这是因为太初历把这年作为历首实是虚构的。[28]从历学的角度说,张寿王提出采用殷历,批评太初历的历首实亏四分之三是有理由的,较为先进的。学术问题受到政治上的干扰,一时是难以说清楚的。
1700883390
1700883391
故历本之验在于天,自汉历初起,尽元凤六年,三十六岁,而是非坚定。
1700883392
1700883393
检验历法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自然现象。汉王朝自太初元年改历起,到元凤六年争论了三十六年是非才坚定下来。
1700883394
1700883395
“历本之验在于天”,这话是很正确的。但要看有权的人是怎样主持的?太初改历有权的人限于学术水平是做不到的。王锡阐在《推步交朔序》中批评《汉书·律历志》说:“历本之验在于天,斯言得之矣。然汉人之验天,安在哉?”改历争议,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到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只30年,李锐故说:“此当云三十岁,六字衍。”这事从汉兴到元凤六年断断续续争了132年,说是“是非坚定”,这是官家的话;真正的学术是非实际并未解决啊!
1700883396
1700883397
至孝成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究其微妙,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
1700883398
1700883399
到了汉成帝时,刘向总结六历,罗列是非,作《五纪论》。他的儿子刘歆,阐述它的微妙,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它推的法精密扼要,因此在这《律历志》中把它记述下来。
1700883400
1700883401
颜师古说:“自此以下,皆班氏所述刘歆之说也。”《汉书·刘歆传》说:刘歆“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三统历谱》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刘歆制订《三统历》,一方面步日月五星的运行,有其科学成就;另一方面又是在宣扬他的玄学思想的。
1700883402
1700883403
钱大昕《三统术衍》是自下文“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开始的。[29]
1700883404
1700883405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目以天时。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
1700883406
1700883407
历法是讲春夏秋冬自然界的季节与农时的,政治人事就是按照这样的天时来安排的。《左传》上刘康公曾说:“人民是凭藉天地间的中和之气来生存的。这就是所说的天命啊!因此,制定国家的礼仪、动作、威仪的法则,就是用来肯定这天命的。对这天命能者采取保卫的态度就得幸福;不能者,就会倒霉。”因此,把春秋十二公,242年间国家的政事排列出来,用“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的一套“天人感应”学说,来制定礼节,这样办事就能得中和之气。礼是以和为贵的,历法是用闰月来调整阴阳历的,用以作事厚生,这些都是可以固定天命的。
1700883408
1700883409
这是刘歆三统历的玄学思想,也代表着两汉以来的儒家的历学理论。
1700883410
1700883411
中国是世界上农牧业生产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因而也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需要准确地辨季节、定农时;因此,需要观测并测量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的视运动,掌握它们的运行规律,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但刘歆对待天文学中应用天文学历法,采取怎样的观点呢?
1700883412
1700883413
刘歆认为“历数”是“正天地之中”,用以“作事厚生”,目的为了“定命”;这就是说:使用历法的成果和它的作用,是用以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从而显示这政权的得来是受命于天的。
1700883414
1700883415
《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
1700883416
1700883417
儒家的经典《易》中说道:“汤武革命是顺天应人的。”又说:“研究历法是为了安排农时。”刘歆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它的作用可以显示人道的和睦。
1700883418
1700883419
周道既衰,幽王既丧,天子不能班朔,鲁历不正,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
1700883420
1700883421
周代自幽王以后,统治的权力日趋衰微。天子没有力量把朔日颁布到诸侯那里。鲁历失正,在一岁未尽之时就作为蔀首。
1700883422
1700883423
古历一章19年是至朔同日。4章76年称为一蔀,是至朔同在日首。故当闰尽之岁,作为蔀首。“失正”,孟康说:“当以闰尽岁为蔀首。今失正,未尽一岁便以为蔀首也。”[30]
1700883424
1700883425
故《春秋》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于是辰在申,而司历以为在建戌,史书建亥。哀十二年,亦以建申流火之月为建亥,而怪蛰虫之不伏也。
1700883426
1700883427
故《春秋》讽刺鲁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那时合朔在申,司历却以为在建戌,《春秋经》上记载却在建亥。鲁哀公十二年也以建申流火之月为建亥,所以奇怪那时昆虫为什么不躲藏呢?
1700883428
1700883429
三统历举出《春秋》日食这条记载,说明当时历法的混乱。
1700883430
1700883431
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乙卯)根据周历建子,那时:
1700883432
[
上一页 ]
[ :1.7008833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