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884607e+09
1700884607
1700884608 积月十三,月余万五千七十九。
1700884609
1700884610 见月法三万七十七。
1700884611
1700884612 见中日法七百三十万八千七百一十一。
1700884613
1700884614 见月日法二百四十三万六千二百三十七。
1700884615
1700884616 纪母:金陵书局仿汲古阁本不误。他本误作统母。纲纪是互文见义而有别的。李锐注曰:“旧误统母,今改。下推五星日纪术,可证。”
1700884617
1700884618 这是三统历术的第一部分:(二)纪母列出五星运行的数据。
1700884619
1700884620 就太阳系说,绕着太阳运行的有9大行星,就其远近来说,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这九大行星中,木、火、土、金、水五星发现得早。在中国古代五星是就其特征来命名的,称为:岁星、荧惑、填星、太白、辰星。到了秦汉时期,天上的五星与人间的五行对应起来,改称: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两种称谓,有时并存,后来改称。在《史记》和《汉书》中两种称谓是并存的。
1700884621
1700884622 五星中首先被认识和注意的是木星。这大概是由于它在五星中较亮,而看到的时间又特别长久。甲骨文中已有“宾岁”祭祀的记载。《尚书·洪范》有“王省惟岁”的话。1977年《文物》第八期介绍陕西临潼县出土武王征商的商簋,或称利簋,叙及“岁鼎”。“岁鼎”或释为岁星当空。《国语·周语》:周景王二十三年记伶州鸠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殷末周初确已重视岁星。古人测得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一年行一次,遂创十二次之名。用它来纪岁,因称岁星。战国时代,《汉书·艺文志》载:甘氏著《岁星经》,惜已失传。《汉书·天文志》则以11.91724为木星周期,简称12年。刘歆创太岁超辰法。《后汉书》则以11.87年为周期。祖冲之则以木星83年行7周天,即11.85714为周期。这和今日的11.86密值接近。和世界其他古国相比,似为最早。
1700884623
1700884624 岁星九条。
1700884625
1700884626 1.释岁星岁数:
1700884627
1700884628 木金相乘,3×4=12,是为岁星小周,即12年为一小周天。小周乘坤策,12×144=1728,是为岁星岁数,即1728年为一大周天。
1700884629
1700884630 刘歆说“木(3)金(4)相乘”,兜了一个圈,意谓金克木,五胜相乘而生小周12。小周乘坤策,12×144=1728,而得岁星岁数,还附会易象。木星环天一周的小周和大周是自然现象,与五胜学说是两码事,刘歆却混为一谈。
1700884631
1700884632 岁星1728岁行天145周,这是历家根据实测天象统计而得。
1700884633
1700884634
1700884635
1700884636
1700884637 1728岁岁星行天145次,以145次除1728年得11.91724年,岁星行天1周。三统历化零为整,即定12岁岁星行天1周。这1周称为小周。
1700884638
1700884639 1728年为12次,则1次为144分。1728年实际分为11.91724次,1次为145分。岁行145分,行1次就过1分。1岁过1分,144岁就行145次;即1728年历法上计算144次,而实际天象行145次,多1次。这1次刘歆称为太岁超辰。这些道理,刘歆惑于宣传五胜说,是没有从科学角度把这问题说清楚的。
1700884640
1700884641 2.释见中分:
1700884642
1700884643 见中分20736。岁中乘岁数为星见中分,即12×1728=20736。一岁12中气,故以12乘之。
1700884644
1700884645 3.释积中、中余:积中13、中余157:
1700884646
1700884647 1583为见中法,即见数;以除见中分,即为一见中数:
1700884648
1700884649
1700884650
1700884651
1700884652 13称为积中,157称为中余。
1700884653
1700884654 积中十,十,一作七。中华本校语:“王先谦说:‘十,一作七’四字乃后人校语,此下并同。按景祐、殿本十作七。”循算积中作十,为是。
1700884655
1700884656 4.释见中法:
[ 上一页 ]  [ :1.7008846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