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7668
1700887669
算释如次:
1700887670
1700887671
襄公二十七年距僖公五年辛亥朔109年,即僖28+文18+宣18+成18+襄27,共109年。积年142576+109=142685,入甲申统1097年。积月13568,闰余3,积日400911。推得:
1700887672
1700887673
周正月 大余54 小余62 戊寅朔 二月 24 24 戊申朔 三月 53 67 丁丑朔 四月 23 29 丁未朔 五月 52 72 丙子朔 六月 22 34 丙午朔 七月 51 77 乙亥朔 八月 21 39 乙巳朔 九月 51 1 乙亥朔 十月 20 44 甲辰朔 十一月 50 6 甲戌朔 十二月 19 49 癸卯朔 二十八年距辛亥百一十岁,岁在星纪。故《经》曰:“春无冰。”传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
1700887674
1700887675
算释如次:
1700887676
1700887677
僖公五年岁在大火。襄公二十八年距僖公五年110岁。岁在星纪。
1700887678
1700887679
1700887680
1700887681
1700887682
1700887683
1700887684
1700887685
积次以12除之,适尽。推得岁在星纪。
1700887686
1700887687
1700887688
1700887689
1700887690
星纪初从斗12度起算,推得岁在星纪婺女四度左右。实际天象岁在玄枵,古人不以为岁星行天一周的周期误差,却认为这是岁星的赢缩所致。“岁弃其次,而旋于明年之次。”这种解释是限于科学水平所致,是错误的。
1700887691
1700887692
三十年岁在娵訾。三十一年岁在降娄。
1700887693
1700887694
算释如次:
1700887695
1700887696
襄公三十年,这年岁余992,积次998,次余128,定次2,是岁在娵訾。襄公三十一年,这年次余、定次各加一,是次余129,定次3,是岁在降娄。
1700887697
1700887698
是岁距辛亥百一十三年,二月有癸未,上距文公十一年会于承匡之岁夏正月甲子朔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奇二十日,为日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
1700887699
1700887700
算释如次:
1700887701
1700887702
襄公三十年入甲申统1100年,积月13605,闰余5。积日401767,大余7,小余33。推得正月辛卯朔。更推二月,积月13606,积日401796(即401767+29),大余36,小余76。推得二月庚申朔。24日癸未。故入统至襄公30年二月癸未的积日为:401796+24=401820
1700887703
1700887704
文公十一年入甲申统1027年,距襄公30年为73年(即文7+宣18+成18+襄30=73年),积月12702,闰余7。积日375101,大余41,小余3。推得正月乙丑朔。
1700887705
1700887706
更推二月甲午朔,三月甲子朔。晋用夏正,绛县老人所谓“正月甲子朔”,即周三月甲子朔。
1700887707
1700887708
更推三月甲子朔的积月及积日。积月加2,为12704。积日加一小月、一大月为375160。即以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的积日,减去文公十一年三月甲子朔的积日,便得日数。
1700887709
1700887710
401820-375160=26660
1700887711
1700887712
26660以60甲子除之,得444,余20日;即所谓:“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奇二十日。为日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
1700887713
1700887714
故传曰:绛县老人曰:“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师旷曰:“郤成子会于承匡之岁也。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则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1700887715
1700887716
《春秋》,襄公即位三十一年,子昭公稠立。昭公八年岁在析木,十年岁在颛顼之虚,玄枵也。
1700887717
[
上一页 ]
[ :1.7008876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