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7693
1700887694
算释如次:
1700887695
1700887696
襄公三十年,这年岁余992,积次998,次余128,定次2,是岁在娵訾。襄公三十一年,这年次余、定次各加一,是次余129,定次3,是岁在降娄。
1700887697
1700887698
是岁距辛亥百一十三年,二月有癸未,上距文公十一年会于承匡之岁夏正月甲子朔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奇二十日,为日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
1700887699
1700887700
算释如次:
1700887701
1700887702
襄公三十年入甲申统1100年,积月13605,闰余5。积日401767,大余7,小余33。推得正月辛卯朔。更推二月,积月13606,积日401796(即401767+29),大余36,小余76。推得二月庚申朔。24日癸未。故入统至襄公30年二月癸未的积日为:401796+24=401820
1700887703
1700887704
文公十一年入甲申统1027年,距襄公30年为73年(即文7+宣18+成18+襄30=73年),积月12702,闰余7。积日375101,大余41,小余3。推得正月乙丑朔。
1700887705
1700887706
更推二月甲午朔,三月甲子朔。晋用夏正,绛县老人所谓“正月甲子朔”,即周三月甲子朔。
1700887707
1700887708
更推三月甲子朔的积月及积日。积月加2,为12704。积日加一小月、一大月为375160。即以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的积日,减去文公十一年三月甲子朔的积日,便得日数。
1700887709
1700887710
401820-375160=26660
1700887711
1700887712
26660以60甲子除之,得444,余20日;即所谓:“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奇二十日。为日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
1700887713
1700887714
故传曰:绛县老人曰:“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师旷曰:“郤成子会于承匡之岁也。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则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1700887715
1700887716
《春秋》,襄公即位三十一年,子昭公稠立。昭公八年岁在析木,十年岁在颛顼之虚,玄枵也。
1700887717
1700887718
昭公八年岁在析木,十年在玄枵,算释如次:
1700887719
1700887720
1700887721
1700887722
1700887723
定次为11,推得岁在析木之津。
1700887724
1700887725
1700887726
1700887727
1700887728
推得岁在斗9度半弱。
1700887729
1700887730
十年加2,求得岁余1003,积次1009,定次1,次余139。推得昭公十年,岁在玄枵,危15度弱。
1700887731
1700887732
十八年距辛亥百三十一岁,五月有丙子、戊寅、壬午,火始昏见,宋、卫、陈、郑火。
1700887733
1700887734
算释如次:
1700887735
1700887736
这岁入甲申统1119年,积月13840,闰余5,加积月4,共得积月13844。积日408825,大余45,小余23,得五月己巳朔。这月八日丙子,十日戊寅,十四日壬午。参见李锐注。
1700887737
1700887738
《世经》载:昭公十八年,“五月有丙子、戊寅、壬午。火始昏见,宋、卫、陈、郑火”。《左传》载:“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裨竈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裨竈是郑的占星家,说有市场,子产是开明政治家却不相信它。他说:“大火星的昏见,这样的自然规律是遥远的;人间有无火灾,这样的人间规律是切近的。裨竈怎么会识透这个道理呢?他无非多话罢了。”《史记·郑世家》:“子产曰:不如修德。”梁玉绳曰:“史记以意测言之,非子产有是语。”刘歆对于这事,虽未表态,但叙这事,意味着他是借此以证天人合一的道理的。
1700887739
1700887740
二十年春王正月,距辛亥百三十三岁,是辛亥后八章首也。正月己丑朔旦冬至,失闰。故传曰:“二月己丑,日南至。”
1700887741
1700887742
算释如次:
[
上一页 ]
[ :1.7008876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