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8168
[7]李锐《三统术注》三卷,光绪己丑冬《李氏遗书》本
1700888169
1700888170
[8]董祐诚《三统术衍补》,同治己巳重刻《董方立遗书》本
1700888171
1700888172
[9]陈澧《三统术详说》四卷,广东刻《东塾遗书》本
1700888173
1700888174
[10]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十卷,四部备要,据《荔墙丛刻》本校刊
1700888175
1700888176
[11]冯澂《春秋日食集证》,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版
1700888177
1700888178
[12]朱文鑫《历法通志》,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
1700888179
1700888180
[13]朱文鑫《十七史天文诸志之研究》,科学出版社,1965年
1700888181
1700888182
[14]陈遵妫《恒星图表》,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版
1700888183
1700888184
[15]张钰哲《天文学论丛》,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23年六月
1700888185
1700888186
[16]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
1700888187
1700888188
[17](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
1700888189
1700888190
1700888191
1700888192
1700888194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元光元年历谱》考释
1700888195
1700888196
《元光元年历谱》汉简是当代出土的文献。1972年4月间,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在临沂银雀山发掘一号和二号两座西汉墓葬时,在二号墓葬中出土汉武帝时的《元光元年历谱》。二号墓的陶罐肩部有“召氏十斗”四字。“召氏”应为二号墓主人的姓氏。这历谱共三十二简:第一简记年;第二简记月,以十月为岁首,顺序排列至后九月,共十三个月;第三至三十二简用干支记日,书每月一日至廿九日或三十日。这三十二简排列起来为元光元年全年的日历。简长69厘米,宽1厘米,厚0.1—0.2厘米。长度约合汉尺3尺,与汉代书写法律的简同长,较已发现的汉代历谱木简为长。历谱采用表格形式。
1700888197
1700888198
陈梦家《汉简年历表叙》推定汉简历谱共15件:本始二年(前72年)、本始四年(前70年)、元康三年(前63年)、神爵元年(前61年)、神爵三年(前59年)、五凤元年(前57年)、永光五年(前39年)、鸿嘉四年(前17年)、永始四年(前13年)、建平二年(前5年)、居摄元年(6年)、居摄三年(8年)、永元六年(94年)、永元十七年(105年)、永兴元年(153年)。《元光元年历谱》(前134年)较前发现的最早一件《本始二年历谱》早62年。
1700888199
1700888200
1700888201
历谱缺残成42段,但依记日干支得以推定补上,仍属完整。此历干支除记日外,日下附记犹有腊、冬日至、夏日至、立春、立秋、初伏、中伏、后伏等节气,以及反支日简写作反,和九月甲子与丙子二日干支下各附子字等。《银雀山汉简释文》(吴九龙释)已将《元光元年历谱》推补复原。1985年12月,文物出版社予以问世。第一简简书“七气日”,以建元七年改为元光元年,这简可能是在建元六年改历前书写的。
1700888202
1700888203
《元光元年历谱》是用什么历术推算的呢?历史记述是:《史记·历书》云:“秦灭六国”,“而正以十月”。又云:“汉兴”,“袭秦正朔”。《汉书·律历志》云:“汉兴”,“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晋书·律历志》云:“汉氏初兴,多所未暇。百有余载,袭秦正朔。”《宋书·律历志》云:“汉兴,袭秦正朔,北平侯张苍首言律历之事,以颛顼历比于六历,所失差近。施用至武帝元封七年”,“乃诏遂等造汉历”。据此测《元光元年历谱》是循颛顼历推算的。宋刘羲叟《长历》则说:“汉初用殷历,或云用颛顼历。今两存之。”
1700888204
1700888205
清汪曰桢撰《历代长术辑要》遂据《通鉴目录》载刘氏《长术》:“汉初承秦仍以十月为岁首,用殷术;或云:仍用颛顼术。今以刘氏《长术》两存之。”并谓:“以史文考之,似殷术为合。”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亦云:“汉未改历前用殷历。或云:仍秦制用颛顼历,故刘氏、汪氏两存之。今存纪志多与殷合,故从殷历。”
1700888206
1700888207
古代历法“汉存六历”,为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这六历始见于《汉书·律历志》。祖冲之《历议》述其所见。认为:“六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并云:“古之六历,并同四分。”朱文鑫以颛顼历立春在营室五度,殷历冬至在牵牛初度推之,测定两历造术时在周末,距今二千三百余年。两说若合符节。
1700888208
1700888209
汪曰桢《古今推步诸术考》云:……秦“以十月为岁首,闰在岁末,谓之后九月。汉初承秦制,或云用殷术,或云用颛顼术,故刘氏《长术》两存之。今仍其例。今《长术》所推,自秦惠文王称王:初更元年丁酉,至子婴元年乙未,凡一百一十九年。又自汉高帝元年乙未,至武帝元封七年丁丑,凡一百○二年四月,统计丁酉至丁丑,大凡二百二十年四月”。其220年推算采用颛顼历;而其间推自119年用周历,102年用殷历,则两存之。
1700888210
1700888211
颛顼历仍用寅正,只以十月为岁首。曾宪通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秦楚月名对照表》撰《楚月名初探》。谓:“秦用颛顼历只改岁首而未改月次及四季搭配,所以秦历既不称夏历十月为正月,亦不改夏历正月为四月。因而秦历的月次与春夏秋冬搭配亦与夏历相同。”(见《古文字研究》第5辑)核以《元光元年历谱》,信而有证。
1700888212
1700888213
秦之正朔,汉兴承之。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实为以建寅为正的四分历,亦为殷历之甲寅元。殷历、颛顼历与其余四历皆为四分历,岁实、朔策相同,并俱用19年7闰法。在这周期,朔旦冬至又复同在一天。惟上元积年据《开元占经》所载各不相同而已。《长术辑要》以殷历、颛顼历推算所得,与故《元光元年历谱》相较,内容却为一致,虽有一日之差,实由大小月的计算与调整有其出入而已。
1700888214
1700888215
今将《元光元年历谱》和《历代长术辑要》,根据殷历、颛顼历所推及《二十史朔闰表》录殷历所录列表于后。
1700888216
1700888217
[
上一页 ]
[ :1.7008881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