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888205e+09
1700888205 清汪曰桢撰《历代长术辑要》遂据《通鉴目录》载刘氏《长术》:“汉初承秦仍以十月为岁首,用殷术;或云:仍用颛顼术。今以刘氏《长术》两存之。”并谓:“以史文考之,似殷术为合。”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亦云:“汉未改历前用殷历。或云:仍秦制用颛顼历,故刘氏、汪氏两存之。今存纪志多与殷合,故从殷历。”
1700888206
1700888207 古代历法“汉存六历”,为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这六历始见于《汉书·律历志》。祖冲之《历议》述其所见。认为:“六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并云:“古之六历,并同四分。”朱文鑫以颛顼历立春在营室五度,殷历冬至在牵牛初度推之,测定两历造术时在周末,距今二千三百余年。两说若合符节。
1700888208
1700888209 汪曰桢《古今推步诸术考》云:……秦“以十月为岁首,闰在岁末,谓之后九月。汉初承秦制,或云用殷术,或云用颛顼术,故刘氏《长术》两存之。今仍其例。今《长术》所推,自秦惠文王称王:初更元年丁酉,至子婴元年乙未,凡一百一十九年。又自汉高帝元年乙未,至武帝元封七年丁丑,凡一百○二年四月,统计丁酉至丁丑,大凡二百二十年四月”。其220年推算采用颛顼历;而其间推自119年用周历,102年用殷历,则两存之。
1700888210
1700888211 颛顼历仍用寅正,只以十月为岁首。曾宪通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秦楚月名对照表》撰《楚月名初探》。谓:“秦用颛顼历只改岁首而未改月次及四季搭配,所以秦历既不称夏历十月为正月,亦不改夏历正月为四月。因而秦历的月次与春夏秋冬搭配亦与夏历相同。”(见《古文字研究》第5辑)核以《元光元年历谱》,信而有证。
1700888212
1700888213 秦之正朔,汉兴承之。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实为以建寅为正的四分历,亦为殷历之甲寅元。殷历、颛顼历与其余四历皆为四分历,岁实、朔策相同,并俱用19年7闰法。在这周期,朔旦冬至又复同在一天。惟上元积年据《开元占经》所载各不相同而已。《长术辑要》以殷历、颛顼历推算所得,与故《元光元年历谱》相较,内容却为一致,虽有一日之差,实由大小月的计算与调整有其出入而已。
1700888214
1700888215 今将《元光元年历谱》和《历代长术辑要》,根据殷历、颛顼历所推及《二十史朔闰表》录殷历所录列表于后。
1700888216
1700888217
1700888218 从上面两表复按可知《元光元年历谱》与《历代长术辑要》殷历、颛顼历和《二十史朔闰表》十月朔皆为己丑;皆为闰年后九月。殷历与《朔闰表》后九月朔旦为甲申。后九月皆小。岁大尽壬子。颛顼历以九月朔日甲寅同于《历谱》,而以九月小后九月大朔日为癸未。岁大尽亦为壬子。四历皆起于己丑而终于壬子,元光元年丁未年,即公元前134年,凡384日全等。这一年中殷历及《朔闰表》二月、四月、六月三个月皆差一日,而颛顼历十一月、二月、四月、六月、八月、九月六个月皆差一日,自是殷历为合。所以皆差一日,究其原委,可能由于汪曰桢用殷历、颛顼历计算大小余除满而为大小月与《历谱》颁行调整大小月计算与考虑不同所致。殷历、颛顼历、《朔闰表》于正月、二月、三月接连出现三个小月,而《历谱》无此现象。只是大小相间,最多是连着两个大月。汪曰桢循着历术推算,从科学性说,理当如是,应这样做;但在民间实用,就有问题。例如,就经济以月计算来说,有人吃亏,有人占了便宜。出入之间,效益有异。所以需要调整。遇这情况,历史上虞常说:“朔在会同,苟缠次既合,何疑于频大;日月相离,何拘于频小?”话可这样说,不联系实际考虑问题,社会上就会行不通。“宋何承天以日行盈缩推定小余,故月有三大二小。隋刘孝孙、刘焯欲遵其法,时议抵以为迂怪。”“卒不能行。”“唐傅仁均历,在贞观十九年九月后,出现四月频大也不行。李淳风又以晦日频见,故立进朔之法,谓朔日小余在日法四分之三已上者,虚进一日,后代皆循用之。”汪曰桢所推:正月、二月、三月皆为小月,而《历谱》颁行则为“正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四月小”大小相间,由此调整整年的大小月,解决问题。此为琐事,历志不一定书。此类事只于争论时见,大则书之。梅启昭序《长术》,因谓一难。《元光元年历谱》为当年实用历谱,“时月互异”,由于调整后世自难辨析。然自全年岁实、朔策、闰余、纪日干支,起于己丑,终于壬子,凡384日综合论之,无不符合,仅大小月安排出入而已。据此可窥汪氏历术精审。《元光元年历谱》出土问世,学者辄与《资治通鉴目录》、《历代长术辑要》、《二十史朔闰表》对勘,而议其“错误”,以校其失;识见卓越。然犹可作进一步之探索、商榷与研究也。
1700888219
1700888220 1994年8月2日,时适酷暑,伏案终日,汗流浃背矣。
1700888221
1700888222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5年第1、2期合刊)
1700888223
1700888224
1700888225
1700888226
1700888227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1700880773]
1700888228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六》日食考辨验证
1700888229
1700888230 《续汉书》晋司马彪撰。《晋书》八十二《司马彪传》云:“司马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也。出后宣帝弟敏,少笃学不倦。”“汉氏中兴,讫于建安。”“时无良史”,“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梁郯令刘昭注其《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为三十卷。《文选》卷二四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曰:“司马彪,字绍统。少笃学。初拜骑都尉。太始中为秘书郎。转丞,后拜散骑侍郎。终于家。”按:范晔《后汉书志》已失传,后人因取《续汉书》八志以补之。汲古阁本《续汉书八志》前有梁郯令刘昭《注补续汉书八志序》。刘昭《梁书·文学传》云:“字宣卿,平原高唐人。集后汉同异,注司马彪书。世称博悉。”范志其目可考者:《百官志》见《皇后纪》;《礼乐》、《舆服》两志见《东平王苍传》;《五行》、《天文》两志见《蔡邕传》。今采其《五行志六》中记载日蚀干支及其宿度,与《后汉书》之《光武帝纪》、《孝明帝纪》、《孝章帝纪》、《孝和帝纪》、《孝安帝纪》、《孝顺帝纪》、《孝桓帝纪》、《孝灵帝纪》、《孝献帝纪》,刘羲叟《长历》、《资治通鉴考异》,钱大昭《续汉书辨疑》,陈垣《二十史朔闰表》诸书考核。近取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以及其中《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公元前1500年—公元2050年)中东汉日食各条食分、食甚时刻验证,究其合异。深感古人笃学,实事求是,为优良传统;以视伪学,判若云泥矣。
1700888231
1700888232 1.(1)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在危八度。
1700888233
1700888234 公元26年2月6日。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下略。按:《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建武“二年春正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与《续汉书》合。刘羲叟《长历》云:“汉世祖秀建武二年柔兆阉茂正甲子朔。”亦合。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以下简称《朔闰表》)从之。在危八度,钱大昭《续汉书辨疑》引《后汉纪》作十度。张培瑜《中国境内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以下简称《可见日食表》)合,作:26.2.6 甲子1730591。[53]张表可为验证。下略此语,以合不合明之。
1700888235
1700888236 2.(2)光武帝建武三年五月乙卯晦,日有蚀之,在柳十四度。
1700888237
1700888238 公元27年7月22日。按:《光武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作:27.7.22 乙卯1731122。
1700888239
1700888240 3.光武帝建武五年闰十月辛未晦。
1700888241
1700888242 公元29年11月24日。按:《可见日食表》作:29.11.24 辛未1731978。洛阳、安阳、北京、曲阜、南京、杭州、江陵、郑州、太原、开封、大同日食皆不见,惟宝鸡、西安见之。《续汉书》、《光武帝纪》俱未载,谅以史官未见,郡国未闻耶?
1700888243
1700888244 4.(3)光武帝建武六年九月丙寅晦,日有食之。史官不见,郡国以闻。在尾八度。
1700888245
1700888246 公元30年11月14日。按:《光武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30.11.14 丙寅1732333。
1700888247
1700888248 5.(4)光武帝建武七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在毕五度。
1700888249
1700888250 公元31年5月10日。按:《光武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31.5.10 癸亥1732510。
1700888251
1700888252 6.光武帝建武九年七月己卯晦。
1700888253
1700888254 公元33年9月12日。按:《可见日食表》作:33.9.12 己卯1733366。洛阳、安阳、北京等十三名城都见,《续汉书》、《光武帝纪》俱失载。
[ 上一页 ]  [ :1.7008882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