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88468
60.(44)桓帝永兴二年九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在角五度。
1700888469
1700888470
公元154年9月25日。按:《孝桓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54.9.25 丁卯1777574。
1700888471
1700888472
61.(45)桓帝永寿三年闰月庚辰晦,日有食之,在七星二度。史官不见,郡国以闻。
1700888473
1700888474
公元157年7月24日。按:《孝桓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是年闰五月丙午大,《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57.7.24庚辰1778607。此食洛阳、安阳、北京、曲阜、郑州、太原、宝鸡、西安、开封、大同不见,惟南京、杭州、江陵见之。史志故言“史官不见,郡国以闻”也。
1700888475
1700888476
62.(46)桓帝延熹元年五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在柳七度。
1700888477
1700888478
公元158年7月13日。按:《孝桓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58.7.13 甲戌1778961。
1700888479
1700888480
63.(47)桓帝延熹八年正月丙申晦,日有食之,在营室十三度。
1700888481
1700888482
公元165年2月28日。按:《孝桓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65.2.28 丙申1781383。
1700888483
1700888484
64.(48)桓帝延熹九年正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在营室三度。史官不见,郡国以闻。
1700888485
1700888486
公元166年2月18日。按:《孝桓帝纪》作“九年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辛亥朔误。《长历》作“辛卯”是,与《续汉书》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66.2.18 辛卯1781738。
1700888487
1700888488
65.(49)桓帝永康元年五月壬子晦,日有食之,在舆鬼一度。
1700888489
1700888490
公元167年7月4日。按:《孝桓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67.7.4 壬子1782239。
1700888491
1700888492
66.(50)灵帝建宁元年五月丁未朔,日有食之。
1700888493
1700888494
公元168年6月23日。按:《孝灵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68.6.23 丁未1782594。
1700888495
1700888496
67.(51)灵帝建宁元年冬十月甲辰晦,日有蚀之。
1700888497
1700888498
公元168年12月17日。按:《孝灵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68.12.17 甲辰1782771。
1700888499
1700888500
68.(52)灵帝建宁二年十月戊戌晦,日有食之。右扶风以闻。
1700888501
1700888502
公元169年12月6日。按:《孝灵帝纪》作:“庚子晦,日有食之。”庚子非是。《长历》十月大,己巳朔,由戊戌为三十日晦,庚子则为十一月二日。《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69.12.6 戊戌1783125。
1700888503
1700888504
69.(53)灵帝建宁三年三月丙寅晦,日有食之。梁相以闻。
1700888505
1700888506
公元170年5月3日。按:《孝灵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无食,岂梁相谎闻耶?
1700888507
1700888508
70.(54)灵帝建宁四年三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1700888509
1700888510
公元171年4月23日。按:《孝灵帝纪》、《长历》俱与之合,《朔闰表》从之。《可见日食表》亦合,作:171.4.23 辛酉1783628。
1700888511
1700888512
71.灵帝建宁五年(熹平元年)九月壬子朔。
1700888513
1700888514
公元172年10月5日。按:《可见日食表》作:172.10.5 壬子1784159。宝鸡见食。《续汉书》、《孝灵帝纪》俱未载。
1700888515
1700888516
72.(55)灵帝熹平二年十二月癸酉晦,日有食之,在虚二度。
1700888517
[
上一页 ]
[ :1.7008884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