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891473e+09
1700891473 这些占书,独怪历来治《易》者,未加重视,可谓数典忘祖。治《易》者有的揭出象数之学,汉有孟喜、焦赣、京房,稍后有扬雄、郑玄,宋有周敦颐、邵雍,都是未能深明“天垂象,见吉凶”、“河出图,洛出书”的深刻内在涵义,使观象玩占之理,流入淫瞽方技之列。宋人更虚构《河图》、《洛书》两个数阵,尤为荒谬,使天生神物,进一步神秘化。有的玩弄思想游戏,故弄玄虚;有的宣扬术数迷信,装神弄鬼。这就成为《易》学研究中的糟粕,沉渣泛起,必须严予抨击,使学术风气尽归于正。
1700891474
1700891475 (原刊《北方论丛》1992年第1期)
1700891476
1700891477
1700891478
1700891479
1700891480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1700880806]
1700891481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中国历法史资料长编》前言
1700891482
1700891483 中国历史悠久,很早就已进入农业社会。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分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播种、收获必须在适当的季节,否则就会减产,甚至浪费时间与种子,一无所获。因此,劳动人民很早就注意物候,观察天象,历法因此就被创造出来。
1700891484
1700891485 人类利用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化,发现它的计算规律,划分季节,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农耕、畜牧和日常生活,循序进行,就是历法。
1700891486
1700891487 历法的任务,就是适当地安排年、月、日,具体规定一年的月数和一月的日数,并给每个年、月、日编号。例如:1912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元旦甲子。
1700891488
1700891489 根据天象观测,回归年和朔望月都是制定历法的根据,但是回归年的日数,不等于朔望月的日数的倍数,因此,一个回归年里不能简单地划为几个朔望月。由于制订历法采用的根据不同,形成的历法种类也不同。历法一般可以分为三类:阳历、纯粹的阴历和阴阳合历。
1700891490
1700891491 中国今日所用阴历,或称夏历、农历,实质并非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兼顾的,它的月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这和纯粹的阴历相同;它的年又是参照回归年的长短来作调整的,是气候变化的周期,这又和阳历相同。所以,实际上采用的是阴阳历。
1700891492
1700891493 中国很早就有历法,秦汉以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就有古历六种: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中国的历法从残存的六历算起,到清末太平天国的天历止,共有102种。种类虽多,性质都是阴阳历。这就说明中国人民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将纯粹的阴历和阳历很好地调和起来,这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这种历法,传说在夏代就已经被发明和应用了。孔子所谓“行夏之时”,称为夏历。它又为中国广大农民所采用,又称农历。一般民间习惯,称为阴历。
1700891494
1700891495 中国历法,见于文字,传于后世,最为完整的,首推汉刘歆根据汉邓平、落下闳所修订的三统历。三统历历术见于《汉书·律历志》。
1700891496
1700891497 三统历的编纂范围:太阳一岁为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太阳历一年有十二个合朔,并用闰月调整气候变化,讨论日月交食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运动的规律,内容广阔,可以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天体历,已经具有现代天体历的雏形。
1700891498
1700891499 三统历奠定了中国历法的基础。它的体制,一直沿袭、运用、发展迄于元明。历家对于天象观测、推算,不断发展、加密,编制体裁,逐步改进,大都不能出此范围。
1700891500
1700891501 中国古代历算,有不少惊人的创造、发明,对世界文化有极大贡献,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于科学研究不予重视,且多压抑、摧残,使天文学知识不能开拓,长足进展,基本上只能局限于应用天文学的历法一部分,不能推广到创造其他更多的新兴学科。历学研究只限于专职人员,民间就很少学习的机会、条件与权利。专职人员对待历法的主导思想,常受封建主义的影响与索缚,“敬授人时”、“天之历数在尔躬”,往往只是看到统治阶级领导的功绩,而看不到劳动人民的作用,总结历史经验是值得深思的。它的不足之处,这里让我们约略地回顾一下:
1700891502
1700891503 一、故作艰深,莫名其妙
1700891504
1700891505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瑞士人邓玉函来中国,协修历法。邓玉函撰《测天约说》两卷,书中述及他对中国历学的看法:
1700891506
1700891507 古之造历者,不欲求明,抑将晦之。诸凡名义,故为隐语。诸凡作法,多未及究论其所以来与其所以然之故。墙宇既峻,径途斯狭。后来学者,多不得其门而入矣。
1700891508
1700891509 这评论深中肯綮。中国历家造历,运用文字术语,说明内容,一般不易深入浅出,曲入显出,繁入简出,使人易懂,而是十分矜持,以艰深文浅陋,说得含糊笼统。同一内容,前人已述,往往另创新词,乱人视听。算筹计算,随时拨换,计算过程,难于复述。计算公式,悉借文字表现,不能一目了然。
1700891510
1700891511
1700891512
1700891513 例如:《三统历·统母篇》说:“中法十四万五百三十。”意谓:两个中气相距的时日,是三十日又四千六百一十七分日之二千二十,即:,通分纳子,也即:。分母弃之不用,即为中法140530。
1700891514
1700891515
1700891516
1700891517
1700891518
1700891519
1700891520
1700891521 例如:《三统历·统母篇》说:“日法八十一(孟康曰:分一日八十一分,为三统之本母也)。元始黄钟初九,自乘一龠之数,得日法。”刘歆所造的三统历,是继承和修订邓平的太初历而形成的。邓平太初历采用八十一分法。这八十一分法是源于颛顼历或殷历,而稍加修订的。《淮南子·天文训》云:“一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朔余大于二分之一。邓平化繁为简,使为则大于;为则小于;使在强弱两率之间,相加成为,则较密近。故太初历与三统历所用朔策实为:29日,也即:29日又0.53086419。这“81”日法为9乘9。三统历就把这个数字附会钟律。黄钟律管之长亦为9×9=81,因谓:“元始黄钟初九,自乘一龠之数,得日法。”这样把“律”的81和“历”的81混同起来,把这毫无内在逻辑关系的两回事拉在一起,从而附会出一套没有理由的数字神秘主义的道理来。
1700891522
[ 上一页 ]  [ :1.7008914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