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892201e+09
1700892201
1700892202 弟竺可桢顿首
1700892203
1700892204 三月十七日
1700892205
1700892206 操南先生惠鉴:
1700892207
1700892208 一日来书及自传已收到,已转人事处。科学院在编译局下,将作搜集中国科学史工作,拟请专家为文编辑一不定期刊物,拟名为中国科学史资料丛刊,在编译局中设置二三编译员,与各科专家取得联系,征集稿件分发与适当人审查,并作编译工作。同时在京可搜集中外图书。科目以天文、数学、地学、生物、营造、水利、医药、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限。足下如愿来院做编辑工作,此间俟人事处调查无问题后即可任用。但大学方面必须结束课程,且此间房屋亦不易得,京中薪水待遇低于沪杭,一切决定总须俟五月中旬。桢本周周末将因公离京他往,大约五月二十号可回京。此致
1700892209
1700892210 敬礼
1700892211
1700892212 竺可桢顿首
1700892213
1700892214 四月九日
1700892215
1700892216 注:后因校系不允,调动作罢。
1700892217
1700892218
1700892219
1700892220
1700892221
1700892222
1700892223
1700892224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1700880810]
1700892225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二、2000年版《历算求索·后记》
1700892226
1700892227 余自弱冠即耽于文史,兼善数理。后负笈浙江大学,亲聆藕舫(竺可桢)校长教诲,并得琢如(钱宝琮)、彦威(缪钺)诸名师指点,耳提面命,始知中西交融,文理渗透,方能左右逢源,修成正果。数十年来,奉此为信条,乐此而不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举凡《诗》、《骚》探索、《水浒》演绎、《红楼》笺释,以及天文律算、诗词小说等无不问津。其中《史记》、《汉书》有关历法天文算术诸篇,号称难治,而余则尤情有独钟也。自青春年少至耄耋老翁,暑往寒来,不敢有所倦怠,偶有所得,即有所记,日积月累,渐成篇章,孜孜矻矻,积有百十万字矣。
1700892228
1700892229 1995年10月,余赴河南郑州参加浙大校友聚会,转赴开封参观。回杭不久,又去建德梅城参加《水浒》学术研讨会。接踵连三,加之旅途劳顿,古稀之躯,渐感体力不支。同年12月,去浙医一院求治,诊断为直肠癌,二竖造孽,亲友震惊。12月26日,割除直肠22公分,手术顺利。当时因体质虚弱,没有考虑化疗。1996年春,即出院回家休养。家属亲友一再告诫余告别书斋颐养天年。无奈余读书成癖,无法割爱。自感余日无多,时不我待,笔耕著述,一如既往。屈子《离骚》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余有所感也。然毕竟年事已高,岁月不饶。只能集中精力整理《史记》、《汉书》历算诸篇。夜以继日,耗时一年。集成《历算求索》一书,共约卅余万字,毕生精力殚绝于此。而余有关天文历算的研究心得,还有大量文稿未及整理,然时不予余,噫唏!
1700892230
1700892231 拙稿《历算求索》由本校学者陈桥驿、田志伟两位教授推荐,复经杭州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讨论通过,出资二万九千元,给予资助出版。毕生心血,终有付梓问世之日,虽沉疴积疾在身,亦觉神清气爽,前景无限灿烂。为保证书稿质量,出版社提议将《历算求索》书稿交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何绍庚教授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教授两位专家审读。评价甚高,一致肯定。1998年1月20日,业师王淦昌院士欣然命笔题签作序,谓拙作“探赜索隐,纠谬发覆,提出新解,为海内外学人所注目”。
1700892232
1700892233 1997年3月,余终因思虑劳累过度,复卧病于浙医一院。拙稿诸数学公式的核算,只能托付小儿刘文涵用计算机核对;书中插图,请儿媳周丽苹帮助描摹加工;而《史》、《汉》原文的复核、打印、校对等杂事奔波,则由长女刘文漪、次女刘文澜、婿汪建中协理。骨肉亲情,至善至美,余生可慰矣。
1700892234
1700892235 是为记。
1700892236
1700892237 刘操南 口述
1700892238
1700892239 朱宏达 笔录
1700892240
1700892241
1700892242
1700892243
1700892244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1700880811]
1700892245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三、寂寞研绝学 豪情缀华章
1700892246
1700892247 2000多年前,汉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自谓“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其范畴略近于今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的初期,学科门类没有如今人分得那么专细,加上天授君权、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是社会政治的曲折反映,而社会政治的一切行为也必然导致自然界出现某些相应的征兆。通晓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学者就可以通过对这些征兆和现象的分析,向统治者提出改善国政的办法,甚至可以借此严厉批评国君的过失行为。随着学术的发展,学科门类日益繁多,学者以个人之力通晓一切学科的可能渐趋困难,再加上世俗和统治者多从功利出发而偏爱一些经世致用的学问,纯粹的学术少人钻研,遂使儒有“专”家而学罕“通”才。虽然如此,太史公提出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学精神仍在一些学者身上体现着,尽管香火幽微,总是缕缕不绝。
1700892248
1700892249 山道幽幽,但毕竟也时有足音坚定地响起。
1700892250
[ 上一页 ]  [ :1.7008922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