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892301
五、词章之学
1700892302
1700892303
刘先生于诗词文赋等写作,莫不得心应手,勤于从事,尤长于旧体诗词,一生创作总量应在万首以上,《揖曹轩诗词》[6]所收(诗词1041首,联85副)仅为其部分。其诗七言律、绝最多,五言次之,此外歌、行、谣、古等诸体皆备;自绝句至六十韵者皆能挥洒自如,技艺纯青。其诗“爱国忧民”,能将个人情志与时代社会相关切,有“史诗”之风。怀抱高洁、情志深远,艺法娴熟,风格朴健,允为大家。有“长歌慷慨动苏杭,冠冕江南灿国光”之誉。旧体文方面,刘先生生前曾自订《揖曹轩文集》,收文达近30万字,至今尚未出版。
1700892304
1700892305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挂一漏万。刘操南先生一生频遭世变,生涯多艰,文稿多有散失,保留至今者仍有1500万字以上,这在手写(算)时代,殊可惊叹!其学涉及天文学、历学、数学、经学、史学、文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化学等众多领域,文理博通,东西兼融,境界阔大,造诣专深,求真务实,尚质致用。其博大精深,并世鲜及。刘操南先生还是一位有着坚定学术精神的学者,他曾多次谈到对竺可桢等师长学术精神的服膺与秉承,并将“竺学”概括为“学贯中西,文理渗透,博大精深,开物成务”十六字[7]。并自述说:“……聆藕舫校长、琢如、彦威诸师之训诲,知为学之须由博返约也。中西交叉、文理渗透;而考据、义理、词章三者兼顾。学者不徒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且须深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规律,开物成务,以富国利民。”[8]如果我们将刘操南先生全部学术称之为“刘学”的话,则其在直接性上正是对“竺学”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东西方传统和现代学术精神的借鉴与发扬。这种学术精神当是刘操南先生一生对学术、对社会赤诚投入,无私奉献,九死不悔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之所在。受业陈飞谨述。
1700892306
1700892307
二○○八年七月
1700892308
1700892309
1700892310
1700892311
1700892313
古代天文历法释证 五、刘操南先生年谱
1700892314
1700892315
刘操南父亲刘宗沅,字富源、叔良,五牧刘氏宗谱第26世。
1700892316
1700892317
刘操南(1917.12.13-1998.3.29) 教授、作家,一名汉钟,字肇薰,号冰弦、冰絃,江苏无锡市人,五牧刘氏宗谱第27世。妻尤冰清(1917.3.10-2007.10.13),江苏无锡人,193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
1700892318
1700892319
1917年(民国6年) 1岁
1700892320
1700892321
1917年12月13日生于江苏无锡南门外大窑乡刘源昌号。祖上为烧窑的民族手工业主。
1700892322
1700892323
1923年(民国12年) 7岁
1700892324
1700892325
入私塾,读《四书》、《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等典籍。
1700892326
1700892327
1929年(民国18年) 13岁
1700892328
1700892329
早秋入无锡南门外花园弄正业小学读六年级。
1700892330
1700892331
1930年(民国19年) 14岁
1700892332
1700892333
9月入无锡南门外培南初级中学。
1700892334
1700892335
1931年(民国20年) 15岁
1700892336
1700892337
考入无锡县立初级中学。
1700892338
1700892339
1933年(民国22年) 17岁
1700892340
1700892341
12月毕业于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现无锡市第一中学),甲戌春季级。
1700892342
1700892343
1934年(民国23年) 18岁
1700892344
1700892345
1月,发表《四边形之研究》(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甲戌春季级毕业纪念刊,54—76页,无锡协成印务局)。同时发表6首诗词。此为目前发现最早的文章和诗词。
1700892346
1700892347
因无锡高中无春季班,遂考入江阴励实高中。7月转学回无锡辅仁高中。
1700892348
1700892349
1937年(民国26年) 21岁
1700892350
[
上一页 ]
[ :1.7008923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