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91745e+09
1700917450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多认真地看待暴胀理论呢?即使在引力波事件发生之前,它就已逐渐成为关于宇宙早期最成功和最流行的理论,因为各方实验逐渐确认了它的一个又一个预测,那就是:我们的宇宙应该非常庞大,它正在膨胀、近似均质、各向同性并且十分平坦,而宇宙“婴儿照”中则存在着细微的涨落,大体上具有尺度不变性、绝热性和高斯性。对我和我的许多宇宙学同行来说,如果能找到极大、极长的引力波,就相当于找到了触发成因的确凿证据,因为我们找不到其他合理的解释。所以,找到它们就意味着(尽管听起来很疯狂)暴胀真的发生过——我们的整个可观测宇宙曾经比一颗原子还小得多。
1700917451
1700917452 如果要认真对待暴胀理论,那么我们就需要纠正那些声称暴胀发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久的人,因为它其实发生在大爆炸之前,并创造了大爆炸。将宇宙的热大爆炸定义为时间的起点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时间是否真的有一个起点,还因为暴胀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多么“热”,也不“大”,更算不上什么“爆炸”。随着那一小团暴胀物质将直径翻上80倍,它各部分之间相互远离的速度也飞快地增加了280倍。它的体积增加的倍数是前述数字的立方,也就是2240。质量也同样如此,因为它的密度几乎保持不变。暴胀之前所留下的所有粒子很快降至接近零的温度,只剩下一点点来自量子涨落的热量——正是这些量子涨落产生了引力波。综合来看,我认为,我们最好不要把暴胀的早期阶段看作一次热大爆炸,而应该看作一场“冷小旋风”(Cold Little Swoosh),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宇宙并没有那么热(到暴胀终止时,温度升高了1 000倍),也没有那么大(还没有一个苹果重,尺度为质子的1/109),甚至也算不上一个爆炸(膨胀的速度比暴胀后慢了1万亿、万亿倍)。
1700917453
1700917454 大爆炸只是宇宙之树上的一个枝
1700917455
1700917456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暴胀理论的讨论听起来很像一个成功的物理学理论必经的典型生命周期:新理论解决了老问题→更多预测→实验确认→广被接受→写入教科书。听起来,似乎到了暴胀理论该退休的时候了,我们会为它举办一场传统的科学理论退休仪式,主持人会说:“谢谢你,暴胀理论,谢谢你在探索宇宙终极起源方面的积极付出。现在,请退休吧,你将在教科书的某几章节里度过余生。所以,别来烦我们了,我们将探索其他令人兴奋、尚未解决的新问题。”但是,暴胀理论却很像一个顽强的老教授,它就是坚持不退休!除了在早期宇宙学中不断给予之外,暴胀理论还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想过的大惊喜——然而,我的一些同行并不欢迎它。
1700917457
1700917458 根本停不下来
1700917459
1700917460 第一个令人震惊的事情是,暴胀拒绝停下来,永远在创造出新空间。这是安德烈·林德和保罗·斯坦哈特在一个更具体的模型中发现的。亚历克斯·维兰金为这个效应的存在找到了一个优雅的证据。他是塔夫茨大学的教授,总是友善待人,语调温柔,正是他邀请我去做了那场让阿兰·古斯睡着的演讲。因为种种原因,维兰金曾遇到过很多政治磨难,因此,每当我为官僚主义而懊恼时,想一想亚历克斯的经历,我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多么微不足道,我的沮丧就会被感激所取代。也许,正是他对所信之物的坚定和不畏权势的精神,才使他坚持不懈地工作,并发现其他杰出科学家忽视的东西。
1700917461
1700917462 维兰金发现,暴胀在何时何地结束的问题十分微妙有趣。我们知道,至少在某些地方,暴胀确实结束了。因为140亿年前,在我们现在栖身的这片空间里,暴胀终止了。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物理过程能摆脱暴胀物质,让它衰变成普通的非暴胀物质。而这些非暴胀物质持续膨胀和聚集,正如上一章所讲到的那样,最终形成了星系、恒星和行星。我们知道,具有放射性的不稳定物质会衰变为其他物质,所以,让我们假定暴胀物质拥有相似的不稳定性。这意味着,暴胀物质也有一个半衰期,在半衰期的时间内,一半的暴胀物质将会发生衰变。如图4-7所示,暴胀引起的尺度翻倍和暴胀物质衰变之间就像在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为了使暴胀能持续进行,前者必须获胜,这样整个暴胀体积才能随时间而不断增长下去。这意味着暴胀物质翻倍所需的时间必须短于半衰期。图4-7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暴胀体积增长到3倍时,正好有1/3的暴胀物质发生衰变,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下去。从图中你能看到,空间的总体积会永远翻倍下去。与此同时,暴胀空间的衰变不断产生出非暴胀区域,所以,非暴胀的空间体积也在不断翻倍,暴胀在这些区域内已经停止,星系最终将在其中孕育。
1700917463
1700917464 暴胀这种永不停歇的性质,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加普遍。安德烈·林德创造出了“永恒暴胀”(eternal inflation)这个术语。他发现,在他提出的暴胀模型中,即使是最简单的那个,也将通过一种优雅的机制永恒暴胀下去,这种机制与撒下宇宙涨落种子的量子涨落有关。
1700917465
1700917466 到现在,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已经对数量众多的暴胀模型进行了细致地分析,结果发现,几乎所有模型的最终命运都是永恒暴胀。这些计算过程都很复杂,但图4-7中的示意图抓住了本质,向你揭示出为什么暴胀普遍是永恒进行的:为了让暴胀开始发生,暴胀物质的膨胀速度必须大于衰变的速度,这会让暴胀物质总量不停地增长,没有上限。
1700917467
1700917468 永恒暴胀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图景的理解。我不禁觉得,过去的宇宙学理论听起来就像童话一样天真,它只有一个故事,遵循一条简单的情节线:“很久很久以前,暴胀开始了……暴胀创造了大爆炸……大爆炸创造了星系。”图4-7让这个故事显得很幼稚——它再一次昭示了人类的错误,因为我们总是傲慢地假设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就是这个宇宙的全部。这一次,我们发现,连大爆炸都只是一个更加宏大之物的一小部分,就像一个不断生长的树形结构。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事件,并不是宇宙的终极开端,而只是一个结束,它为我们这部分空间中的暴胀画上了句号。
1700917469
1700917470
1700917471
1700917472
1700917473 图4-7 永恒暴胀的示意图。每有一份体积的暴胀物质(用立方体表示)衰变成我们这样的非暴胀大爆炸宇宙,就有两份体积继续暴胀下去,体积增长到3倍。结果就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大爆炸宇宙的数量按1、2、4等这样的规律增加,每次翻1倍。所以,我们的大爆炸(用火花表示)并不是万物的开端,而是我们这部分空间暴胀的结束。
1700917474
1700917475 魔法秀:如何从有限的体积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1700917476
1700917477 第1章中那个幼儿园小朋友曾问:“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吗?”永恒暴胀理论给出了一个清楚的答案——空间不仅非常庞大,它实际上是无限的,其中有着无限多的星系、恒星和行星。
1700917478
1700917479 让我们更仔细地探索一下这种观点。尽管图4-7中的示意图并没有表达得很清楚,但我们在这里只对一个单独的连通空间进行讨论。现在(下面我们将回到真正的“现在”),这个空间内的一些地方正在飞速地膨胀,因为它们包含着暴胀物质;一些地方则膨胀得非常缓慢,因为它们之中的暴胀已经结束;一些地方,比如银河系内的区域,则已经完全停止了膨胀。那么,暴胀结束了吗?根据上面提到的那些研究,得到的答案是:是,又不是。暴胀已经结束了,同时它又没有结束。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来看看下面几个结论。
1700917480
1700917481 ●在空间中的几乎所有地方,暴胀最终将会以大爆炸的形式结束。
1700917482
1700917483 ●空间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地方,暴胀永远不会结束。
1700917484
1700917485 ●暴胀体积的总量将永远增加,定期翻倍。
1700917486
1700917487 ●暴胀结束、包含星系的体积也将永远增加,定期翻倍。
1700917488
1700917489 这是否意味着空间现在已经是无限的了?这将第1章开头提出的问题2带到了我们面前:在有限的时间中,如何能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听起来不可能。然而,正如我提过的,暴胀就像一场魔法表演,通过创造性地使用物理定律,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节目都上演了。实际上,暴胀能做得更好,在我看来,这是它最令人惊异的花招:它能在有限的体积内创生出无限的体积!具体地说,它能在一团比原子还小的物质中创造出一个无垠的空间,其中包含着无限多的星系,而不用影响外界空间。
1700917490
1700917491 图4-8告诉我们暴胀是如何玩这个花招的。它展示了时空的一个切面,其中,左右边缘分别代表暴胀永不结束的两点,下边缘对应着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两点间的整个空间都在暴胀。要画出一个正在膨胀的三维空间十分困难,所以在这张图中,我忽略了膨胀和两个空间维度,因为这两者并不影响基本论述。最终,除左右边缘之外,所有地方都停止了暴胀。弯曲的边界线表示暴胀在不同区域停止的精确时间。在一个给定的区域内,如果暴胀结束了,传统的大爆炸理论就开始在此处展开画卷,就像前两章所讨论的那样,先是变成一个炙热的核聚变反应堆,接着逐渐冷却下来,形成原子,再衍生出原子、星系,最终可能出现像我们这样的观察者。
1700917492
1700917493
1700917494
1700917495
1700917496 图4-8 如正文所说,在外界看起来比原子还小的区域内,暴胀能创造出一个无限的宇宙。在栖于此间的观察者看来,A和B是同步的,C和D也是同步的,无限的U形面上,暴胀结束于观察者的时间开端,原子形成于此后的40万年……为了简化,这张图忽略了空间的膨胀和两个维度。
1700917497
1700917498 这个花招的关键点在于: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果这些星系中居住着一名观察者,那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将与我在图4-8中用坐标轴所定义的完全不同。我们的物理空间中并没有标明尺子一样的厘米刻度,宇宙中也没有一堆事先设定好的时钟。相反,每个观察者都需要定义自己的尺子和时钟,从而定义出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这种想法与爱因斯坦不朽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那就是“一切都是相对的”——不同的观察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都不同。具体点说,同步也可以是相对的。
1700917499
[ 上一页 ]  [ :1.700917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