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919370
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曾研究过,巨量的原子组合起来会发生什么事。他们发现,原子的集体行为取决于排列组合的模式——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原子的种类,而在于原子组合的模式。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明白,意识只是另一种物质形态。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期待会有多种类型的意识,就像液体有多种形态一样,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它们都拥有某些我们可以试着理解的共同特征。
1700919371
1700919372
作为理解意识的第一步,我们首先来看看记忆内存。它有什么特征呢?作为一种存储信息的有用物质,很显然,它必须具备一个必杀技,即某种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状态。固体拥有这个技能,但液体和气体却不然——如果你把某人的名字刻在一个金戒指上,这个信息能保持很多年,但如果你把名字“刻”在一个池塘的水面,它会转瞬即逝,因为水面的形状不断在变化。记忆内存还有一个合意的性质是,它不仅很容易读取(就像金戒指一样),也很容易写入——改变你的硬盘或突触的状态所需要的能量,远远小于在金子上刻字。
1700919373
1700919374
哪些性质可以归于“计算质”(computronium)呢?计算质是能像计算机一样处理信息的最基本的物质。与稳定不变的金戒指不同,计算质应该会展现出复杂的动态,因此它未来的状态将取决于现在的状态,只不过是以某种复杂的方式(我们希望它是一种可控或可编程的方式)。它的原子排列必须比一块无趣且不变的固体更加混乱一些,但又比液体或气体更有秩序。在微观层面上,计算质并不需要非常复杂,因为计算机科学家告诉我们,只要某种装置能进行某些基础的逻辑运算,它就是普适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内存,它就能被编程,完成与其他任何计算机相同的运算。
1700919375
1700919376
那么,“知觉质”(perceptronium)呢?知觉质是主观上拥有自我意识的最基本的物质。如果托诺尼是对的,那么,它就不止拥有计算质的性质,还拥有如下性质:它的信息是不可分割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当自知的子结构探测器分析一间充满原子的屋子时,首先,它会找到哪些原子和其他原子是强连接的,并把这些强连接的原子划分为一个群组,作为一个物体,比如一张坐着两人的凳子。接着,它会识别出符合计算质标准的物体,比如两个大脑和两个手机CPU。最后,它会发现,只有那两个大脑中才存在知觉质,而这两个大脑是彼此分离的,每一个大脑对应着一个人的意识。
1700919377
1700919378
计算内部实在:以史为鉴
1700919379
1700919380
每当你用自知的子结构探测器找到一个自知的实体,下一步就是计算它的主观感知。在第8章中,我们希望能从外部实在来计算它的内部实在。这是一个棘手的挑战,我们的经验十分有限,因为纵观人类历史,物理学倾向于聚焦在相反的问题上:从我们的主观感知去寻找描述外部实在的数学方程,而不是从外部实在来计算主观感知。比如,牛顿观察到月球的运动,提出了可以描述它的万有引力定律。但是,我认为,物理学的历史教会了我们很多有价值的事,关于内部实在和外部实在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下面是7个例子。
1700919381
1700919382
●不要惊慌
1700919383
1700919384
尽管这个未解之谜艰深难懂,但正如我们在第8章谈到的,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物理学和认知科学。物理学家从外部实在开始,预测所有合乎理性的观察者都赞成的共识实在,并将探寻内部实在的任务交付于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下面,我们将谈到一些关于“预测未来”的狡猾问题。在大多数问题中,我们都会看到,共识实在与内部实在之间的区别并不重要。此外,物理学历史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案例,比如经典力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这些案例中,我们不仅知道了最重要的方程,还了解了被它们支配的感觉。
1700919385
1700919386
●我们只能感知到稳定的东西
1700919387
1700919388
在我们人类的一生中,“硬件”(比如细胞)和“软件”(比如记忆)都会更新许多次。但是,我们却感到自己是稳定和持久的。同样地,除了自己之外,我们也会感到客体是持久的。或者说,被我们感知为客体的东西,正是世界显现出某种持久性的方面。比如,当远眺大海时,我们感知到行进的波涛是客体,因为它们表现出了某种持久性,即使水本身在上下波动。同样,正如我们在第7章所说,我们只能感知到世界上那些相对于量子退相干来说,还算稳定的方面。
1700919389
1700919390
●我们感知到自己身处某个局域
1700919391
1700919392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表明,你感知到的自己是局限在一个区域内的,即使你并不是。虽然在广义相对论的外部实在中,你是稳定的四维时空中一个延伸的辫状模式,但你主观上会觉得自己被局限在万物发生的三维世界中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正如我们早先讨论的那样,你最基本的感知都是观察者时刻,每一个观察者时刻都对应着辫状模式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辫状模式(也就是你的一生)。
1700919393
1700919394
量子力学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故事:如果你进入量子叠加态,同时位于外部实在(薛定谔方程支配的数学化希尔伯特空间)中两个不同的地方,那么,正如我们在第7章所看到的那样,你的所有版本都会感知到一个内部实在——他们都位于一个确定无疑的位置。
1700919395
1700919396
●我们感知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1700919397
1700919398
在第7章,我们还看到,我们感知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孤立系统,尽管我们并不是。我们看到,尽管量子力学将我们“克隆”为若干个版本,这些版本同时处于若干个不同的宏观位置,并与其他系统纠结缠绕,但我们感知到自己是独特且独立的,各自保留着一个独立而清晰的身份。外部实在中的“观察者分支”在我们的感知中,只是内部实在中的些许随机性而已。
1700919399
1700919400
不仅“量子克隆”如此,假设发生真正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克隆(见图7-3),结果也是一样的——在我们的感知中,我们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伴随着些许随机性。也就是说,意义明确的“局域感”和独一无二的身份认知,都只存在于我们的内部实在中;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它们都是幻觉。
1700919401
1700919402
●我们能感知到自己是永生的吗
1700919403
1700919404
在第7章,我们还讨论了第一层和/或第三层多重宇宙可能会让我们感觉自己是永生的。简而言之,当平行宇宙中的“你”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内部实在与外部实在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1700919405
1700919406
●当你的数量增加时,你能在主观上感知到随机性。
1700919407
1700919408
●当你的数量减少时,你能在主观上感知到自己是永生的。
1700919409
1700919410
后者饱受争议。这个推论正确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能解决所谓的测度问题。我们会在下一节讨论这个问题。
1700919411
1700919412
●我们能感知到有用的东西
1700919413
1700919414
为什么我们会感知到世界是稳定的,以及我们自己身处局域并且独一无二?我猜,是因为这样很有用。看起来,人类最初进化出自我意识的原因似乎是,因为世界的某些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预测的,所以,如果能建立起关于世界的良好模型、预测未来并作出聪明的决策,将极大地提高繁殖的成功率。这个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自我意识。更一般地说,任何一个自知的子结构,不管它是进化来的,还是设计出来的,只要它拥有一个目标,就会拥有一个关于外部世界和它自己的内部模型,从而生出一个副产品——自我意识。
1700919415
1700919416
接下来,很自然地,自知的子结构就只能感知到外部世界中对达成它的目标有用的方面。比如,迁徙的鸟能感知到地球磁场,因为这对辨认方向很有用;星鼻鼹鼠是盲眼,因为视觉感知对它们的地下生活来说毫无用处。尽管对不同的物种来说,有用和无用的标准差别很大,但所有的生命形式在一些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比如,只有对预测未来有帮助的、稳定而规律的方面,感知起来才是有用的。如果你正望着窗外一片暴风骤雨中的海域,那么,感知到亿万颗水分子的精确运动对你来说毫无用处,因为它们会互相撞击,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运动方向。但是,感知到一道巨大的浪墙朝你袭来,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你就能提前几秒预知它未来的运动状态,并立刻采取行动,避免巨浪吞噬并冲走你的基因库。
1700919417
1700919418
同样,对一个自知的子结构来说,感知到自己身处局域和独一无二都十分有用,因为信息只能在局域内处理。就算在1古戈尔普勒克斯米外或量子希尔伯特空间内退相干的地方,存在一个与你完全相同的版本,你和他之间也不会有任何信息交换,所以你们二位会继续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就好像对方并不存在一样。
1700919419
[
上一页 ]
[ :1.700919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