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91939e+09
1700919390 ●我们感知到自己身处某个局域
1700919391
1700919392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表明,你感知到的自己是局限在一个区域内的,即使你并不是。虽然在广义相对论的外部实在中,你是稳定的四维时空中一个延伸的辫状模式,但你主观上会觉得自己被局限在万物发生的三维世界中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正如我们早先讨论的那样,你最基本的感知都是观察者时刻,每一个观察者时刻都对应着辫状模式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辫状模式(也就是你的一生)。
1700919393
1700919394 量子力学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故事:如果你进入量子叠加态,同时位于外部实在(薛定谔方程支配的数学化希尔伯特空间)中两个不同的地方,那么,正如我们在第7章所看到的那样,你的所有版本都会感知到一个内部实在——他们都位于一个确定无疑的位置。
1700919395
1700919396 ●我们感知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1700919397
1700919398 在第7章,我们还看到,我们感知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孤立系统,尽管我们并不是。我们看到,尽管量子力学将我们“克隆”为若干个版本,这些版本同时处于若干个不同的宏观位置,并与其他系统纠结缠绕,但我们感知到自己是独特且独立的,各自保留着一个独立而清晰的身份。外部实在中的“观察者分支”在我们的感知中,只是内部实在中的些许随机性而已。
1700919399
1700919400 不仅“量子克隆”如此,假设发生真正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克隆(见图7-3),结果也是一样的——在我们的感知中,我们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伴随着些许随机性。也就是说,意义明确的“局域感”和独一无二的身份认知,都只存在于我们的内部实在中;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它们都是幻觉。
1700919401
1700919402 ●我们能感知到自己是永生的吗
1700919403
1700919404 在第7章,我们还讨论了第一层和/或第三层多重宇宙可能会让我们感觉自己是永生的。简而言之,当平行宇宙中的“你”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内部实在与外部实在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1700919405
1700919406 ●当你的数量增加时,你能在主观上感知到随机性。
1700919407
1700919408 ●当你的数量减少时,你能在主观上感知到自己是永生的。
1700919409
1700919410 后者饱受争议。这个推论正确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能解决所谓的测度问题。我们会在下一节讨论这个问题。
1700919411
1700919412 ●我们能感知到有用的东西
1700919413
1700919414 为什么我们会感知到世界是稳定的,以及我们自己身处局域并且独一无二?我猜,是因为这样很有用。看起来,人类最初进化出自我意识的原因似乎是,因为世界的某些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预测的,所以,如果能建立起关于世界的良好模型、预测未来并作出聪明的决策,将极大地提高繁殖的成功率。这个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自我意识。更一般地说,任何一个自知的子结构,不管它是进化来的,还是设计出来的,只要它拥有一个目标,就会拥有一个关于外部世界和它自己的内部模型,从而生出一个副产品——自我意识。
1700919415
1700919416 接下来,很自然地,自知的子结构就只能感知到外部世界中对达成它的目标有用的方面。比如,迁徙的鸟能感知到地球磁场,因为这对辨认方向很有用;星鼻鼹鼠是盲眼,因为视觉感知对它们的地下生活来说毫无用处。尽管对不同的物种来说,有用和无用的标准差别很大,但所有的生命形式在一些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比如,只有对预测未来有帮助的、稳定而规律的方面,感知起来才是有用的。如果你正望着窗外一片暴风骤雨中的海域,那么,感知到亿万颗水分子的精确运动对你来说毫无用处,因为它们会互相撞击,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运动方向。但是,感知到一道巨大的浪墙朝你袭来,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你就能提前几秒预知它未来的运动状态,并立刻采取行动,避免巨浪吞噬并冲走你的基因库。
1700919417
1700919418 同样,对一个自知的子结构来说,感知到自己身处局域和独一无二都十分有用,因为信息只能在局域内处理。就算在1古戈尔普勒克斯米外或量子希尔伯特空间内退相干的地方,存在一个与你完全相同的版本,你和他之间也不会有任何信息交换,所以你们二位会继续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就好像对方并不存在一样。
1700919419
1700919420 ●我们能感知到要有意识才能感知到的东西
1700919421
1700919422 由于我们大脑中负责建立世界模型(包括我们自身在内,并最终产生了意识)的部分非常有用,需求很高,因此它们主要留给那些真正需要它们的计算或决策。正如你不会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来处理文字一样,你的大脑也不会用意识模块来处理那些过于平凡的任务,比如调节心跳——这种任务通常被“外包”给其他无意识的脑区。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未来的机器人拥有了自我意识,它可能对那些独立的、死板的、不涉及实在模型的任务(比如求数字的乘积)毫无知觉。这种意识结构是由朱利奥·托诺尼提出来的,它解释了无意识的认知是怎样被“外包”出去的。
1700919423
1700919424 对于人类来说,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对微观敌人(极端复杂的免疫系统)的防御似乎并不需要自我意识,但我们对宏观敌人(大脑控制多处肌肉)的防御却需要自我意识。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的世界中,微观与宏观大相径庭(比如,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不同)。微观世界中,精妙的逻辑思考和随之而来的自我意识根本毫无用武之地,也不需要。
1700919425
1700919426 你在何时
1700919427
1700919428 之前我们讨论了数学结构怎样包含自知的观察者时刻,比如你现在正在经历的这个时刻。我们也探索了找到这些观察者时刻的挑战,以及它们主观上能感觉到什么。你存在于一个包含着某种时空的数学结构中,所以,为了作出物理学预测,你必须去了解你所栖身的数学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你当下的观察者时刻在其中的位置。也就是说,你在时间和空间中位于何处呢?我们将看到,“时间”的部分比“空间”的部分更加微妙,尤其是在当你的众多平行版本的数量随时间发生变化时。
1700919429
1700919430 按下暂停键:超越波普尔的“二时法”
1700919431
1700919432 对于我来说,科学就是为了理解物理实在,以及我们在其中的地位。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它是为了构建一个关于实在的模型,让我们能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而让我们选择那些预计会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我想,正是这个过程催生了意识的进化。纵观古今,思想者们无不尝试着对这个科学过程抽丝剥茧。我认为大多数当代科学家都同意,它归根结底无非以下三项:
1700919433
1700919434 ●由假设作出预测。
1700919435
1700919436 ●将观察与预测进行比较,改进假设。
1700919437
1700919438 ●重复以上步骤。
1700919439
[ 上一页 ]  [ :1.700919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