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920190
1700920191
让我们先从天文学和地质学的威胁开始,然后再转向人类自己制造的威胁。早先,我们讨论了我们宇宙终结的5个末日情景:大冷寂、大挤压、大撕裂、大断裂和死亡泡泡。尽管我们不知道其中哪一个会真的发生(如果真会发生的话),我猜我们并不需要惊慌,因为在几百亿年的时间里,宇宙都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破坏。
1700920192
1700920193
确定无疑的事实是,我们45亿岁的太阳会更早为我们带来麻烦。由于太阳核心发生着复杂动态的核聚变反应,它发出的光会越来越亮,逐渐消耗着它的氢燃料。有预言称,大约10亿年后,太阳光将为地球的生物圈带来大灾难,时空温室效应将逐渐烤干我们的海洋,就像金星上已经发生的事情一样。如果我们不做点什么,那它一定会发生。
1700920194
1700920195
有趣的是,我们可能真的能做一些事。天文学家唐纳德·科瑞堪斯基(Donald Korycansky)和弗雷德·亚当斯(Fred Adams)的研究表明,通过妙用小行星,地球可以逐渐远离日渐炙热的太阳,到达更远的轨道,以保持恒定的温度。他们的基本思想是每6 000年推动一颗大型的小行星以极近的距离掠过地球,在正确的方向上给地球一个引力牵引。每一次这样的近距离相遇都需要经过微调,方法是将小行星送到接近木星和土星的地方,以获得下一次靠近地球所需的能量以及重置角动量。我们过去已经用过这样的“引力辅助”,将NASA的旅行者号等探测器送到外太阳系。一旦成功,这个计划将把地球从现在算起适宜人类居住的时间从10亿年延长到60亿年。在那之后,太阳将照旧结束自己的生命,膨胀为一个红巨星。到那时候,如何继续保持大气层的适宜温度并且不被太阳吞噬掉,还需要更彻底的测算。
1700920196
1700920197
与此同时,几十亿年之后,我们整个银河系将与它最近的大邻居——仙女星系相撞,并融合为一个更大的星系。这件事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糟糕,因为星系中恒星之间的距离与恒星的大小相比,太过遥远,所以大部分恒星只是穿过彼此的空隙,并不会相撞:举个例子,如果太阳的大小相当于波士顿的一个橘子,那么,它最近的恒星邻居——比邻星会位于我的家乡斯德哥尔摩。相比之下,大多数恒星并不会相撞,而是会相互混合,形成一个崭新的星系,“银河仙女星系”(Milkomeda)。然而,正如我们接下来要看到的那样,这件事将加剧超新星爆炸和小行星撞击的危险。
1700920198
1700920199
小行星、超新星和超级火山
1700920200
1700920201
地球上的化石证据显示,过去的5亿年内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每一次都消灭了超过50%的动物物种。尽管细节尚存激烈的争议,但人们普遍相信这些事件都是由各种天文或地质事件所引发。5大灭绝事件中最近的一个发生在约6 500万年前,看起来是由一个与珠穆朗玛峰差不多大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海岸线所引起的,此次事件最著名的伤亡就是非鸟恐龙的灭绝。这个小行星的冲击能相当于几百万次氢弹爆炸。它撞开了180公里的地壳,黑暗的尘云笼罩地球,遮蔽阳光多年时间,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
1700920202
1700920203
地球会定期遭到来自太空的撞击,这些物体大小和成分各异。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会遭受类似的死亡撞击,而在于什么时候会遭遇。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建立一个由机器望远镜组成的全球性网络,应该能够提前几十年对危险的入侵小行星发出警报,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来开发、启动和执行计划以偏转它们的方向。如果准备得足够早,只需要温和地推动一下就可以了。可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引力牵引(用卫星的引力去吸引小行星)、星载激光(烧蚀小行星表面的物质,使其脱落,让小行星往相反的方向反冲),甚至还可以粉刷小行星,好让太阳加热带来的辐射压推动着它往相反方向前进。如果时间很短暂,就需要一个较为冒险的方法,例如动力撞击器(让卫星像足球运动员一样将小行星踢离轨道)或核爆炸。
1700920204
1700920205
作为热身,我们可以用一些较小的小行星来做练习,它们撞击地球的次数更加频繁。比如,1908年的通古斯事件就是由一个油罐车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导致。这样大小的物体并不会带来存在风险,但是如果它撞到一个大城市,那它释放出的百万吨级爆炸将会让数百万人丧生。经过练习,一旦我们掌握了偏转小型小行星以保护地球的技巧,当下一个大家伙来临时,我们就能做好万全的准备。我们还能把同样的技术诀窍运用在我们前文讨论过的长期工程项目上,操控小行星以扩大地球的轨道半径,使地球远离逐渐炙热的太阳。
1700920206
1700920207
小行星并不是造成生物大灭绝的唯一原因。还有一个来自天空的嫌疑犯就是超新星爆炸引发的伽马射线暴,正是它导致了约4.5亿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尽管现存的证据太少,不足以在“法庭”上判它有罪,但这名“嫌疑犯”显然拥有作案的方法和可行的机会。当某些质量超大、旋转超快的恒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爆发时,它们会将剧烈的爆炸能量以伽马射线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这种杀手射线扫过地球,它将带来两个连环效应:首先,它将直接毁灭人类,并毁掉地球的臭氧层;之后,太阳的紫外线会再次清扫地球表面。
1700920208
1700920209
不同的天文学风险之间有着有趣的关联。偶尔会有恒星随机地逛到太阳系附近,干扰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将它们成群结队地送入内太阳系。其中一些有可能与地球相撞。比如,预计140万年后,恒星格利泽710就将在1光年外的地方路过太阳系,比我们最近的邻居——比邻星目前与地球的距离近4倍。
1700920210
1700920211
此外,今天的银河系,大部分恒星都乖乖地按同样的方向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就像有条不紊的转盘。然而,当银河系与仙女星系相撞并融合后,就会一团糟。恒星之间破坏性接触的频率大大提升了,这将激发大量小行星,甚至可能将地球踢出太阳系。这种星系撞击还会造成气体云的相撞,引发一波造星运动,而最重的新生恒星会很快爆炸成超新星。如果它们距我们很近,结果不会很舒服。
1700920212
1700920213
回到家园,我们还可能面临着“内敌”——地球自身引起的事件。超级火山和玄武岩浆洪流是多次生物大灭绝的头号嫌疑犯。它们能用黑暗的尘云封锁地球,遮蔽阳光数年之久,引发“火山冬天”,与大型小行星撞击后一样。它们还可能会在大气层中注入能导致有毒物质、酸雨和全球变暖的气体,从而干扰全球生态系统。实际上,人们广泛认为,西伯利亚的一次超级火山爆发就是2.5亿年前那次最大规模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这次事件被称为“大灭绝”(Great Dying),几乎摧毁了96%的海洋生物。
1700920214
1700920215
自作自受,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1700920216
1700920217
总而言之,我们人类面临着来自天文或地质的存在风险;我只总结了我个人认为最严重的例子。当我思考这些危机时,我得出的结论实际上非常乐观:
1700920218
1700920219
●很有可能,未来科技能帮助地球生命再繁荣数十亿年。
1700920220
1700920221
●如果我们和后代一起努力的话,应该能够研发出这些科技。
1700920222
1700920223
前文没有谈到图12-3左边那些最紧急的危机,现在,给我们一些时间来处理剩下的这些问题吧!
1700920224
1700920225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最紧急的问题大都是自作自受。与之相比,大多数天文和地质的灾难都徘徊在几百万甚至几十亿年后,而我们人类却以10年为单位,迅速改变着一切,就像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飞出了各种各样的存在风险。我们用渔业、农业和工业转变了水、土地和空气,每年造成30 000种生物灭绝,被生物学家称为“第6次生物大灭绝”。接下来该灭绝的生物,会不会是我们自己?
1700920226
1700920227
毫无疑问,你一定听说过有关人为危机的严厉争论,从(意外发生或故意而为的)全球性瘟疫到气候变化、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崩溃。让我来告诉你,我最担心的两个人为危机是什么——意外的核战争和不友好的人工智能。
1700920228
1700920229
意外的核战争
1700920230
1700920231
“连环杀手正逍遥法外!”“人体炸弹!”“当心禽流感!”尽管报纸头条都喜欢用这些标题来吸引眼球,但最有可能杀死你的其实是古老又无聊的癌症。虽然你每年患癌症的概率低于1%,但是只要你活得够长,最后的概率还是很大。意外的核战争也同样如此。
1700920232
1700920233
在过去的50多年里,人们造出了能够引起核决战的工具。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一连串爆发全面战争的虚假警报,原因有很多,从计算机失灵、供电故障、情报错误到导航误差、轰炸机坠毁和卫星爆炸。在我17岁时,这些事情让我十分困扰。那时我作为自由撰稿人为瑞典和平杂志《PAX》撰写文章。这本杂志的主编卡里塔·安德森(Carita Andersson)热心地培育了我对写作的热忱,教会我许多技巧,并让我写了一系列新文章。逐渐解密的历史记录显示出某些核事件的风险远远大于当初认为的程度。比如,很明显,在200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比尔号驱逐舰(USS Beale)向一艘身份不明的潜艇发射了深水炸弹,而后者实际上是一艘装载有核武器的苏联潜艇,它的指挥官们争吵着是否应该回敬一颗核鱼雷。
1700920234
1700920235
尽管“冷战”早己结束,但近年来的危机却不减反增。洲际弹道导弹不甚精确但破坏力极大,这加强了“互相保证毁灭”(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机制的稳固性,因为一方先出击将导致无法避免的大规模报复行动。但近年来,导弹研究转向更精确的制导、更短的飞行时间和更好的敌方潜艇追踪系统,侵蚀了前述机制的稳定性。导弹防御系统一旦成功,将彻底侵蚀这个机制。俄罗斯和美国都保留了他们的预警发射战略,要求发射决策在5~1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可能根本无法获取完整的信息。1995年1月25日,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差几分钟就要启动针对美国的全面核战争,只因为一个身份不明的挪威科学火箭。美国一个项目计划用常规弹头取代三叉戟潜艇搭载的24枚D5洲际弹道导弹中的两枚,引发了广泛担忧;因为俄罗斯的预警系统无法将它们与核导弹区分开,增加了灾难式误解的可能性。还有一些令人担忧的情景包括精神不稳定的军队指挥官和/或边缘政治/宗教行为导致的刻意渎职行为。
1700920236
1700920237
可是,为什么要担忧呢?当然,如果事态变严重了,理智的人们会站出来,作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有核国家都有精心设计的对策,就像我们的身体对待癌症一样。我们的身体通常可以处理孤立的恶化突变,并且,要引发某一种癌症,可能需要同时触发4个看似巧合的突变。然而,如果我们扔骰子的次数足够多,坏事就可能会发生——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核战争黑色喜剧《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就将其描绘为一个三重巧合。
1700920238
1700920239
在我的人生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意外的核战争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如果它发生了,它必将改变一切。我们目前所关心的气候变化与核冬天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核冬天来临时,全球性的尘云将阻隔阳光长达数年之久,就像小行星撞击或超级火山造成生物大灭绝时的后果一样。2008年经济动荡在核战争面前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核战争会导致全球性的作物枯竭、基础设施崩溃和大规模的饥荒。在饥饿中挣扎的幸存者会组成武装团伙,挨家挨户抢夺财物。我的人生中会遇见这样的事情吗?我赌30%的概率,与我患癌症的概率差不多。然而,我们对防止核战争所给予的关注和资源,远远低于我们为预防癌症所做的努力。即使全人类的30%都得了癌症,总体来看,人类还是会幸存,但如果爆发核战争,我们的文明不一定能逃过这一劫。关于如何降低这一风险,在科研机构的大量报告中有具体且直接的步骤——但这永远不会成为第一要务,总是被大多数人忽略。
[
上一页 ]
[ :1.700920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