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93462e+09
1700934620
1700934621
1700934622 黑洞战争 [:1700930490]
1700934623
1700934624 黑洞战争
1700934625
1700934626
1700934627
1700934628 2002年,霍金迎来了他的第60个生日。没有人想到他会活到这一天,尤其是他的那些医生。这件事值得大大庆贺一番——举行一个盛大的生日宴会。于是我又再一次出现在剑桥,同时到场的还有其他数百人。有物理学家、新闻记者、摇滚明星、音乐家、一个玛丽莲·梦露的扮演者、康康舞女[229],还有丰盛的食物和美酒。这边是媒体的一件大事,那边则是一个严肃的物理会议。任何一个与霍金科学生涯有缘的人都发了言,包括霍金本人。以下就是我发言中一段简短的摘录。
1700934629
1700934630 我们都知道,霍金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固执、最惹人恼火的人。我想就科学而言,本人与他的关系,可称之为势不两立。在有关黑洞、信息及所有类似事物的深层次问题上,我们有着深刻的分歧。有时他会让我因怒火郁结而扯掉自己的头发——你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后果。我可以向你们保证,20多年前我们开始争辩的时候,我脑袋上的头发可是长满的。
1700934631
1700934632 讲到这一点,我可以看到坐在礼堂后边的霍金在调皮地笑着。我接着说:
1700934633
1700934634 我还可以说,在我认识的所有物理学家中,他对我和我的思想影响最大。自1983年以来,我思考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在以某种方式对他作出了回应,对有关掉入黑洞的信息命运,这一有深刻见地的命题作出回应。尽管我坚信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这一问题,以及他坚持不懈地寻求有说服力的答案的努力,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物理学的根基。其结果是,一个全新的模型正在成形。我深感荣幸,能来这里庆贺霍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他卓越的顽强精神。
1700934635
1700934636 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当真的。
1700934637
1700934638 我只记得其他三个发言。其中有两个是罗杰·彭罗斯作的,个中原因我记不得了,但他确实讲了两次。在第一个发言中,他坚决主张信息必然会在黑洞的蒸发中丢失。这些是霍金早在26年前就提出的论点。彭罗斯坚持说霍金和他现在依然相信它们。我很是吃惊,因为就我(以及一直关注新近进展的任何一个人)而言,矩阵理论、马尔达西纳的发现以及斯特鲁明格和瓦法的熵演算都已最终平息了这一问题的争论。
1700934639
1700934640 但在他的第二个发言中,彭罗斯坚持认为全息原理以及马尔达西纳的研究都是建立在错误概念之上的。直白地说,他的观点就是,“高维度空间中的物理学,怎么可能用低维度空间的理论来描述?”我觉得他思考得还不够深。我和彭罗斯做了40年的朋友,知道他很叛逆,总是和主流学识唱反调。我本不该感到惊讶,他会唱对台戏的。
1700934641
1700934642 存留在我脑中的另一个讲演是霍金的——这倒不是因为他讲到了什么,而反倒是因为他没有讲到的东西。他简洁地回顾了一生中令人瞩目的闪亮之处——宇宙学,霍金辐射,精彩的卡通画[230],但是对信息丢失却只字未提。会不会他开始动摇了?我猜想如此。
1700934643
1700934644 然后,在2004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霍金宣布,他的看法改变了。霍金说,他的最新研究终于解决了他自己的佯谬:不管如何,信息似乎确实从黑洞里渗出,并最终消失在蒸发产物之中。照霍金的说法,不知何故,在这整段时间中那个机制被忽视了,但他最终还是确立了它,并将在都柏林的下一次会议上报告他的结论。媒体紧张了起来,人们在屏息等待着这次会议的到来。
1700934645
1700934646 报纸还报道说,霍金将向约翰·普雷斯基尔支付他输掉的赌注(此人构思独特的思想实验在圣芭芭拉曾让我担心)。1997年,普雷斯基尔与霍金打赌,说信息确实会从黑洞中逸出,赌注是一本棒球百科全书。
1700934647
1700934648 最近我获悉,1980年唐·佩吉和霍金也有过一次类似的打赌。正如我从佩吉在圣芭芭拉的演讲中得出的猜想那样,他一直对霍金的主张存有怀疑。2007年4月23日,在我写这段文字的两天前,霍金正式认输了。佩吉很友好地将原赌约的一份影印件送给了我——一个以1英镑赌1美元的赌约——外加霍金签名认输的文字。末尾那黑乎乎的一团是霍金拇指的指印。
1700934649
1700934650
1700934651
1700934652
1700934653 霍金的演讲怎么样?我不知道,因为我不在场。但是几个月后的一篇文章披露了其中的细节。他讲得并不多:关于佯谬由来的一个简短介绍,对马尔达西纳一些观点的一段冗长表述,最后是一段痛苦的说明,解释为什么自始至终每个人都是对的。
1700934654
1700934655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对的。
1700934656
1700934657
1700934658
1700934659
1700934660 左起:克劳迪奥·泰特尔鲍姆(本斯特),赫拉德·特霍夫特,作者,约翰·惠勒,弗朗索瓦·恩格勒。瓦尔帕莱索,1994
1700934661
1700934662 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看到过一些备受争议的论战,它们伪装成科学的辩论,但实际上却是政治争论。这些争论包括:智慧设计论[231];全球是否真的在变暖,如果是,是否是人为造成的;昂贵的导弹防御系统的价值;甚至还有弦论。但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辩论都是论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确确实实的看法分歧,会不时地出现并激发出新的深刻见解,甚至是范式的变更。黑洞战争是非论战型辩论的一个范例;事关对互相冲突科学原理切实的看法分歧。虽然信息在黑洞中是否丢失,这一争论起初确实是个看法问题,但现在科学界的看法已经在一种新范式上大体得到了统一。纵使原先的战争结束了,我对我们是否已吸取了其中所有重要教训还存有怀疑。弦论最恼人的未了之处,是如何将它运用到现实的宇宙中去。全息原理非常精彩地被马尔达西纳的反德西特空间理论所证实,但是现实宇宙的几何学却不是反德西特空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之中,它带着宇宙视界和冒泡的小宇宙或许更像是一个德西特空间。眼下无人知道如何将弦论、全息原理或者其他有关黑洞视界的知识,运用到宇宙视界上去,但是两者很可能有着深刻的关联。我本人的猜想是,这些关联会涉及许多宇宙学难题的根基。我希望有一天能再写一本书,解释最终这一切是如何结束的,不过,我想这一时刻不会很快来临。
1700934663
1700934664
1700934665
1700934666
1700934667 霍金与作者。瓦尔迪维,智利,2008
1700934668
1700934669
[ 上一页 ]  [ :1.700934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