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956565e+09
1700956565 他按灭一支香烟,接着又点了一支。“我们需要寻找不同的思考方式。我们需要寻找那些标度结构——也就是大尺度上的细节如何与小尺度上的细节联系在一起。你看流体扰动,看到在这些复杂结构中,复杂性通过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断涌现。在某种层次上,它们并不怎么关心这个过程的大小——它可以是一颗绿豆大,或者一个篮球大。这个过程并不关心自己位于何处,也不在意自己已经进行了多久。在某种意义上,唯一有能够普适化的东西是那些标度化的东西。
1700956566
1700956567 “在某个意义上,艺术是一种关于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的理论。很明显,我们并不非常清楚自己周围世界的细节。而艺术家已经做到的是,他们意识到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重要的,然后专注于弄清它们。所以他们可以替我完成一些我的研究。当你观看一幅凡·高的晚期作品时,你会看到其中放进去了数量惊人的细节,他的绘画总是包含异常丰富的信息。显然他意识到了,你必须放进去少无可少的这种数量的细节。或者,你也可以研究 1600 年左右的荷兰钢笔素描作品中的风景,其中的树木和牛群显得非常真实。如果你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这些树木具有某种叶状的参差边缘,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边缘上还长着小小的、枝状的东西。这些更细腻的肌理与那些有着更确定线条的东西之间毫无疑问存在一种互动。不知怎么地,它们两相结合就给人以正确的感知。如果你观察勒伊斯达尔和透纳刻画变化多端的水面的方式,你会发现它明显是以一种不断迭代的方式实现的。先画一层东西,然后在上面再画一层,再然后对此进行修整。对于这些画家来说,湍急的水流里面总是包含一个尺度的概念。
1700956568
1700956569 “我诚心想要知道如何描述云彩。但说这片云彩有着如此这般的密度,然后旁边这片有着这般如此的密度——逐步积累这种程度细节的信息,我觉得是错误的。这无疑不是一个人观察这些事物的方式,也不是一位艺术家观察它们的方式。在有些地方,写出偏微分方程并不意味着就大功告成了。
1700956570
1700956571 “可以说,世界的奇妙之处正在于,其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许多奇妙而吸引人的东西,而由于你的职业的缘故,你想要理解它们。”他按灭香烟。余烟从烟灰缸里升起,一开始是一道细细的烟柱,然后(作为一种向普适性的致意)消散成大小不一的涡旋,袅袅飘向天花板。
1700956572
1700956573
1700956574
1700956575
1700956576 混沌:开创一门新科学 [:1700954725]
1700956577 混沌:开创一门新科学 第七章 实验科学家
1700956578
1700956579 意识到自己心智中想到的某样东西确切对应于自然界中发生的某样东西,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经验,是一位科学家能遇上的最好事情。而每次当它发生时,它总是令人吃惊。人们惊讶于自己心智的一个建构竟然可以在外面的现实世界中得以实现。这是一个极大的震惊,同时也是一个莫大的喜悦。
1700956580
1700956581 ——利奥·卡达诺夫
1700956582
1700956583 “阿尔贝开始老糊涂了。”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这座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齐名的法国顶尖学府里,有人这样议论道。1 他们纳闷才人到中年的阿尔贝·利布沙贝是否过早地进入了老年期。作为一名低温物理学家,利布沙贝之前靠着研究在绝对零度附近的低温下,液氦超流体的量子行为而成名,并已经在院系中奠定了一个稳固位置。而现在,在 1977 年,他正在将他的时间和学校资源浪费在一个看上去平凡无奇的实验上。利布沙贝自己也担心,这样一个项目会妨碍到任何参与其中的研究生的学术前途,所以他转而让一位职业工程师来协助自己。
1700956584
1700956585 1利布沙贝,卡达诺夫。
1700956586
1700956587 在德国人占据巴黎之前五年,利布沙贝出生在那里的一个波兰犹太人家庭,祖父是一位拉比。他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方式与贝努瓦·曼德尔布罗特的相同:藏身乡下,并与父母分开,因为他们的口音太容易暴露身份。2 他的父母也得以幸存下来,但其他家庭成员则未能躲过纳粹的魔爪。在风云变幻中,利布沙贝有一次因得到当地维希政权一名秘密警察负责人的保护而躲过一劫,这个人尽管有着狂热的右翼政治倾向,但对于种族主义却深恶痛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十岁的小男孩回报了救命之恩。尽管半懂不懂,他还是在一个战争罪委员会前面作证,而他的证词救了那人的性命。
1700956588
1700956589 2利布沙贝。
1700956590
1700956591 利布沙贝后来在法国学术界闯出了名堂,而他的聪明才智从未遭到过质疑。他的同事确实有时认为他有点儿疯狂——他是一群理性主义者当中的一个犹太神秘主义者,在一个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共产主义者的环境中的一个戴高乐主义者。他们取笑利布沙贝的英雄史观、他对于歌德的热爱,以及他对于古书的痴迷。他收藏有数百本科学家著作的初版,有些甚至可追溯至 17 世纪。并且他不是把它们当作历史存照来读,而是把它们当作一个探究现实本质的新思想的来源,这个现实也正是他现在利用激光和高科技制冷线圈试图一探究竟的。在自己的工程师伙伴让·莫雷尔身上,他发现了一种颇为合拍的气质,毕竟这个法国人只有在自己有兴致的时候才愿意工作。利布沙贝认为莫雷尔会发现这个新项目有点儿意思——这是他对于“深刻”“吸引人”或“令人激动”的委婉说法。两人在 1977 年开始设计一个实验,而这个实验将最终揭示湍流发生的过程。
1700956592
1700956593 作为一名实验科学家,利布沙贝以一种 19 世纪的研究风格而知名:心灵手巧,总是更偏好以巧力智取,而不是以蛮力强取。他不喜欢大型机械和大量计算。他对于一个好的实验的概念有点儿像数学家对于一个好的证明的概念。优雅跟结果一样重要。即便如此,他的有些同事还是认为他在这个湍流发生实验上做得太过精益求精了。这个实验装置非常小巧,足以被放到一个火柴盒里随身携带——而有时候,利布沙贝也确实把它带在身上,就仿佛它是一件观念艺术作品。他把这称为“一个小盒子里的液氦”。3 实验的核心区域则还要更小,一个只有柠檬籽大小的对流室,由不锈钢围成,内壁极其光滑。对流室内充满了被冷却至绝对零度以上大约四度的液氦,这个温度相较于利布沙贝之前的超流体实验来说是暖和不少的。
1700956594
1700956595 3A. Libchaber and J. Maurer,“A Rayleigh Bénard Experiment: Helium in a Small Box,”in Nonlinear Phenomena at Phase Transitions and Instabilities, ed. T. Riste (New York: Plenum, 1982), p.259; reprinted in Universality in Chaos, ed. P. Cvitanovi? (Bristol: Adam Hilger, 1984), p. 109.
1700956596
1700956597 利布沙贝的实验室坐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物理楼的二层,距离路易·巴斯德的实验室旧址不过几百米。4 像所有好的通用物理实验室一样,利布沙贝的实验室始终处于一种乱糟糟的状态,颜料罐和手工工具凌乱地堆在地板和桌子上,大小不一的金属和塑料零件被放得到处都是。在这样一片混乱中,那件安放着利布沙贝的微型对流室的实验设备显得异常显眼。在不锈钢对流室的上下各有一片高纯度的铜片。在顶部的铜片上有一片蓝宝石,里面装着辐射热计。这些材料是根据它们的导热性能而相应选择的。底部的铜片下部有加热线圈,不锈钢壁内部则有特富龙垫片,以改变对流室的内径。液氦从上面只有一厘米多高的贮液池流入对流室中。整个系统置于一个维持着高度真空的容器中,而这个容器反过来浸在液氦中,以帮助稳定温度。
1700956598
1700956599 4利布沙贝,费根鲍姆。
1700956600
1700956601
1700956602
1700956603
1700956604 © Albert Libchaber
1700956605
1700956606 “一个小盒子里的液氦”
1700956607
1700956608 阿尔贝·利布沙贝的精密实验的核心是一个细致打造的对流室(原先为圆筒形,后来改为长方形),里面充满液氦,并通过微小的蓝宝石辐射热计监控流体的温度变化。这个微型对流室被安放在真空当中,以隔绝噪声和振动,并进行精确的加热控制。
1700956609
1700956610 振动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利布沙贝。跟现实中的非线性系统一样,相关的实验也存在于一个始终充斥着噪声的环境中。噪声干扰测量,损坏数据。在各种敏感的流中(利布沙贝的液氦流则将做到尽可能敏感),噪声的微扰还可能严重影响到一种非线性的流,使其行为从一种类型完全变成另一种。但非线性除了可以让一个系统变得不稳定,也可以让它变得稳定。非线性反馈可以调节运动,使之更稳健。在一个线性系统中,一个微扰的影响会一直延续下去。而当存在非线性时,一个微扰可以通过反馈过程越变越小,使得系统自动回复到一个稳定状态。利布沙贝相信,各种生物系统就是利用自身的非线性作为对抗噪声的一个手段。透过蛋白质进行的能量转移、心脏电活动的波状起伏,以及神经系统——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充满噪声的世界中得以维持着自身的多种功能。利布沙贝希望,流体流背后暗藏的结构最终将被证明是足够稳健的,足以为自己的实验所探测到。
1700956611
1700956612 他的计划是,加热底部的铜片,使得液氦上下出现温差,从而创造出对流。这正是爱德华·洛伦茨所描述的对流模型,也就是经典的瑞利–贝纳尔对流。利布沙贝当时还并不知道洛伦茨,他也没有听说过米切尔·费根鲍姆的理论。在 1977 年,费根鲍姆还在通过科学讲座介绍自己的工作,而他的发现在那些科学家知道如何诠释它的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对于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费根鲍姆所发现的模式和规则性与现实中的系统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毕竟这些模式源自一部电子计算器,而物理系统要比这复杂不知多少倍。在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人们最多只能说,费根鲍姆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像湍流发生的数学类比。
1700956613
1700956614 利布沙贝知道,美国和法国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已经表明,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是突然发生的,而不像朗道的湍流发生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是一个不同频率的连续叠加。像杰里·戈勒布和哈里·斯温尼所做的旋转圆筒实验已经表明,对此需要一个新的理论,但他们一直未能观察到转捩发生的具体细节。利布沙贝知道,人们一直未能在实验室里得到湍流发生的清晰图景,而他相信自己的微型对流室将给出一幅到目前为止最清晰的图景。
[ 上一页 ]  [ :1.7009565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