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975518
(2.8)式与(2.5)式的数学构成极为相似,但(2.8)式无论质点1,2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都成立,因此即使仿照电作用场的概念引入引力场,F1,F2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处理为满足牛顿第三定律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后人引入的牛顿引力场远比电作用场简单,没有类似电场、磁场的分解.
1700975519
1700975520
牛顿万有引力与库仑力类似,仅当质点系{Mi}呈球对称分布时,它们对其他质点m的合引力可等效为一个“力心质点”MC单独对质点m的引力.
1700975521
1700975522
质量M、半径R的匀质球面,对距球心r、质量m质点的引力大小为
1700975523
1700975524
1700975525
1700975526
1700975527
第一式中,“力心质点”位于球心,MC=M;第二式中MC=0.据(2.9)式可导得,质量M、半径R的匀质球体,对距球心r、质量m质点的引力大小为
1700975528
1700975529
1700975530
1700975531
1700975532
地球近似处理成一个质量虽非均匀但仍是对称分布的球体时,(2.10)式中的第一式可用;将地球进一步近似处理成匀质球体时,(2.10)式全部可用.
1700975533
1700975534
2.2.2 常见力
1700975535
1700975536
历史地回顾,人类在生活环境中通过感受而认知的,首先是宏观物体在相互接触中出现的某些力,例如,手对小车施加的推力和拉力、两个运动物体间的碰撞力、提升重物时绳对重物的向上拉力等,这些力都属于接触力.物体对地面的正压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中出现的摩擦力、弹性物体因形变而生的张力、水中物体所受浮力等也都是接触力.宏观世界另一类力是物体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而会受到的力,称为非接触力,例如重力、电磁力.对非接触力的认知是人类科学思维进步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牛顿将地面上的重力和天上月球受地球的向心拉力,统一为普适的万有引力,从此人类认知了自然界基本相互作用的存在.其后,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物理学家,又在电作用研究工作中揭示了场物质的存在,非接触力中直观方面表现出的超距性即被消除,非接触力实质上又还原为近距作用意义下的接触力.
1700975537
1700975538
经典力学中仍将常见力分为接触力与非接触力两类.宏观物体之间的接触力其实是接触部位分子间电作用力的表现,接触是指宏观上的接触,宏观接触各部位分子间仍有间隙,只是这些间隙与宏观线度相比小到可以略去.非接触力中的万有引力和电作用力已在前文述及,重力是地球万有引力的表现,时时感受,故列于常见力之先.
1700975539
1700975540
●重力
1700975541
1700975542
重力即为地球万有引力,方向指向地球中心.据(2.10)式,地球表面上方h处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为
1700975543
1700975544
1700975545
1700975546
1700975547
其中M和R分别为地球质量和半径.物体所得竖直向下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记为gh,有
1700975548
1700975549
1700975550
1700975551
1700975552
h=0对应的地面重力加速度为
1700975553
1700975554
1700975555
1700975556
1700975557
地球并非理想球体,赤道处距地球中心稍远,两极处距地球中心稍近,实际测量值各为
1700975558
1700975559
g(赤道)=9.780m/s2, g(两极)=9.832m/s2,
1700975560
1700975561
各处g常近似取为
1700975562
1700975563
1700975564
1700975565
1700975566
地面上方不太高处,h≪R,重力均可近似为竖直向下的常力,大小取为mg.
1700975567
[
上一页 ]
[ :1.7009755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