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26063e+09
1701026063 ●高尔顿的椭圆形
1701026064
1701026065 ●富裕的州支持民主党而有钱人支持共和党
1701026066
1701026067 ●肺癌可能是导致人们吸烟的原因之一吗?
1701026068
1701026069 ●为什么相貌英俊的人性情却很古怪?
1701026070
1701026071
1701026072
1701026073
1701026074 魔鬼数学:大数据时代,数学思维的力量 [:1701022631]
1701026075 魔鬼数学:大数据时代,数学思维的力量 第14章 我们为什么无法拒绝平庸?
1701026076
1701026077 对于美国商界而言,20世纪30年代与现在一样,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刻反省的时代。毫无疑问,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但是,到底是什么问题呢?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是无法预测的灾难吗?或者说美国的经济体制有缺陷吗?
1701026078
1701026079 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非霍勒斯·西克里斯特(Horace Secrist)莫属。西克里斯特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统计学教授、商业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将定量方法应用于商业领域的专家,他编写的统计学教材在学生与企业管理人员中广受欢迎。早在1920年,距离大萧条还有好几年的时间,他就已经开始一丝不苟地搜集几百家企业的详细统计数据了,这些企业包括五金店、铁路公司和银行等。西克里斯特分门别类地列出了开支、销售总额、工资及房租支出以及可以收集到的其他数据,试图找出使企业兴旺发达或者裹足不前的种种神秘变量。
1701026080
1701026081 因此,当西克里斯特在1933年准备公布他的分析结果时,学术界与商界都翘首以待。等到他的这本468页的专著正式出版时,书中令人惊叹的各种图表更是让人们如获至宝。西克里斯特也毫不谦虚,他把书名定为“平庸状态在商业活动中的胜利”(The Triumph of Mediocrity in Business)。
1701026082
1701026083 西克里斯特在书中指出:“在竞争激烈的商业行为之中,平庸已成为常态。对数千家公司的成本(开支)与利润研究明显地指向这个结论,这是追求产业(贸易)自由需要付出的代价。”
1701026084
1701026085 西克里斯特是如何得出这个令人沮丧的结论的呢?首先,他对各个领域的企业进行分类,谨慎地区分成功企业(高收入、低开支)与经营不善的低效企业。西克里斯特研究了120家服装店,他根据1916年的营收开支比给这些服装店排序,然后把它们分成6个群,即“六分相”(sextile),每个六分相包含20家服装店。西克里斯特认为,排在第一个六分相的那些服装店拥有市场领先的商业技能,所以它们会进一步发展,扩大优势,生意蒸蒸日上。但是,他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到1922年,名列前茅的服装店已经丧失了大部分优势,它们的经营状况虽然仍优于绝大多数普通服装店,但已经不再遥遥领先了。然而,排名靠后(经营状况糟糕)的服装店却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它们的业绩有所提高,正在不断接近平均水平。仅仅6年时间,曾经把第一个六分相中的那些服装店推到市场最前列的优势就丧失了,平庸状态取得了成功。
1701026086
1701026087 西克里斯特发现,所有行业的情况都类似。业绩优秀的五金店会衰退到平庸状态,杂货店也同样如此。而且,无论他采用哪种衡量体系,都会得出相同的结果。西克里斯特用过薪水营收比、租金营收比以及其他统计手段,结果都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业绩优秀的企业逐渐变得“泯然众人矣”。
1701026088
1701026089 商界精英们本来就惴惴不安,西克里斯特的这本书无疑又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很多评论家认为,西克里斯特的这些图表以数字的形式打破了企业经营的神话。布法罗大学的罗伯特·里格尔(Robert Riegel)指出:“这些研究结果把一个无法回避,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悲剧的问题摆到了商人与经济学家面前。以前,人们认为能力强的人经过早期打拼取得成功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可以尽情享受胜利的果实。尽管有例外情况,但它确实是一种普遍性规律。可是,这种观念现在已经被彻底颠覆了。”
1701026090
1701026091 到底是什么力量把卓越的企业变得平庸呢?自然界中似乎没有这种现象,因此,这种力量必然与人类行为有某种关系。西克里斯特一贯思维缜密,他做了一个实验,调查美国191个城市7月份的平均气温,结果没有看到任何回归现象。1922年气温最高的那些城市,到了1931年仍然是最炎热的城市。
1701026092
1701026093 西克里斯特潜心记录美国的商业统计数据,并分析其规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竞争的本质就是打压成功企业,而扶持能力较弱的企业。西克里斯特指出:
1701026094
1701026095 贸易准入没有任何限制,再加上竞争持续不断,平庸状态将会成为永恒现象。新创建的公司相对来说“能力不足”,至少经验不足。如果某些新公司取得了成功,它们就要面对市场竞争。但是,在那些不择手段、不明智、信息不透明以及欠考虑的经营方式面前,卓越的判断力、促销意识与诚信经营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其结果必然是零售业人满为患、店铺规模小且效率低下、营业额不高、开支相对较大、利润微薄。只要所有人都可以进入自由市场(这是实情),“自由”地竞争,优势与劣势就不会长久地存在;平庸会成为常态,一般智力水平的经营者会占大多数,他们所采用的经营手段也会变成主流。
1701026096
1701026097 如今,商学院的教授会说这样的话吗?这是不可想象的。现代的主流观点认为,自由市场竞争是一把手术刀,能像切除腐肉一样,把那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以及业绩比优秀企业低10%以上的企业一起淘汰。这与西克里斯特的观点正好相反。
1701026098
1701026099 在西克里斯特眼中,规模与经营水平不一的公司在自由市场中相互竞争,这与合班上课的学校(到1933年,这种学校基本上消失了)非常相似。他说:“年龄、心智与教育水平各异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其结果必然是秩序混乱、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效率低下。后来,人们基于常识认为有必要采取分班、分年级以及特殊对待等改进措施,这为所有学生打开了方便之门,让他们的天赋得以展现,让优等生免受差生的影响和干扰。”
1701026100
1701026101 最后一句话听起来有点儿……该怎么说呢?大家可以想象,在1933年,还会有其他人说精英需要远离落后者吗?
1701026102
1701026103 从西克里斯特的教育观来看,我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认为他的回归平庸的思想来自19世纪的英国科学家、优生学先驱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高尔顿是家里7个孩子中最小的,他小时候是一个神童,卧床不起的姐姐阿黛尔把教高尔顿学习看作她主要的娱乐活动。两岁时,高尔顿就会写自己的名字,4岁时在给姐姐写的信中说:“我会所有的加法,会2、3、4、5、6、7、8、10的乘法。我会背便士名称表。我懂一点儿法语,还会看时间。”18岁时,高尔顿开始研究医学,但是在他的父亲过世并给他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之后,他发现自己对从事传统职业兴趣平平。高尔顿一度热衷于探险,组织了几次深入非洲的探险活动。但是,1859年《物种的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这部划时代的巨著问世之后,他的兴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尔顿回忆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这部著作,迅速吸收其中的内容”。从那时起,高尔顿把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究人类身心特征的遗传方面,这些研究帮助他在“策略偏好”(policy preference)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现代人看来,这方面的研究毫无疑问是非常枯燥乏味的。1869年,他在《遗传的天赋》(Hereditary Genius)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
1701026104
1701026105 本书拟证明的观点是: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因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由遗传因素决定一样。因此,尽管受程度所限,但是,通过精心选择,我们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培育出拥有善跑或者某种其他能力的狗或马。同样,通过连续几代的优生优育培养出天赋极高的人,也是可行的。
1701026106
1701026107 高尔顿深入详细地研究包括牧师与摔跤手在内的成就显著的英国人,他发现英国名人的亲友也是名人的概率相当高,以此证明他的上述观点是正确的。《遗传的天赋》受到了很多人尤其是牧师的抵制,因为高尔顿对世俗的成功抱有一种纯粹的自然观,这让传统的天道观几乎没有了存在的空间。而且,高尔顿认为传教工作本身能否取得成功,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虔诚的信徒之所以如此虔诚,不是因为(就像我们一直相信的那样)上帝让他的灵魂得以升华,而是因为他的父亲给了他充满宗教激情的身心”,这个观点让人们尤为反感。三年后,高尔顿发表了一篇题为“祈祷功效的统计调查”(Statistical Inquiries into the Efficacy of Prayer)的短文,其主要观点为:祈祷并没有多大的作用。随后,他就失去了宗教机构里的所有朋友。
1701026108
1701026109 不过,秉承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科学界对这本书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们虽然没有不加批判地盲目接受它,但却为之欢欣鼓舞。没等到高尔顿写完这本书,查尔斯·达尔文就给高尔顿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知识分子特有的狂热:
1701026110
1701026111 亲爱的高尔顿:
1701026112
[ 上一页 ]  [ :1.7010260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