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53754e+09
1701053754 还有另一个模型——科学评论的补充模型,包含了另一种类型的解读,即概述科学发现对人类理解自身、世界和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所产生的影响。该模型不要求单步解读过程,但要求具有艺术评论所充当的多重类型的角色。它牵涉的科学评论的类型与艺术评论同样详尽和广泛。艺术评论的存在对于艺术文化的繁荣而言是必需的。这些必需步骤包括几种不同类型的作品构成的复杂领域。这些作品可以是书籍、文章和专栏,还可以是小说和戏剧及其注释和评论等。如此一来,科学产生的知识就可以存在于文化中,而不仅仅是存在于器械方面,而文化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加强自身。
1701053755
1701053756 这种模型可以称为阻抗匹配 。在声学和电气工程中,阻抗匹配先提取信号(产生自扬声器),然后将其置于具有不同“负载”的新环境中——周围环境。置入的方式应保证信号可被探测到。该过程既不是单步的,也不是双步的。它要求光滑连续地匹配负载,并使负载逐渐减小。也就是说,科学论述有一个(大)负载,而公众语言具有另一个非常不同的负载。仅凭基础教育和科学普及并不能将这二者联系起来。实现这一点需要许多不同的重叠步骤。每一步所需要的都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问题,而是需要将公共问题和公众期望与信号联系起来。
1701053757
1701053758 我们为什么要费力探讨这个问题呢?系统现在的工作情况相对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在对它们进行解释说明之外,还要努力去找出广义相对论等科学工作在道德和精神上对世界的影响呢?一部分原因是避免盛气凌人,好像把公众当成小孩。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代表了人类在理解世界基本原理方面最杰出的工作,因此公众最好也能了解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知识,获得一些它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的感觉,并以此为自己的义务。说得严重一些,这也是人类在寻求理解自身和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的一部分。最要紧的还是人类自身的人性。
1701053759
1701053760 [1]《泰晤士报》(Times of London),1919年11月8日,第1页。
1701053761
1701053762 [2]引自阿伯拉罕·派斯《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24页。
1701053763
1701053764 [3]怀特海,《科学与现代世界》(Science and Modern World,纽约:麦克米兰,1954年),第13页。
1701053765
1701053766 [4]引自派斯,《上帝是微妙的》,第179页。
1701053767
1701053768 [5]同上,第178页。
1701053769
1701053770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著作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Albert Einstein,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卷,A. Beck译,第301~302页。
1701053771
1701053772 [7]同上,第310页。
1701053773
1701053774 [8]1907年12月24日爱因斯坦致哈比希特的信,见《爱因斯坦著作集》,第5卷,第47页。
1701053775
1701053776 [9]引自Ronald W. Clark,《爱因斯坦的一生与时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71年),第120页。
1701053777
1701053778 [10]Emilio Segre,《从X射线到夸克》(From X-rays to Quarks,纽约:多佛出版社,1980年),第85页。
1701053779
1701053780 [11]引自派斯,《上帝是微妙的》,第152页。
1701053781
1701053782 [12]爱因斯坦,“论万有引力对光的传播的影响”(On the Influence of Gravitation on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物理学年鉴》(Annalen der Physik 35, 1911),第898~908页,收于《爱因斯坦著作集》,第3卷,第379页。
1701053783
1701053784 [13]1911年8月24日爱因斯坦致威廉·朱利叶斯(Willem Julius)的信,见《爱因斯坦著作集》,第5卷,第199页。
1701053785
1701053786 [14]1911年9月1日爱因斯坦致弗罗因德里希的信,出处同上,第202页。
1701053787
1701053788 [15]J. Earman和C. Glymour,“相对论与日食:1919年英国日食探险和之前的探险活动”(Relativity and Eclipses: The British Eclipse Expeditions of 1919 and Their Predecessors),《物理学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11, 1980),第61页。
1701053789
1701053790 [16]1913年6月25日爱因斯坦致马赫的信,见《爱因斯坦著作集》,第5卷,第340页。
1701053791
1701053792 [17]引自派斯,《上帝是微妙的》,第311页。
1701053793
1701053794 [18]同上,第212页。
1701053795
1701053796 [19]1912年8月16日爱因斯坦致L. Hopf的信,见《爱因斯坦著作集》,第5卷,第321页。
1701053797
1701053798 [20]1912年10月29日爱因斯坦致A. Sommerfeld的信,见《爱因斯坦著作集》,第5卷,第324页。
1701053799
1701053800 [21]《数学和物理杂志》(Zeitschrift für Angewandte Mathematik und Physik 62, 1913),第225~261页。“头发丝的宽度”这一说法来自John Norton,“爱因斯坦是如何发现场方程的:1912~1915年”(How Einstein Found His Field Equations: 1912~1915),《物理学的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14:2, 1984),第253~316页。
1701053801
1701053802 [22]1913年8月16日爱因斯坦致H. Lorentz的信,见《爱因斯坦著作集》,第5卷,第352页。
1701053803
[ 上一页 ]  [ :1.7010537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