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62845
这是维纳最自信的声音,这位天才教给了脑电图专家很多东西。但随后他的语言变得不确定,做了许多假设。
1701062846
1701062847
我们已经获得的其他曲线中有一些疑点,其细节的可靠性存在一些疑问,在突然的下降后面紧接着一个突然的上升,所以在二者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凹陷。无论是否存在这种情况,都表明存在一个强烈的暗示:波峰对应的是将从曲线低处牵引过来的能力。
1701062848
1701062849
当我10年前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这模棱两可的语言让我目瞪口呆。这完全不像维纳的风格,他的文字通常大胆而直接。但当我现在阅读它的时候,他的文字几乎让我感到心酸。我感觉我可以听到一个男人同自己挣扎的声音,这是一名科学家执着于一个自认为绝对正确的思想,然而又鼓起勇气尽力做到理智上的诚实。尽管任何人都找不到这个凹陷,但维纳让我们相信在其他记录中凹陷是存在的,而他却并没有妄下定论;他承认那些其他的记录是“可疑的”,并说其中存在凹陷只是“将信将疑”。无论凹陷存在与否,他的最后一句话表明,他不会放弃这个想法——振子通过彼此之间的“频率牵引”实现同步。他确信这是一种普遍的同步机制,意义重大。维纳拒绝成为赫胥黎所说的“用丑恶的事实屠杀美丽的假说,是科学的最大悲剧”的受害者。
1701062850
1701062851
维纳像一个能够看到世界运行规律的先知。我们在其他一些伟大的科学家身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如果伽利略满足于描述真实发生的事情(摩擦力会使物体停止运动),他就不会发现运动中的物体倾向于保持运动的状态(惯性定律)。通过忽略非必要因素,他发现了最基本的力学定律。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的遗传模式,发现了遗传学定律。但一些现代统计学家质疑他的数据,认为它过于简洁,缺乏说服力,而其他人更进一步暗示孟德尔精心挑选了最能说明他所寻求的规则的农夫。无论你相信哪种观点,但很显然孟德尔确切地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
1701062852
1701062853
虽然维纳在阿尔法脑波节律上犯了错误,但对于大脑中的一种不同的节律,他的观点却是正确的。1995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生物学家戴维·韦尔什(David Welsh)和史蒂夫·里珀特(Steve Reppert)发现,大脑中确实包含了振子按照固有频率分布的群体,这个振子群体通过“频率牵引”实现同步,共同而不是单个地构成了一个精度更高的振子。维纳预料到了所有这一切,但他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胞的运动频率不是10赫兹,而是要慢大约100万倍。这些细胞是昼夜节律起搏细胞,它们是让我们保持与周围世界同步的内部计时器。
1701062854
1701062855
1701062856
1701062857
1701062859
同步:秩序如何从混沌中涌现 03 睡眠周期:同步与非同步的斗争
1701062860
1701062861
像所有的新生儿一样,我的女儿莉亚在她生命中的前3个月里是个自由主义者。她的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到11个月大的时候,她可以整夜安睡,但有一个小问题:她总是会在早晨5:20唤醒我和我的妻子。她会抓着婴儿床的栏杆,把自己拉起来,机智地咳嗽几声,表示自己准备要吃早餐了。虽然知道不应该抱怨(有些父母面对的情况更糟),但我们仍然希望她能至少再晚一小时起床。为了让她晚起床,一天晚上,我们试着让她晚睡。毫无疑问,这个办法适得其反:转天早晨5:20,相同的咳嗽声又从她的卧室传了出来,且因为睡眠不足,一整天里,她都用大发脾气来惩罚我们。
1701062862
1701062863
以上两种时间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同步作用的失效。作为一个新生儿,莉亚完全无法同步;她的入睡、苏醒以及饮食规律,相对于世界的每日周期毫无规律地变化着。11个月大时,她表现出了相反的问题:她的节律过于执着于同步,牢牢地绑定在了一种特殊的24小时模式上,同样令我们无法忍受。
1701062864
1701062865
不仅是婴儿和他们的父母会遭受这种混乱的同步和随之而来的睡眠紊乱。美国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喜欢熬夜到很晚,早上起床上学有困难,这并非因为他们天性懒散,而是因为他们体内的生物钟设置比成年人落后了几个小时。这一研究也正在受到社会层面的关注。另一方面,许多老年人清晨便早早醒来,即使户外仍然漆黑一片。他们醒来后便无法再度入睡,感到疲惫不堪。
1701062866
1701062867
其他类型的同步紊乱与年龄无关,其中一些是我们自己带来的,主要源于全天候的工作时间表。有着数以千万计的护士、卡车司机、核电站操作员以及其他白夜班交替颠倒岗位上的工人正因此受到医疗和家庭问题的困扰;印度博帕尔、苏联切尔诺贝利以及美国三里岛的工业事故和核事故都发生在午夜至凌晨4点之间,正是时间表颠倒造成了头脑迷糊和判断错误:这些都是同步紊乱的副产品,都是我们的身体与新24小时社会的需求失调造成的。
1701062868
1701062869
当你开始思考其原因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居然可以轻松地与世界保持同步,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盲人们可不把它看作理所应当:大多数盲人无法遵循24小时的时间表。他们每隔几周就会完成一次与世界同步或异步的切换,这使得他们很难维持一份工作,履行社会义务。一位盲人女性说:“失明尽管有不便之处,却没有太大关系,但是非同步的睡眠周期简直糟透了。”
1701062870
1701062871
鉴于此,我们健全人更应该珍惜同步的奇迹。当然,我们很少思考同步,因为它都是自然发生的。数百万年的进化使得我们的身体可以自发与昼夜更替协调一致,但它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常谈论生物钟,但它们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仅仅是一种修辞而已?它们又在哪里呢?是在大脑中还是在每一个细胞中?它们的生化机制是什么?它们如何彼此同步?是什么使得它们保持了与昼夜循环一致?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大部分问题的研究进展缓慢、令人沮丧,但是有些谜团的答案终于触手可及。对于生物钟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科学领域之一。
1701062872
1701062873
已有的研究显示,人体就像一个复杂的结构,一种由有生命的振子组成的层次结构。更生动地说,人体就像一支巨大的管弦乐队。演奏者是个体细胞,它们天生具有24小时的节奏感,这些演奏者又分为不同的部分。我们可以把肾脏和肝脏看作管弦乐器,各个器官都由成千上万的细胞振子组成,单个器官内的振子相似,不同器官之间的振子不同,但它们全都保持着24小时的生物化学节拍,都在恰当的时间开始或停止演奏。在每个器官内,基因群组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处于活跃或空闲状态,以确保器官的特征蛋白质按计划生成。这首交响曲的指挥是昼夜节律起搏器,它们是大脑中成千上万的时钟细胞的神经元群体,自发同步为一致的单元。
1701062874
1701062875
同步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在最低、最微观的级别,特定器官内的细胞是相互同步的,它们的化学节律和电节律的变化步调一致。在下一个级别,同步发生在各个器官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细胞分化成了不同的类型,它们仍保持在同一时期。这种同步发生在身体内部,因此被称为“内同步”。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器官在同一时间都是活跃的,相反,有些是沉寂的,有些则运转良好。同步是指周期匹配,保持相同的节拍,就像演奏者即使在安静等待的间隙,也保持着他们头脑中的节拍。第三级别的同步发生在我们的身体和周围世界之间。正常情况下,我们生活在有规律的时间表中,如白天工作、夜晚休息,等等,整个身体与24小时的一天保持同步,主要被昼夜交替所驱使。这个与外部世界保持步调一致的外同步过程叫作“牵连”。
1701062876
1701062877
目前,我们关于人类昼夜节律的最优秀的理论主要是描述性的,而非数学上的。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缺乏对系统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的深入了解,它的层级组织似乎比先前讨论的振子群体的简单模型要复杂得多。一群萤火虫可以近似为自维持振子的集合,所有个体都是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发射。从这个意义上讲,同步的萤火虫的复杂水平相当于单个的器官,或在音乐上相当于管弦乐队中的一个单一的部分。而我们才刚开始学习这些部分如何在一起合奏,以及起搏器如何和谐地安排它们。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努力学习昼夜节律交响乐的规则。
1701062878
1701062879
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规则是存在的,因为我们可以在更大的尺度上看到它们的表现,即在整个人体的行为中的表现:它们体现在我们的睡眠与觉醒、激素波动、消化、警觉、敏捷性以及认知表现的日常节律中。在这个更高的级别上,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人类醒睡周期和其他昼夜节律的神秘规律,虽然这些规律的微观基础仍是个谜。在这方面,我们的现状与遗传学早期的发展类似。孟德尔发现,豆科植物的各种特性会按照特定的数学规律传给它们的后代,而且这些模式可以用被称为“基因”的假想实体解释,基因会按照特定的规则重组。所有这些都是在我们了解基因以及基因在DNA链中的具体体现很久以前完成的。同样,我们现在知道,人类的昼夜节律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尽管我们仍然对其基本的生化基础一无所知。
1701062880
1701062881
至于同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最直接的问题之一是昼夜节律起搏器如何影响睡眠。这个难题的一部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多亏了一个戏剧性的实验。在实验中,勇敢的志愿者们数个月内独自生活在黑暗的地洞中,没有时钟、没有窗户、完全与每日的时间信息隔离,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睡觉或起床。这些研究的结果非常奇怪,然而在这种模式诱人的暗示之下,阿瑟·温弗里宣称:“罗塞塔石碑(5)已经出现在我们之间。”通过破译昼夜节律的密码,科学家和医生正在学习如何设计更好的轮班工作时间表,治疗先前几种难以医治的失眠。他们甚至解释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秘密,例如为什么许多文化传统中有午睡的习惯,以及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周日晚上难以入睡。
1701062882
1701062883
◎ ◎ ◎
1701062884
1701062885
1972年2月14日,米歇尔·西弗尔(Michel Siffre)凝望着得克萨斯州德尔里奥小镇附近的风景,享受着接下来6个月内的最后一缕阳光。然后他勇敢地朝着电视摄像机笑了笑,拥抱了他的母亲,同他的妻子吻别,沿着约30米的立轴下降到“午夜洞穴”的深处。在地下,等待他的是一个营地,摆放着科研设备、家具、尼龙帐篷、冰柜、食品,以及780罐规格为每罐3.8升的水。
1701062886
1701062887
西弗尔是法国地质学家和睡眠研究者,他将要亲自尝试一次前所未有的最精密的时间隔离实验。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协助下,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想研究在没有时钟、日历以及其他一切时间提示的条件下,人类生活的基本节律。在1962年时,他曾尝试过一次,那是首次以人类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时间隔离实验,他在阿尔卑斯山的地下洞穴忍受了两个月的寒冷和孤独。当他从地洞中出来的时候,正如他所言,已经变成了“一个半疯狂的、支离破碎的木偶”。这种苦难的体验提供了人类生物钟的首个科学证据:人类有着天生的生物钟,其周期略长于24小时。
1701062888
1701062889
现在,实验在“午夜洞穴”中进行,这里的温度长期保持在21摄氏度,西弗尔希望能有一次更愉快的体验。然而,实际情况却更糟。孤身一人在山洞生活了6个月后,西弗尔的意志几近崩溃。他的电唱机坏掉了,书籍变得发霉而无法阅读。为了缓解无聊,他试图用果酱诱捕一个同伴——一只小老鼠,而临时用来做笼子的砂锅却在无意间击碎了小老鼠的脑袋。
1701062890
1701062891
数个月的昏睡和痛苦日复一日地持续着,到了第79天,西弗尔打电话给地面上的同事祈求解脱:“我受够了!”同事们告诉他:“好的,一切都会好的。”面对着黑暗,呼吸着山洞中混合着蝙蝠粪便的灰尘,他开始产生自杀的念头。在实验的最后一天,大自然差点接纳了他:西弗尔遭到了电击,电击来自记录他心律的电极,或许是远处的闪电击中了地表,渗漏到了电线中。西弗尔在遭到了至少三次电击后才想到断开设备,这反映出了他的智力下降极其严重。
1701062892
1701062893
幸运的是,实验得到了一些显著的结果。西弗尔在洞穴生活的前五个星期里,他不知不觉地生活在26小时的周期中。相对于外界的时钟,他每天大约晚2个小时起床,却维持着正常的时间表,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占1/3。
1701062894
[
上一页 ]
[ :1.7010628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