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72813e+09
1701072813 但是,我们也要小心谨慎,避免过于夸大。比如,2007年,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就预测,80%的互联网用户在2011年就会有一个虚拟世界的替身,现在已经是2016年了,在虚拟世界拥有替身的互联网用户比例甚至不到1%。2013年,kzero.co.uk(一个研究虚拟现实的专业研究机构)预测,2014年虚拟现实头盔的市场份额将增加至20万。事实却是,2014年,针对大众市场的虚拟现实头盔甚至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三星的Gear VR以及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都是在2015年下半年才出现的。三星Gear VR在韩国出售的第一天就宣告“售罄”,但其实总共的数量也只有2 000个。Oculus Rift终于在2016年1月开始出售,但实际价格比人们期待的高出了2倍。Statista.com预测,2016年三星会售出500万个Gear VR,我认为三星只要能售出50万就会很开心了。
1701072814
1701072815 希望这个领域的投资者们确实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吧。根据数码资本(Digi-Capital)的报告,2015年4月~ 2016年3月,风险投资人总共在虚拟现实领域投资了17亿美元。而2016年,仅第一季度的投资就达到了12亿美元,并且已经诞生了四个“独角兽”:Magic Leap、Oculus、Blippar和MindMaze。
1701072816
1701072817 然而,反过来说,透过“浮夸”的表面,真正重大的乃至革命性的虚拟现实技术也许确实很快就会到来。一家公司还没有任何产品就已经价值4.5亿美元,这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Magic Leap今天就达到了这个估值,阿里巴巴也是Magic Leap的一个投资者,我相信这些投资人一定看到了一些真正震撼的东西。
1701072818
1701072819 [1]Jaehoon Choe et al.“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Modulates Neuronal Activity and Learning in Pilot Training”,frontier in Human Neuroscience 09 February 2016.
1701072820
1701072821
1701072822
1701072823
1701072824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 [:1701070897]
1701072825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 庄周梦蝶的技术再现:你是梦,是醒?是生,还是死
1701072826
1701072827 只要3D打印和其他类似技术变得越来越便宜,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未来我们将有可能以全息图或机器人的方式创造你的实体替身,虚拟现实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所尝试的最重要(最疯狂)的心理实验。
1701072828
1701072829 目前只能虚拟视觉和听觉
1701072830
1701072831 如今的虚拟现实技术缺失什么
1701072832
1701072833 如果现在的技术在玩游戏时还会让你觉得眩晕乃至恶心,那就说明它模拟得还不够真实,它感觉起来也不那么真实。
1701072834
1701072835 就我个人来说,我也不认为它能模拟出来“真实的现实”,因为它只是模拟了人类的两种感官: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的延伸技术早已达到,我们早就发明了可以储存和处理图像和声音的技术,虚拟现实本质上来说只是将其再往前推进了一步。
1701072836
1701072837 当我们为虚拟现实兴奋时,我们忘了我们实际上有五种感官,而不是只有两种。如今我们还没有可行的方法来存储和传输嗅觉、味觉和触觉。一个男孩可以通过微信给女朋友发一首浪漫的歌、一些温馨的照片等,但他却不能通过微信吻她,设备并不能储存和传输吻的感觉。即便他们可以视频聊天,女孩也无法将她的香水味传输过去,也无法尝到对方做的食物等。不过这方面的技术也有尝试,如艾德利恩·切克(Adrian Cheok)已在新加坡建立了混合现实实验室(Mixed Reality Lab),试图研究出能够通过互联网传输味觉、触觉和嗅觉的技术。
1701072838
1701072839 但我个人觉得,嗅觉和触觉的吸引力比味觉更大。电脑创造出的自然环境即便再逼真,跟身临其境闻到鲜花的芬芳、感觉到暖风拂面的体验还是完全不一样。虚拟现实在缺少嗅觉、触觉和味觉的体验下,带来的真实体验可能只有亲临现场的一半。
1701072840
1701072841 促进社交与反社交的碰撞
1701072842
1701072843 虚拟现实带来的社会影响会是什么?在我看来,类似Oculus Rift头戴式显示器的这些虚拟现实设备不过是3D电视和电影的延续而已,我并不认为这些是成功的发明,我也不觉得3D眼镜或虚拟现实设备在用户互动上是友好的,实际上,他们非常不友好。大部分在线评论都是关于戴上这些设备后带来的眩晕和恶心感,而不是体验有多棒。大概只有深度游戏迷才愿意连续几个小时被这些设备折磨,其他人大概宁愿在黑白电视机上看足球赛,也不愿意被迫戴着烦人的眼镜看3D版。
1701072844
1701072845 这些虚拟现实头显设备确实会带来孤立感,因为它们仅局限于个人体验,相比之下,即便最普通的黑白电视都能提供一种“家的感觉”。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感觉,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会喜欢几个人或一群人一起看东西,而不是个人沉浸在自己独立的虚拟世界里(以后可能我们聚在一起,但都带着虚拟现实头盔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虚拟现实设备将成为比手机更坚不可破的一层隔膜)。
1701072846
1701072847 当然,虚拟现实并不仅仅只有游戏而已,3D“观看”的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然而,我们如今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断下降。年青一代以“多任务同时处理”为荣,上一代的人则指责年轻人这种所谓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和越来越短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带来了“浅薄”(“浅薄”一词来自尼古拉斯·卡尔所著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英文书名为The Shllons: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是《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因写了一系列批判谷歌搜索损害青少年大脑的教育评论、商业预测而名声大噪。人们对世界只有一种浅薄的观点,对很多问题只有非常浅薄的理解,人们没办法读诗、哲学或者散文,因为这些东西都需要集中注意力。
1701072848
1701072849 反过来,虚拟现实又可以成为这种“浅薄”趋势的完美“解药”,它在人机交互方面打开了全新的一扇窗:它是迫使人们集中注意力的强有力工具。此外,我们已经有了基于键盘、鼠标、声音和触摸的人机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却可以提供基于一切我们人类交流方式的人机互动,包括目光、手势、身体运动,未来还有可能会有呼吸和思考。以前我们会说,我“看”了一部电影,但现在可能要说,我刚刚“体验”了一部电影。
1701072850
1701072851 总之,虚拟现实的“专注”特性是把“双刃剑”,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总的来说,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促进社交与反社交互相碰撞的又一案例,它让我们更孤立,但又同时提供了全新的社交方式。唯一的区别是,它是为反社交而生的。
1701072852
1701072853 计算机过去40年的历史是一部促进社交与反社交两股力量相互影响的历史。这可以追溯到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1972年发明电子邮件开始。当个人电脑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广泛流行后,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原有的邮局,对“80后”这一代来说,手写信件的消失可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当第一个中国移民来到加利福尼亚的时候,他们的家人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确认他安全抵达,也就是一封信件穿洋过海所需的时间。电子邮件的革命性在于,它让消息穿洋过海的时间缩短到了几毫秒,还是免费的,不限制消息和收件人,这肯定是巨大的社会进步:普通人能够更频繁、轻松地与人保持沟通了。
1701072854
1701072855 然而,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的技术也同样带来了电子游戏以及很多其他形式的数字娱乐。最典型的是,由于年青一代在电子设备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倾向于“多任务处理”,电脑逐渐被变成了一种反社交的媒体。当然,同样的技术也给了我们Facebook和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但如今互联网上的“社交生活”已经泛滥了。最终,这些会带来更多的“浅薄”,我在Facebook上有5 000个朋友,但如果我真的陷入了财务或健康危机,又有几个人会帮我呢?
1701072856
1701072857 因此,电脑总是一边将我们变得在社交上更活跃,一边又将我们变得更反社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电脑上的社交不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更多的只是聊聊天,你唯一允许做的事情就是“赞美”你的朋友。Facebook有一个“点赞”的按钮,却没有设置一个“不喜欢”的按钮,然而,真正的朋友彼此分享生活,分享的最重要部分经常都是一些伤心、沮丧乃至糟糕的事情。比如,如果几个朋友一起困在一个寒冷的地方,几天都没有食物,这种经历会让这几个人终生难忘,彼此更加亲密。
1701072858
1701072859 因此,重申一次,电脑技术在理论上总是设计出来帮助人们有更活跃和广泛的社交生活,结果却总是以反社交收场。因为它贬低了友谊,它将友谊变成了一种商品,更糟糕的是,它利用友谊来赚钱,你的社交生活最后演变成了某个人的商业模式。
1701072860
1701072861 虚拟现实带来的全新社交方式的魅力可以用“第二人生”来阐述。2003年,林登实验室(Linden Lab)发布了“第二人生”(Second Life)项目[1992年,计算机工程师罗斯戴尔偶然读到了《雪崩》,旋即被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所吸引: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大部分时间在一个虚拟实境里(Meta-verse)度过,为地理空间所阻隔的人们可通过各自的“替身”相互交往。罗斯戴尔回忆,在看完《雪崩》后,他就一直想建造一个“超自然世界”那样的虚拟实境,让人们在那里延伸现实世界。十多年后,罗斯戴尔在旧金山创立了“林登实验室”(Linden Lab)。2003年7月,“林登实验室”推出一个完全由居民创建和拥有的三维虚拟世界“第二人生”],它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进入的虚拟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进入的人在这个虚拟世界有个替身,这个替身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这些朋友通常是其他人的替身,一些陌生人)。你的替身可以成为跟真实生活中的你完全不同的一个人,这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如果你可以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你会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如果你没有被家人和朋友审视的目光所包围,如果你可以完全抛弃你的责任和义务,你会选择做什么?如果你可以隐姓埋名的旅行,你又会到哪里旅行?
1701072862
[ 上一页 ]  [ :1.7010728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