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75677
1701075678
图3.10 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线的弯折
1701075679
1701075680
除了经过弯折到达地面的光线,图3.10还画出了一条经过弯折最终还是射向太空的光线。试想这时如果有人站在地球的影子里,将看到地球上镶了一道金色的边,这正是地球大气折射的太阳光。300年前,伟大的俄罗斯科学家Mikhail Lomonosov在观察金星凌日现象时,发现金星完全进入太阳光球之前,也有这样一道金边。图3.11所示的是意大利天文摄影家Lorenzo Comolli于2004年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的金星凌日,它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壮美的自然奇观(画面右边的橙黄色部分是太阳,在高倍天文望远镜的视野中,我们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通过这样一道金边,Lomonosov先生认为这是金星具有大气层的直接证明。多么美妙!通过科学分析,我们能了解到千万千米以外的物体是什么样的。
1701075681
1701075682
1701075683
1701075684
1701075685
图3.11 天文望远镜下的金星凌日。感谢意大利天文摄影家Lorenzo Comolli提供照片版权。更多精彩天文摄影,请访问他的个人主页http://www.astrosurf.com/comolli/index2.htm
1701075686
1701075687
本章开始时,我还提到了最小作用量原理(Least Action Principle),它在物理学的很多分支都是最基本的原理,是其他理论的出发点,光线传播的路径,也可以用它来描述(在描述光的时候,它更多地被称为费马原理)。这个原理讲到,光从空间里A点到B点,所走过的光程是最短的(或最长的),所谓光程,是指路程乘以折射率。如果像我们的糖水一样,各处折射率不同的话,就需要把路径分成很多小段,光程则等于每一小段的长度乘以当地的折射率,然后把它们全部加起来,或者说,求一个从A点到B点的积分,即:
1701075688
1701075689
1701075690
1701075691
1701075692
光线所走的路程就是试图把这个光程最大化或者最小化,如图3.12中,从A点到B点,光线是划过一道弧线,而不是走直线,就是因为弧线比直线的光程要小。我们可以想象,直线虽然距离最短,但是它有更多的部分经过糖水比较浓的区域,所以直线的光程比弧线要大。弧线从A点出发,更快地进入到了折射率低的区域,所以尽管绕了远路,光子还是选择了它,它的“光程”最短。
1701075693
1701075694
1701075695
1701075696
1701075697
图3.12 最小作用量原理决定光线的路径
1701075698
1701075699
我们熟悉的透镜成像的过程,用费马原理的观点看来也是挺有意思,如图3.13所示,从A点发出的光通过透镜汇聚到了B点。显然,如果没有透镜的存在,A点发出的光只有直接朝向B点的才能到达那里。而有了透镜,光线可以有很多选择,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按照费马原理,光线只选择光程最短(或最长)的路径,这里为什么会有多种选择呢?
1701075700
1701075701
你猜对了,那是因为所有的路径光程都是一样的!别看直线距离最短,但它经过的玻璃最厚,所以给光程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而那些偏离直线的路径,经过的玻璃也薄,所以正负相抵,所有的路径光程都一样了。一面好的透镜,就是把自己的形状磨得恰到好处,使各个路径的光程一致,这样成像就会非常清晰。
1701075702
1701075703
1701075704
1701075705
1701075706
图3.13 透镜成像
1701075707
1701075708
既然是原理,就是不能被其他原理所证明的,是我们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东西,或者替科学家们说句实话吧,原理其实就是我们搞不懂的东西。光子为什么会这么聪明地走光程最短(或最长,如图3.13所示的透镜成像)的路径呢?而且它还没试着走一遍,怎么就知道自己走的光程是最短(或最长)的呢?难道第一个光子试了一下,然后就通知了后来的光子怎么走了吗?
1701075709
1701075710
这个问题要等到20世纪的科学巨匠费曼先生(姓费的先生可不少,费米、费曼、费马)来解释了,他说光子当然尝试了,它们一直在尝试各种稀奇古怪的路径。只不过绝大部分稀奇古怪的路径所引起的效果相互抵消了,剩下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可以用费马原理来描述的路径(更多详情,请参考费曼《QED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 And Matter》,中文译本《QED,光和物质的奇异性》)。
1701075711
1701075712
[1].本实验最早描述出现于
:W.M.Strous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Vol.40,p913,1972。
1701075713
1701075714
1701075715
1701075716
1701075717
我们都是科学家:那些妙趣横生而寓意深远的科学实验(修订版) [
:1701074928]
1701075718
我们都是科学家:那些妙趣横生而寓意深远的科学实验(修订版) 4 探测微波炉泄漏及测量光速
1701075719
1701075720
1701075721
1701075722
一分钟简介
1701075723
1701075724
本章通过自制简单的天线装置和检测电路,来检测微波炉的电磁波泄漏。(如果身边没有微波炉,也可以用它来检测手机的电磁波。)我们还将通过制作不同的天线结构,来研究天线的基本性质,并通过简单的天线,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在空间中的分布形象地描绘出来,还可以用它来测量光的速度!
1701075725
1701075726
闲话基本原理
[
上一页 ]
[ :1.7010756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