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80731
【47】《中论》。
1701080732
1701080733
【48】《后汉书·光武帝纪》。
1701080734
1701080735
【49】《后汉书·桓谭传》。
1701080736
1701080737
【50】《新论·祛蔽》。
1701080738
1701080739
【51】《新论·谴非》。
1701080740
1701080741
【52】《新论·形神》。
1701080742
1701080743
【53】《论衡·谈天》。
1701080744
1701080745
【54】《论衡·自然》。
1701080746
1701080747
【55】《论衡·说日》。
1701080748
1701080749
【56】《论稀·感虚》。
1701080750
1701080751
【57】《论衡·说日》。
1701080752
1701080753
【58】《论衡·雷虚》。
1701080754
1701080755
【59】《论衡·商虫》。
1701080756
1701080757
【60】《论衡·书虚》。
1701080758
1701080759
【61】《论衡·论死》。
1701080760
1701080761
【62】《论衡·道虚》。
1701080762
1701080763
【63】《后汉书·西域传》。
1701080764
1701080765
1701080766
1701080767
1701080769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第五章 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
1701080770
170108077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
1701080772
1701080774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
1701080775
1701080776
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东汉末期的腐朽政权。军阀间的兼并战争逐步形成了曹魏、孙吴和蜀汉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三国建立,到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的三百六七十年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战争虽然时有发生,但主要的是处于各个政权分立、对峙的相对稳定状况下。同时,战争对科学研究和科技文化典籍虽不能不有所破坏,造成损失,但由于民族的融合,中原地区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中断,仍然得以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也在秦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1701080777
1701080778
这期间,在北方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政权。长期的战乱,使千千万万人死于战争、饥饿和疾病,幸存的人也大批背井离乡,流徙到较为安定的江南或边远地区,中原地区的沃野良田大面积荒芜,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面对着严酷的现实,大多数政权在其建立的初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兼并战争的需要,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恢复生产。使得在战争间歇期间,出现了生产恢复和经济繁荣的形势。
1701080779
1701080780
曹操在统一中原、奠定魏国基础的同时,针对地多人少的状况,实行屯田制度,招纳流散人口,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此外,为了保证军队的来源和保证军需,又实行军屯。尽管曹魏政权对农民的剥削很重,但由于多少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安定的生产环境,生活比起颠沛流离时有一定保障,从而使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建安元年(196年)在许下屯田,即“得谷百万斛”【1】。屯田的同时,还广修水利,开垦稻田。在今安徽宿县一带,当时的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就得到“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2】的效果。在农业技术上,讲究精耕细作,“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3】。屯田制的推行,稳定了北方的农业生产,为魏吞并蜀汉和孙吴提供了经济条件。
[
上一页 ]
[ :1.7010807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