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80749e+09
1701080749 【56】《论稀·感虚》。
1701080750
1701080751 【57】《论衡·说日》。
1701080752
1701080753 【58】《论衡·雷虚》。
1701080754
1701080755 【59】《论衡·商虫》。
1701080756
1701080757 【60】《论衡·书虚》。
1701080758
1701080759 【61】《论衡·论死》。
1701080760
1701080761 【62】《论衡·道虚》。
1701080762
1701080763 【63】《后汉书·西域传》。
1701080764
1701080765
1701080766
1701080767
1701080768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1701078162]
1701080769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第五章 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
1701080770
170108077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
1701080772
1701080773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1701078163]
1701080774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
1701080775
1701080776 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了东汉末期的腐朽政权。军阀间的兼并战争逐步形成了曹魏、孙吴和蜀汉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三国建立,到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的三百六七十年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战争虽然时有发生,但主要的是处于各个政权分立、对峙的相对稳定状况下。同时,战争对科学研究和科技文化典籍虽不能不有所破坏,造成损失,但由于民族的融合,中原地区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中断,仍然得以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也在秦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1701080777
1701080778 这期间,在北方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政权。长期的战乱,使千千万万人死于战争、饥饿和疾病,幸存的人也大批背井离乡,流徙到较为安定的江南或边远地区,中原地区的沃野良田大面积荒芜,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面对着严酷的现实,大多数政权在其建立的初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兼并战争的需要,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恢复生产。使得在战争间歇期间,出现了生产恢复和经济繁荣的形势。
1701080779
1701080780 曹操在统一中原、奠定魏国基础的同时,针对地多人少的状况,实行屯田制度,招纳流散人口,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此外,为了保证军队的来源和保证军需,又实行军屯。尽管曹魏政权对农民的剥削很重,但由于多少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安定的生产环境,生活比起颠沛流离时有一定保障,从而使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建安元年(196年)在许下屯田,即“得谷百万斛”【1】。屯田的同时,还广修水利,开垦稻田。在今安徽宿县一带,当时的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就得到“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2】的效果。在农业技术上,讲究精耕细作,“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3】。屯田制的推行,稳定了北方的农业生产,为魏吞并蜀汉和孙吴提供了经济条件。
1701080781
1701080782 取代曹魏的司马氏政权,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政治异常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各族人民起义的风浪打击下,西晋政权很快瓦解。东晋偏安江南,北方地区进入所谓“五胡十六国”时期。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民族矛盾虽得到缓和,但世家豪强占据着大量土地和劳动力,遭受沉重剥削的农民不断破产,国家赖以剥削的对象日益减少,加上连年用兵,府库空虚。这种状况,加深了阶级矛盾。北魏中期执政的孝文帝拓跋宏亦认识到如此情况,“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4】残酷的现实威胁着北魏政权的生存,促使拓跋宏采取了一些变革措施。他在整饬纪纲,严明赏罚,改革吏治的同时,于太和九年(485年)推行“三长制”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户数和人口急剧增加,到6世纪初,北魏的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合计,多了一倍。拓跋宏的改革,造成了北方从政治、军事、人力和物力各方面压倒南方的局面,为后来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701080783
1701080784 与北方社会的状况相适应,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发展的主要是直接与生产和战争有关的部门,出现了重要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在运输、冶铸、兵器制造等方面也都有所发明创造。这些科学技术成就,反过来又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1701080785
1701080786 这个时期,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政权,俗称六朝。除了晋灭吴外,其他的政权更替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篡夺。虽在6世纪中叶侯景之乱时,南朝的政治和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总的说来较北方为安定。东汉末年后,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大批人民逃亡南方,并带去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了南方的经济。到刘宋时(420—479)江南已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5】。经济的繁荣和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少科学家继承并发展了秦汉以来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在天文、历算、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1701080787
170108078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东汉以来,生活在西北边陲的许多民族,即已陆续内迁。汉魏统治者为了边防和经济的需要,也常常招引这些民族入塞。东南和西南各民族,在这期间与内地人民来往也较以前频繁,密切了汉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1701080789
1701080790
1701080791 各兄弟民族在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中,把他们的畜牧兽医知识和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带进了内地,与此同时,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各民族对与内地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交流也非常重视。如近年来发现的处于中西交通要冲的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文物,说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棉、丝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辽东的慕容廆取得江南的优良桑种,“平州桑悉由吴来”【6】,发展了辽东的蚕桑和丝织生产。河西的赵善历算,在历法中有着重大的贡献。河西王茂虔在刘宋元嘉年间(424—441)献给刘宋书笈154卷,其中有《周髀》一卷,以及史书,地方志等书,并得到刘宋的“杂书数十件”【7】。南齐建元年间(479—482),河南王易度侯爱好星文,曾向南齐政权求取星书。芮芮在宋世出现了“解星筹数术,通胡、汉语”的国相希利垔。南齐时芮芮王曾向南齐政权要求医工等。永明六年(488年),羌族的岩昌国曾遣使向南齐政权要求取得军仪及伎杂书。【8】这些事例说明了汉族和兄弟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
1701080792
1701080793 西汉以来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神学在东汉末农民起义和唯物主义思想打击下,已经支离破碎。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统治者已不能再现成地搬用前代的精神武器了,加上长期的分裂和战争,统治阶级不得不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政策,文化专制受到了很大削弱,因而各种思想比较活跃。封建士大夫阶层为了巩固各朝的统治,纷纷引古论今,借鉴前代的统治经验,抒发政见。一些君主亦采取了较宽容的态度,听取臣下的建议,甚至容忍臣下的指责。同时,这时期玄学、佛教、道教盛行,唯心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唯物主义思想也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思想上的活跃,必然造成学术上的繁荣。这期间,私人著书和修史的风气比较盛行,并出现了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的“博物学”著作(其中保存了不少有关科技的史料),以及记载地方风物、史地的书笈,如《博物志》、《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等。不少关于科技的重要著作如《水经注》、《齐民要术》,以及一些重要的算经、医经和丹书,亦在这时期问世。
1701080794
1701080795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1701078164]
1701080796 二 贾思勰和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1701080797
1701080798 贾思勰撰写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约533—534),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科学文化宝库中的珍贵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对后世农学影响很大。它在国外也备受赞誉,特别在日本更是受到重视。
[ 上一页 ]  [ :1.7010807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