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80959e+09
1701080959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祖国的山川地形和地理情况的描述,代不乏人。到三国时,桑钦所写的《水经》一书,简要地记述了全国137条水道。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新的较为详尽的著作问世。活动于北魏中、晚期的郦道元,深感前人的不足,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写成了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
1701080960
1701080961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他的生年不详,据后人推算可能生于465年或472年,曾任过北魏政权的御史中尉和一些州郡的官吏,于527年被人杀害。他一生勤奋好学,历览大量书籍,并注重于地理考察。少年时曾随他的父亲到过山东,后来他曾先后在山西、河南一些州郡任地方官。所到之处,他“寻图访赜”,“访渎搜渠”,对当地的地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详细记录。他虽然生长在北魏统治的地区,但对全国甚至域外地理状况也非常关注。在从事地理研究和考察过程中,郦道元深切地感到以往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等都失之简略,都赋一类作品为体裁限制,更不能畅述达意,《水经》“虽粗缀津渚”,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水道,不记水道以外的地理情况。而且,地理现象是在不断变化着的,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对于上古的情况已很渺茫,加上部族的迁徙,城市的兴亡,河道的变迁,地名的更换等,地理情况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历史上的著作,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郦道元觉得把历史上的地理变迁尽可能详细地记载下来,“庶备忘误之矜,求其寻省之易”,十分必要。【36】因此,他以《水经》一书为蓝本,著《水经注》,全面描述全国的地理情况。《水经注》计40卷,记述的河流水道增加到1252条,注文二十倍于原书,约达30万字,所引用的书籍四百三十多种,还转录了不少碑刻材料。所以,这不是简单的注疏之作,而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
1701080962
1701080963 《水经注》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以大量的地理事实详注《水经》,并系统地进行了综合性的记述,既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空间的真实感。书中以河道水系为纲,详细地记录了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物产、地理沿革等,尤其对于河流分布、渠堰灌溉以及城市位置的沿革记述最为详细,而且具有清楚的方向、道里等方位和数量的观念。尽管郦道元所实地考察的地方有限,引用的历史资料有的并不确切,记述难免有失实之处,而且也掺杂有封建糟粕,但全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地理面貌。有些地区我们可以依据《水经注》较真实地复原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地理情况,对现在的经济建设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水经注》所涉及的内容东北到朝鲜的埧水(即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至印度新头河(即印度河),西至安息(伊朗)、西海(咸海),北至流沙(蒙古沙漠)。这些域外地理知识,直至今日仍是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
1701080964
1701080965 关于植物找矿的认识
1701080966
1701080967 梁代成书的《地镜图》,对矿藏地表特征进行了观察、综合、研究,从而总结出了丰富的植物找矿的经验性认识。《地镜图》原书虽已早佚,但从后人的引文中仍可看到它的部分内容。早在先秦时代的《荀子·劝学篇》中就记载有“玉在山而草木润”,晋张华的《博物志》也记载有山上“有谷者生玉”,《地镜图》则大大地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说:“二月,草木先生下垂者,下有美玉;五月中,草木叶有青厚而无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八月中,草木独有枝叶下垂者,必有美玉;有云,八月后草木死者亦有玉。山有葱,下有银,光隐隐正白。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秀,下有铜器。”后来,唐代的段成式又作了进一步的总结,说:“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37】这些记载,虽不一定与实际相符,有的可能是根据不足的臆说,但它却是现在利用指示植物找矿或生物地球化学找矿理论的肇始,为人们寻找地下矿藏提供了新的方法。
1701080968
1701080969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1701078168]
1701080970 六 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701080971
1701080972 这个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1701080973
1701080974 在医政制度方面,沿袭了两汉的制度。晋时仅有太医令,到南北朝时期,增设了太医丞,藏药丞,侍御师,太医博士,太医助教,尚药监等官员。刘宋政权设置了太医署和医学,教授生徒,官方创办的医学教育自此开始。由于统治阶级自身对医药的需要,加上经常的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伤病人员,迫使南北朝各个政权的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医药学的整理、总结与研究,并采取一些防病、治病的措施,如派遣医师和拨送医药到灾区进行救治,以笼络人心。其中北魏政权尤为突出,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前,就曾令李脩“集诸学士及工书者百余人,在东宫撰诸药方百余卷”【38】行于世。永平三年(510年),宣武帝拓跋恪下诏设置医馆,“严敕医署,分师治疗,考其能否,而行赏罚”,同时组织医工,对浩瀚的经方,“寻篇推简,务存精要,取三十余卷,以班九服,郡县备写,布下乡邑,使知救患之术耳”【39】,以推广、普及医药知识。
1701080975
1701080976 在两汉的基础上,这时期我国传统的医药学进入一个广泛总结整理的阶段,出现了大量医药学著作,其中特别是对脉学、针灸学、本草学和药物炮制加工技术以及方剂学进行了总结,使我国传统的医药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发展。
1701080977
1701080978 王叔和与《脉经》
1701080979
1701080980 利用切脉诊断疾病,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项独特方法。春秋战国、秦汉以来,人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些脉学的知识和内容,都还比较零散。晋代的名医王叔和,对历史上的脉学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他“撰岐伯以来,逮于华陀,经论要诀,合为十卷”【40】,著成《脉经》一书。《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列举了二十四种脉象,对每一种脉象都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为了便于人们理解,把脉象分为八类相似的脉。这些脉象基本上符合于现代对血液循环系统特性的认识,包括对心脏搏出最,动脉管的韧性和弹性,血液在动脉中流动的情况,血液黏稠度,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血管充盈度等内容。它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挥了脉学在疾病诊断,预后以及对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作用,与中医传统的脏腑辨证结合起来,指出五脏六腑病症的脉象,指导在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脉经》奠定了中医脉学诊断的基础,后世的脉学虽有所发展,但基本上是在《脉经》的基础上的发挥和演化。
1701080981
1701080982 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
1701080983
1701080984 中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技术针灸学,这时亦由皇甫谧(215—282)进行了总结。皇甫谧少年时家中贫穷,又游手好闲,到二十岁时才奋发读书,白天参加农业劳动,晚上刻苦攻读,干活时还带着书。经过努力,“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但他不愿做官“耽习典籍,忘寝与食”,被人称为“书淫”。在身患严重的风痹疾时,“犹手不辍卷”【41】。皇甫谧为了战胜风痹,致力研读针灸书籍,发现以前有关著作中,“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于是根据《黄帝内经》的《素问》、《针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参照其他书籍,并结合个人治病的心得,“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42】,总结整理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亦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1701080985
1701080986 《甲乙经》全书12卷,分118篇,内容包括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皇甫谧纠正了晋以前经穴纷乱的现象,统一了穴位。书中记述单穴49个、双穴300个,共349个穴位,并具体地指明了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艾灸时间。皇甫谧还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对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明确的说明。《甲乙经》既是对晋以前针灸学的系统总结,又对后世的针灸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701080987
1701080988 陶弘景和《神农本草经集注》
1701080989
1701080990 自从《神农本草经》问世以后,后世的医药学家都把它视为药物学的经典,经过反复辗转传抄以及药物的不断增补,在药物的性能和分类方面造成了不少的错误,引起了混乱。这种状况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严重,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南朝著名药物学家陶弘景(452—536)注意到这种现象,因而立意对《神农本草经》重新进行整理,编著了《神农本草经集注》。
1701080991
1701080992 陶弘景自幼勤奋好学,据称读书万余卷,齐高帝萧道成未帝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43】,后辞官隐居,专事著述和炼丹。他一生中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44】,深有研究,在医药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著作很多,《神农本草经集注》是其主要著作。虽然此书早已散佚,但从敦煌石窟的残卷和后代著作所摘引的内容看,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陶弘景在著述时,“苞综诸经,研括烦省”【45】,整理和校订本经的365味药外,又增加365味,合730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铭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包括序录,合为七卷【46】。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原载药品和新加的药品,他用红色书写原有药品,用黑色书写新加入的药品。
1701080993
1701080994 《神农本草经集注》是《神农本草经》以来关于药物的又一次系统总结。陶弘景在“集注”中改变了《神农本草经》以上、中、下三品进行分类的方法,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一种是以药物的自然来源和属性来分类的方法,把730种药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有名未用等七大类。后来唐朝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法,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是“诸病通用药”,以病症为纲,根据药物的治疗功效,把药物分别归入不同的病症项下,共分八十多类,有利于临床治疗和医药的普及推广。但由于陶弘景本身属道家,他的思想和著作中都有不少迷信的糟粕。
1701080995
1701080996 药物炮炙
1701080997
1701080998
1701080999 药物加工的炮制技术,这时期也得到发展。活动于刘宋时期的雷对此进行了总结,编著成我国最早的药物炮制技术专著《炮炙论》一书,“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分为上、中、下三卷,有二百件名”【47】。原书已散佚,从后代所引的内容看,《炮炙论》提到的药物炮制方法有17种,内容包括炮、炙、煨、炒、煅、水飞等方法。如说“凡使当归,须去头芦,以酒浸一宿入药”,“乌头宜文武火炮令皱折劈开用”【48】等。这些处理可减低药物毒性,增加疗效,或易于保存,并可使药物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书中有的名称和方法现仍沿用和保留。后代中药的炮制方法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1701081000
1701081001 葛洪和《肘后方》
1701081002
1701081003 这个时期还有大量的方剂学著作问世,其中除各种内外科医方外,还有《疗目方》、《疗耳眼方》、《小儿方》以及少数民族和国外的药方,说明了当时医药学的发达。可惜的是这些方书大多已亡佚。现存最著名的有《肘后备急方》,原为晋葛洪(281—341)著,名《肘后卒急方》,后经陶弘景整理补充为《肘后百一方》,金代杨用道又进行增补,改为现名,简称《肘后方》。
1701081004
1701081005
1701081006
1701081007
1701081008 图5-5 葛洪像
[ 上一页 ]  [ :1.7010809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