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81059
图5-6 孙吴甘露元年青瓷羊
1701081060
1701081061
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胎质坚实,通体施釉,釉层较厚,呈青绿色。瓷器的颜色主要是由釉中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的,其中特别是铁元素的含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铁在自然界中分布很普遍,其氧化物有氧化亚铁和三氧化二铁,前者呈绿色,后者呈黑褐色或赤色。青瓷是用还原焰使产生氧化亚铁而成。瓷土中氧化亚铁的含量在0.8%~5%,绿色由淡至浓;含铁量太大,超过5%,则因还原困难而存在四氧化三铁,颜色就成暗褐色甚至黑色,所以掌握氧化亚铁的含量是烧制青瓷的关键。这个时期的胎质和釉尚含有杂质,还原火力也还不够强,仍有四氧化三铁存在,故瓷器的颜色绿中带灰色或黄色,胎质也发红。随着原料的精选,氧化亚铁含量的控制以及火候的掌握等技术水平的提高,唐代的青瓷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氧化亚铁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3%,烧制出品种繁多的美丽青瓷器。特别是浙江绍兴、余姚一带的越窑产品最为驰名,被赞为“九秋雨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59】。五代时柴窑(虽然至今的考古工作仍未找到窑址)的青瓷亦称盛一时,有“雨过天青”的美誉,被称赞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60】。
1701081062
1701081063
伴随着青瓷的发展,白瓷的烧制也在南北朝开始。白瓷的呈色剂主要是氧化钙,但它要求铁的含量越少越好,否则会影响白瓷的白度,因此白瓷的烧制说明了对瓷土筛选技术的提高。到了唐代,白瓷的烧制已达成熟阶段,与青瓷相互辉映媲美。唐代名窑——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的白瓷有“类雪”【61】之誉。杜甫有专诗赞美四川大邑瓷碗,写下了“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的诗句,说明其瓷质薄而坚致,釉质细密而洁白的特色。江西景德镇的唐代白瓷的白度已在70度以上,与现代水平相近。1974年在扬州市郊出土了一件唐代白釉蓝彩盖罐,在表面遍施白釉和间错的大小蓝彩斑点,这种蓝彩的着色剂为氧化钴,斑点疏密得当,滴落自然,在白釉的衬托下,显得素雅可爱,说明当时人工掌握釉料着色技术的工艺水平已相当高超。此外,黄釉、黑釉瓷器也都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为唐代颜色绚丽多彩的瓷器奠定了基础。
1701081064
1701081065
对南北朝时期的瓷窑遗址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有的瓷窑已具相当的规模,如浙江萧山的上董青瓷窑址,长达五百米,堆积层厚度超过一米,并发掘出许多窑具。窑具的使用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窑中的空间和热量,既可增加瓷器的产量,又可提高瓷器的质量。其中,特别是匣钵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防止烟熏和尘埃的污染,还可以避免釉的分解、碱类挥发、硅酸析出而减少光泽,对于烧制精美的瓷器起了保证作用。这些窑具,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1701081066
1701081067
灌钢法和鼓风技术
1701081068
1701081069
1701081070
在汉代炒钢和百炼钢的基础上,南北朝时期制钢技术出现了新的突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玉石部引陶弘景语“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这是最早明确记载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即灌钢)的文献资料。东汉王粲《刀铭》“灌辟以数”,晋张协《七命》“乃炼乃烁,万辟千灌”,这些词句似乎表明类似的工艺可能在汉末、晋代已经出现。北齐的綦母怀文用灌钢法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62】。这是一种和铸铁脱碳、生铁炒炼不同的新的制钢工艺。“生”指的是生铁,“柔”指的是熟铁,先把含碳高的生铁溶化,浇灌到熟铁上,使碳渗入熟铁,增加熟铁的含碳量,然后分别用牲尿和牲脂淬火成钢。牲畜的尿中含有盐分,用它作淬火冷却介质,冷却速度比水快,淬火后的钢较用水淬火的钢硬;用牲畜的脂肪冷却淬火,冷却速度比水慢,淬火后的钢比用水淬火的钢韧。从这里可以看出,不但炼钢技术有较大的发展,淬火工艺也有了提高。灌钢法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是一种先进的炼钢技术,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
1701081071
1701081072
冶铸中的鼓风技术,在这时期也有了重大的进步。三国时魏国的韩暨在官营冶铁工场中推广应用水排,计其利益比马排、人排增加了三倍。这种鼓风水排,节省了人力、畜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后代所流传使用。当时水排的样式和构造,文献没有记述,但与同时期的水碓、翻车比较,应是一种轮轴传动的装置。元时的《王祯农书》中记载有水排的式样,可作为复原这时期水排构造的参考。
1701081073
1701081074
佛教建筑
1701081075
1701081076
这时期佛教的盛行导致了寺院建筑的大量出现。例如,三国时代南京有寺院680处,北魏时洛阳一地的寺院就有一千多处,各州郡计有寺院三万所。这些寺院建筑的布局,基本上仿照西周以来的宫室布局,只多了一个佛塔建筑。北魏时的佛塔都建造在寺院的中心,这是我国寺院早期布局的方式。到了唐代一般将大佛塔布置在大殿之前,也有的建在寺侧,构成塔殿并列的形式。宋代则把塔建在大殿之后。
1701081077
1701081078
1701081079
1701081080
1701081081
图5-7 嵩岳寺塔
1701081082
1701081083
1701081084
在寺院里建造佛塔起源于印度,塔即是“Stupa”,译为“屠波”,它的原形是一个半球体,和现在藏传佛教的佛塔相近。塔式建筑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楼阁建筑很快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的楼阁式塔。现存的塔式建筑,凡是高大的塔都是楼阁式的。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著名寺塔。
1701081085
1701081086
嵩岳寺塔建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南麓的一个山坳中,平面呈十二角形,内部八角,共十五层,高四十多米。它建于北魏,是一座内部为楼阁式,外部为密檐式的砖塔。塔下层的倚柱和佛龛形式是古印度风格,出檐用砖迭涩挑出,呈凹形曲线。整个塔身有较合理的收分,线条柔和圆润,虽是用砖建成,却没有给人生硬的感觉。此塔至今已历时一千四百多年,几经地震等自然灾害仍巍然屹立,说明了我国古代匠师建造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
1701081087
1701081088
佛教建筑的另一种类型是石窟寺。它是依山崖陡壁而开凿出来的洞窟,工程浩大,雕刻精美。石窟寺亦渊源于印度,随同佛教的传播而在中国出现。我国的大型石窟,如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等,分布在新疆、甘肃、辽宁、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这些大型石窟都开凿于5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半叶的一百二十年间。我国现存的石窟群远较印度为多,仅敦煌莫高窟一处就有六百多个洞窟,而且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特点,成为独特的石窟建筑。
1701081089
1701081090
1701081091
1701081092
1701081093
图5-8 云冈石窟
1701081094
1701081095
石窟建筑形式多样。云冈石窟长约一千米,共有大小四十几个洞窟,其式样大多采用椭圆形平面,窟顶为穹隆式,前部开一个门,门上开窗,后壁中央雕刻出一个巨大的佛像,最高达15.6米,左右雕有较小的佛像,窟外为木结构的殿廊。敦煌莫高窟平面都呈方形,每洞分前后二室,中间有中心柱,四周布满塑像和壁画,外部亦设木构殿廊。由于石窟本身就是由人工开凿而成的一种建筑形象,同时在窟壁上都雕绘有殿宇、楼阁、亭台、佛塔以及房屋等多种建筑形象,因而从中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建筑面貌,为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701081096
1701081098
九 机械制造的新成就
1701081099
1701081100
马钧及其成就
1701081101
1701081102
马钧,字德衡,曹魏时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是这时期出现的一位伟大机械发明家,时人曾称颂他“巧思绝世”。他生活在曹魏时期,当时的统治集团对机械发明很不重视,更谈不上了解机械制造的意义,因而他一生受到权势们的歧视,郁郁不得志。但他刻苦自学,不尚空谈,专心致志地钻研机械设备,因而取得了机械制造方面杰出的成就。他的成就,最突出的是改进织机和发明(或改进)翻车。当时的绫机中,“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综是使经线分组一开一合上下运动,以便穿梭的机件,蹑为踏具,这样的绫机笨拙而效率低。马钧感到原有这种绫机“丧功费日”,“乃思绫机之变”,对旧绫机进行改进,把50蹑、60蹑的绫机都改成12蹑,使操作简易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新绫机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据《后汉书·张让传》载,在马钧之前约半个世纪的东汉人毕岚曾“作翻车”,供洒道之用。毕岚的翻车是否就是后世的龙骨水车,不得而知。而马钧所作的翻车,则无疑是用于农业排灌的龙骨水车。其结构精巧,“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可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比其他提水工具高得多,“其巧百倍于常”,运转轻快省力,儿童都可操作。所以,马钧应是供农业上排灌之用的龙骨水车的发明者,至少可以说他是继毕岚之后,对翻车作了极重要的改革,并首次用于农业排灌的创新者。翻车问世后,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欢迎,迅速得到推广,并沿用了一千多年。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它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701081103
1701081104
马钧还制成了久已失传的指南车。关于马钧作指南车的问题以及和高堂隆、秦朗在宫廷上的争论,史书有很生动的描写。其后的祖冲之曾将一辆只有外壳的指南车,增补了内部的机构,予以修复。但它们都缺乏具体的机械结构的记述,历代史书关于记里鼓车和指南车的记载也都比较简略。直到宋代,燕肃在1027年,吴德仁在1107年,又先后制造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宋史》详细地记载了它们的内部构造。据此,我们始得知历代指南车与记里鼓车的具体结构。
1701081105
1701081106
1701081107
1701081108
[
上一页 ]
[ :1.7010810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