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81325
1701081326
【69】《三国志·诸葛亮传注》。
1701081327
1701081328
【70】参见《魏书》卷一《序纪》。
1701081329
1701081330
【71】参见《魏书·司马楚之传》。
1701081331
1701081332
【72】王弼:《老子注》。
1701081333
1701081334
【73】邢昺:《论语正义》引。
1701081335
1701081336
【74】郭象:《庄子注·序》。
1701081337
1701081338
【75】《抱朴子·畅元》。
1701081339
1701081340
【76】《抱朴子内篇·至理》。
1701081341
1701081342
【77】昙济:《七宗论》。
1701081343
1701081344
【78】参见《神灭论》。
1701081345
1701081346
【79】《梁书》卷48。
1701081347
1701081348
【80】《弘明集》卷9。
1701081349
1701081350
【81】《晋书·天文志》。
1701081351
1701081352
【82】《晋书·天文志》。
1701081353
1701081354
【83】《晋书·天文志》。
1701081355
1701081356
1701081357
1701081358
1701081360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第六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
1701081361
1701081362
(隋唐五代时期 581—960)
1701081363
1701081365
一 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
1701081366
1701081367
581年,杨坚篡夺北周王朝,建立了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创立的一些制度,为唐代所遵循。所以,隋朝年代虽然短促,仅有38年,却不能忽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继隋之后的唐朝,堪称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盛唐”之誉驰名于世界。隋、唐两代是在长江、黄河两大经济区相结合的基础上,在比前代广阔、深厚得多的经济基地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中外交通等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两汉。唐中期以后,黄河流域战火连绵,朝廷主要依赖长江流域和江南财富来支撑,反映出这时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唐晚期的藩镇割据和后来的五代十国,虽给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但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仍有所发展。
1701081368
1701081369
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他们的辅臣,都亲眼看到隋末政治的腐败和隋政权的覆亡,亲身体验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他们认识到大乱之后,亟须休养生息,安定秩序,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方能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为此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701081370
1701081371
唐政权很重视法制的建设,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证政令的施行。尽管《唐律》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但在制律时确也考虑了“审慎法令”,“宽简刑政”【1】等政策的需要。其中关于土地制度、户口、手工业、商业和中外交通的规定,对于造成唐代的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701081372
1701081373
封建经济的根本是农业。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也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上。土地政策方面,唐代承袭和发展了隋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并制定了一套检校人口的制度,规定每年一造计帐,每三年一造户籍。唐政权控制的户口数不断上升,贞观时户数不到三百万,而天宝时已达九百万户,五千多万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加上政治、经济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上升,到开元时(713—741)进入了全盛期。后世士大夫赞颂开元、天宝年间是“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2】。
1701081374
[
上一页 ]
[ :1.7010813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