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82607
1701082608
“九域守令图”是宣和三年(1122年)在四川荣县上石的,图长宽各1米多。图中山东半岛和海南岛等的形状比南宋上石的图更为准确。从水系看,四川地区的水系比较详细。此图的编绘者可能是四川人或对四川十分熟悉的人。
1701082609
1701082610
1701082611
1701082612
1701082613
图7-16 九域守令图
1701082614
1701082615
元代的朱思本(1273—1337)一方面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另一方面则根据实地调查,在制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他的“舆地图”是科学总结与实地调查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朱思本一生中精力荟萃之作,他核实求真,下笔不苟,是他“平生之志”、“十年之力”【53】的结晶。“舆地图”上的黄河源已反映了元初都实奉命勘察黄河源在星宿海的重要收获。此图的精确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明清两代我国舆图的重要范本。
1701082616
1701082617
矿物学著作《云林石谱》
1701082618
1701082619
宋代矿冶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地质现象实地考察的风气,使人们对矿物和若干地质现象的认识与研究也较前大为进步。1133年,杜绾著《云林石谱》3卷,汇载石品116种,各记其产地、采法、产状、光泽、品评高下等等,反映了人们对矿物认识的新水平,是这时出现的一部重要的矿物学代表作。该书也曾谈到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这是继沈括以后对某些地质现象形成原因的明确叙述。该书对于化石的记载与研究,较前人更为深化了。卷中记述的鱼龙石、零陵石燕两条,正确解释了石鱼、石燕的形成,认识到鱼化石是古代鱼类的遗体,经过长期埋藏后石化而成。杜绾记载说:“潭州湘乡县山之巅,有石卧生土中,凡穴地数尺,见青石即揭去,谓之盖鱼石,自青石之下,色微青或灰白者,重重揭取,两边石面有鱼形,类鳅鲫,鳞鬣悉如墨描。穴深二三丈,复见青石,谓之载鱼石,石之下,即著沙土,就中选择数尾相随游泳,或石纹斑剥处,全然如藻荇,但百十片中,然一二可观,大抵石中鱼形,反倒无序者颇多,间有两面如龙形,作蜿蜒势,鳞鬣爪甲悉备,尤为奇异。”十分生动翔实地记述了化石的采集情况和化石本身的状况。在同卷中,杜绾还记载了又一产地的类似情况,说:“陇西(今甘肃渭源县东南)地名鱼龙,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乡所产不异。”接着他对这类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大胆而正确的推测:“岂非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欤?”这一见解比《梦溪笔谈》关于化石的记载与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1701082620
1701082621
石燕本是无脊椎动物腕足纲石燕类化石,晋代罗含在《湘中记》中就有记载,从这时起,“石燕遇雨则飞”的传说就一直在流传着。杜绾对这类化石也作了亲身的考察,并用实验的方法和“寒热相激”,岩爆石飞的道理,正确地解释了“石燕遇雨则飞”的现象,他指出:“永州零陵出石燕,昔传遇雨则飞,顷岁余涉高岩,石上燕形颇多,因以笔识之,石为烈日所暴,偶骤雨过,凡所识者,一一坠地。盖寒热相激迸落,不能飞尔。”
1701082622
1701082623
水利事业的发展
1701082624
1701082625
宋元时期,我国水利事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701082626
1701082627
宋初,在黄河和海河流域开挖并修竣了许多河渠和水道,使黄河南北不少地区均得到灌溉之利。
1701082628
1701082629
11世纪初,福建省莆田县兴修的木兰陂,更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九百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701082630
1701082631
木兰陂的堰闸式陂首能把引与蓄、蓄与泄统一起来,既可备旱,又可排洪,收到了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方面综合利用的效果。陂址选择在河流较宽直的地段,水流平缓且地质基础又好,体现出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枢纽工程既能适应洪枯流量相差极大的特点,又能利用洪水排沙,避免淤积。堰闸式坝段的砌筑方式具有稳定性大、能分段跌水消能、保护坝身安全的良好效果。
1701082632
1701082633
在整个11世纪中,北宋兴修的农田水利工程有一万多处,灌田三千六百六十多万亩。南宋水利工程继有兴修。12世纪初潭州修复龟塘灌溉农田一百万亩。眉州通济堰、兴元府山河堰都灌田二三十万亩。淮东绍熙堰的修建,则使数百里内无缺水之忧。
1701082634
1701082635
在宋代,我国沿海地区修塘捍海,同样是重要的水利工程。11世纪初浙江地区征民工几百万,以一年时间修成浙江捍海塘。当时海塘是土塘,而海潮之来,素称奇观,远望一线海波迅如奔马,霎时之间,叠浪排空,惊涛拍岸,非常壮观,与之俱来的极大冲击力,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在1034—1037年以及1041年,又两次修建石塘。宋代,还修建了通州、楚州捍海堰,这些水利工程挡住了海潮的袭击,保障了农业生产。泰州捍海堰在12世纪中叶和13世纪初又经两次重修,比前规模更大。
1701082636
1701082637
宋代还留下了有名的水位站的遗迹,吴江水则碑即为其例。该碑上记有:“横七道,道为一则。以下一则为水平之衡,在一则高低田俱无恙,过二则极低田渰(淹没)……过七则极高田俱渰。”并记有1194年和1286年最高水位处,为水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701082638
1701082639
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后,在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自临清以南选择了山东丘陵以西的平原地带,开济州河、会通河等与江苏的运河河道相连,凿成京杭大运河,纵贯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由于大运河穿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条巨大的江河,工程非常复杂(如穿过黄河的设计和施工就是一项重大工程),辟水源,保水量,更是运河工程的关键所在。元代在开凿大运河时,较好地解决了这些工程技术问题,保证了运河的通航。京杭大运河建成以后,一直到京广铁路和津浦铁路修成以前的600年中,它始终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1701082640
1701082642
十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1701082643
1701082644
宋、元时期,中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医学教育、理论、临症各科的诊断治疗,以至本草、局方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1701082645
1701082646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的修订
1701082647
1701082648
这时期的本草著作,首先应加以注意的就是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四川成都一个医生唐慎微所编写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
1701082649
1701082650
宋政府很重视各种医药书籍的修订。在本草方面,第一部是宋太祖开宝六至七年(973—974),刘翰、马志等奉勅以唐《新修本草》和《蜀本草》为据,修成的《开宝本草》21卷,载药物共983种。第二部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掌禹锡、苏颂等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奉勅修成的《嘉祐本草》20卷,所载药物增至1082种。《嘉祐本草》成书后不久,宋政府又仿唐《新修本草》附“图经”的做法,由皇帝下诏,命令各地州郡绘该地所出产的药草图送到开封。最后由苏颂将之整理而编纂成了一部《图经本草》。它的优点是忠实地转载了各州郡所绘送的药草图,一种药草名称下,往往载有几个图样,苏颂都各为之注明产地;缺点是把一些同名而异物的植物形状、颜色等不加区别地描写到一起,而实际上没有这样的植物。本草书经过宋政府组织人进行了二次大规模的增修后,比以前完善得多了。
1701082651
1701082652
过了30年,唐慎微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修纂成《证类本草》,除目录1卷外,共计31卷,六十余万言,收录药物一千七百多种。《证类本草》集录了历代本草的序例,百病主治药,服药食忌例及药物畏、恶、须、使等,使人们对历代本草的源流和药物之配伍禁忌等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唐慎微除在书中收录了宋以前诸家本草的主要内容外,又采用了古今单方,并经史百家中有关的药物。明代李时珍评价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54】《证类本草》不仅总结了过去本草的特点,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它本是私人著作,后经宋政府为之整理出版,成为私著官修的本草书了。先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刻板印行的,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此后,在大观本的基础上又两次加以修订:政和六年(1116年)的重修本称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的重修本则改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在封建时代很受重视,屡次被修订再版,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没有问世之前的几百年中,一直是本草学的范本。
1701082653
1701082654
与《证类本草》有相为补充发明之功的《本草衍义》,系政和六年(1116年)寇宗奭所撰著。此书收载药物虽只有472种,但援引辨证,有很多独到之见。寇宗奭在书中还推翻了前人的性味说,创立了气味之论。他还认为治病用药,须看病人的虚、实、老、少,病期的长、短,以及药物毒性的大小等,斟酌而用,不可拘泥于成法,这是很符合科学的见解。《本草衍义》和《证类本草》在医药学上都有较大的影响。
1701082655
1701082656
金、元四大家和医学流派的形成
[
上一页 ]
[ :1.7010826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