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83366
1701083367
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整顿山东境内已经很难通航的这段河道时,束手无策,后来由于采纳了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才得以完满解决。
1701083368
1701083369
白英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悉汶河水文与沿河地形的老船工,他建议:在运河附近地势较高的汶河上修筑一座“横亘五里”的拦水坝,并开新渠把汶河水引到大运河地势最高的南旺,又把一些水泉也加以疏浚,引到南旺;许多水流汇集南旺后,再向南北分流,向北分水量十分之六,流经150千米到临清,为调节地形坡度造成的水位差,这一段设置了17座水闸;向南分水量十分之四,流经200千米到徐州,这一段设置了21座水闸。这样,就保证了运河全程的通航,他还建议把南旺附近的河湖浚深加大,以利调节水量。白英提出的筑坝、开河、导泉、挖湖以及建闸等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南北大运河的通航问题。白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学和水利工程技术知识,为南北大运河的通航作出了重要贡献。
1701083370
1701083371
盐碱地的改造
1701083372
1701083373
河北省东部滨海平原是海河、滦河和潮白河水系的下游,由于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明中叶以前,这里是“碱草丛生”,无人耕种的地区。元代虞集曾经建议修筑海塘开垦北京以东的滨海荒地,但未能实现。
1701083374
1701083375
改造河北滨海地区的盐碱荒地为水田,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明史》记载,汪应蛟在天津驻兵的时候,看到附近葛沽、白塘一带大片土地荒芜,他对“斥卤”之地不能耕种的说法,不以为然,指出:“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遂募民垦田5千亩,其中十分之四为水田,获得了每亩收4~5石的成效。这是天津附近较大规模的改造盐碱洼地种植水稻的开始。
1701083376
1701083377
1701083378
1701083379
1701083380
图8-8 元、明、清运河图
1701083381
1701083382
万历十九年(1591年)袁黄在他著的《宝坻劝农书》中进一步指出:滨海一带的碱卤之地,弃而不耕,如同抛黄金于路旁而又自苦穷困的人一样!他提出了利用盐碱地的实施方案,先在受潮水浸渍的地方“挑沟筑岸,或树立桩撅”,以阻拦潮水。继而开出“中间高,两边下”的田,并且相隔“十数丈即为小沟,百数丈即为中沟,千数丈即为大沟,以注雨潦”。最初可以“种水稗”,数年以后“斥卤既尽”,就可以“种稻”了。袁黄的见解和他提出的具体措施都是非常宝贵的。
1701083383
1701083384
与汪应蛟和袁黄差不多同时的徐贞明,很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反对“寄命于天”,主张大兴水利,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为了倡议开发京津一带的水利,他亲自考察过北京以东的地形、水文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并且绘制有地图。根据他的考察,认为若能“筑塘捍水,虽北起辽海,南滨青齐,皆可成田”【16】,即沿渤海的广大滨海平原,都可利用丰富的水源发展灌溉,开辟稻田。他曾招募南方的农民来营治水田,一年之间,就垦田4万亩。当他正准备在河北东部平原大规模开辟水田,实现京畿食米自给的计划时,却遭到了当地占有大量土地的宦官勋戚等豪强的反对和诬陷,以致罢官回乡。从徐贞明和陈潢等相类似的遭遇来看,日趋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阻力是很大的。
1701083385
1701083387
五 “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引进
1701083388
1701083389
由于人们对森林长期无计划地乱砍滥伐,开垦荒地,围湖造田,自然生态平衡所遭到的破坏到明、清时期已很严重,水、旱、虫等灾害比以前更频繁地发生,经常威胁着农业生产。另外,这时人口增长比较快,乾隆时已超过了2亿。劳动人民为了解决穿衣吃饭问题,努力治理黄河,开发利用盐碱地,并胼手胝足、历尽艰辛,克服自然灾害,千方百计在一小块土地上提高产量。这时期,施肥技术更趋精细,“一岁数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还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丰富了各地的农业生产内容,使种植制度更多样化了。明代全国粮食产量据宋应星估计:江南水稻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经济的繁荣程度仍是南方超过了北方。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影响,经济作物栽培面积显著增加,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某些经济作物集中发展的趋势。明初,政府重视棉业生产,令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17】。到明中叶,植棉范围已有较大的扩展,如江南松江、上海等地植棉面积差不多与水稻相等。
1701083390
1701083391
“一岁数收”技术
1701083392
1701083393
“一岁数收”耕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这一阶段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是人们在对农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各项生产要素,通过间作、套作、混作、轮作等技术措施,合理安排种植,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使一年内的收获次数由一次增加到二、三次,乃至更多次。清代,关中地区一般是两年三收,运用了套种技术后,有的地方一年就可达到“三收”。轮作倒茬,合理安排前后农作物也能提高产量。《甘薯疏》说:“若高仰之地,平时种蓝,种豆者,易种薯,有数倍之获。”为实现“一岁数收”,除了要重视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和加强田间管理外,特别要求土地肥熟,那就是要深耕、多耕和多施肥料。
1701083394
1701083395
1701083396
不同的土地,耕深耕浅各不相同,明代《农说》提出:“启原宜深,启隰宜浅。”清代《知本提纲》则提出:“轻土宜深,重土宜浅。”深耕的标准南北大致差不多,在1尺左右,甚至有更深的。“启土九寸为深,三寸为浅”【18】,是南方的标准。“有浅耕数寸者,有深耕尺余者,有甚至二尺者”【19】,是北方的情况。达到深耕的办法一是采用深耕的农具。南方主要依靠铁深耕;【20】在北方除使用大犁、双牛大犁以及特用深耕犁之类的深耕农具外,并采用“重耕”的技术,“山原之田,土燥阴少,而生气踵于下,耕时必前用双牛大犁,后即加一牛独犁以重之”【21】。
1701083397
1701083398
“一岁数收”需要多施肥,这也就促进了肥料的蓄积和施肥技术的发展。肥料的蓄积,这时除就地取材以扩充肥源外,还强调肥料的“酿造”。肥料种类已扩大为人粪、牲畜粪、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粪、苗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十大类。【22】同时,讲究提高肥效,重视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地使用。由于“一岁数收”带来了较多的病虫害,这也给人们提出了除虫灭病的新课题。
1701083399
1701083400
新作物的引进
1701083401
1701083402
玉米、甘薯和烟草等都是起源于美洲的农作物。15世纪末,哥伦布开辟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航路之后,这些作物很快传播到了欧洲,并逐渐遍及全世界。我国引进这些新作物是从16世纪初,明代中叶开始的。
1701083403
1701083404
最先引进的美洲农作物是玉米。玉米在我国明代的许多地方志中已有记载。最早见于安徽《颍州志》(正德六年,1511年),其次是《广西通志》(嘉庆十年,1531年)。嘉庆年间地方志记载玉米的还有河南《钧州志》(1544年左右)、江苏《兴化县志》(1559年)、甘肃《平凉县志》(1560年)和云南《大理府志》(1563年)等。安徽颍州栽培玉米,较甘肃、云南的记载早约半个世纪。15世纪末,葡萄牙人到达爪哇,此时我国东南沿海人民侨居南洋群岛的已不少。因此,玉米很可能是在16世纪初经由海路传入我国沿海和近海各省。以后记载玉米的地方志更多,明末至少有十二个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已种植。到了18世纪,玉米栽培几乎遍及全国,且引种后能结合作物特性与当地条件,掌握栽培技术。在江南一带,大都利用山地种植,因是“垦山为陇,列植相望”【23】。“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之粮”【24】,所以,有“山土宜之”的认识。
1701083405
1701083406
甘薯是万历年间引进的。福建人陈振龙从事海外贸易,在吕宋学会甘薯栽培技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回国时设法带回薯藤,并且试种成功。甘薯是高产作物,一般沙质土壤都宜种植,成为当时救荒的主要粮食,很受欢迎。不久传到浙江、山东、河南等省,逐渐提高栽培技术,在华北较为寒冷的冬季也能留种了。明、清之际,为推广甘薯而编写的著作有徐光启的《甘薯疏》、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和陆耀的《甘薯录》等。
1701083407
1701083408
烟草的原产地大概是美洲的墨西哥,后来传至菲律宾,明中叶以后,自菲律宾传入我国时音译为“淡巴菰”。崇祯年间,已有不少人以吸烟为乐,一些种植粮食的农田也改种烟草了。
1701083409
1701083410
农学的新成就
1701083411
1701083412
明、清时期,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在前代基础上于若干方面仍续有发展;同时,这时期政治经济的剧烈变化,使得知识分子中“经世致用”的思想日见兴起,他们或不愿臣事清朝,或鄙视“八股”“仕途”,隐居田园,参与了农事经营管理工作。农学是封建时代实用意义最大的学问,因此他们就纷纷撰写农书,以致明末以后,农学著作激增。
1701083413
1701083414
有人统计,现存或已佚的古农书五百余种中,明、清时的农书约有300种,占50%以上。这一时期,着重农、林、牧、副、渔各项技术知识系统记述的综合性农书主要有两部,一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见本章第十节),还有一部是清朝官方编辑的《授时通考》。《授时通考》主要是前人有关著作的汇辑,在农学上没有什么新的创造,但体裁严谨,征引周详,附有很多插图,也自具一定的优点。
1701083415
[
上一页 ]
[ :1.7010833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