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84034e+09
1701084034
1701084035 另一种态度以徐光启、李之藻和清初的江永等人为代表。他们对西方传入的东西,缺乏分析的精神,全部接受下来,对耶稣会士极为信赖,对西方科技知识过分推崇。他们努力学习西学,从事翻译和研究,在推进我国科学研究方面起了良好的作用,特别对我国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贡献较大。在改历工作中他们同冷守中、魏文魁等守旧的人进行了争辩,这在当时封建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也是值得称赞的。不过,他们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容易被传教士的手法所蒙蔽。例如徐光启不仅没有怀疑传教士来华的目的,而且还妄想依靠天主教以“补益王化”(《辨学章疏》),结果当然是此路不通。他对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成就以及西方科学的评价都过于偏激,错误地认为我国古代数学“所立诸法芜陋不堪读”(《勾股义绪言》),片面地认为我国历法不讲“故”,说西洋历法“至为详备……可为二三百年不易之法”(《历书总目表》)。其实耶稣会士传入的第谷(Brahe Tycho,1546—1601)体系,当时在欧洲已经落后几十年了。由于我国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以至哥白尼等人的著作已经传到了北京,却因传教士的忌讳,没有予以介绍,这对我国科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
1701084036
1701084037 再一种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例如王锡阐和梅文鼎等人在深入研究中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批判地去伪存真,因此能够青出于蓝,取得超过前人的成就。
1701084038
1701084039 王锡阐和梅文鼎都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们本着不带成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当在朝的士大夫在改历问题上议论纷纷的时候,他们的看法是:旧历固然应当改变,但西方也不是没有缺点,不能一味盲从。后来,当王锡阐写成他的天文学名著《晓庵新法》时,梅文鼎为这部书作序,称赞作者“能深入西法之堂奥而规其缺漏”。可是,他们都是些在野的知识分子,只能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一些贡献,不能在社会上起较大的影响。
1701084040
1701084041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1701078223]
1701084042 四 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
1701084043
1701084044 康熙帝和自然科学
1701084045
1701084046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即康熙帝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二个皇帝。他8岁即帝位,15岁亲政,直到去世,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701084047
1701084048 康熙爱好自然科学,《清史稿·圣祖本纪》称赞他“几暇格物……为古今所未觏”。这虽然不免有夸大之处,但在封建帝王中确实是很难得的。他的兴趣比较广,对中国历史、文学有相当鉴赏能力,又喜欢美术,推崇程朱理学,在天文、历算方面也有比较好的基础。因此当他接触西方科学的时候,态度是积极的,而且自己也渴望学习这些知识。他早年从南怀仁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每天听讲,孜孜不倦;后来又学测量、天文、物理和医学。康熙还在宫中设置了研究化学和药学的实验室。南怀仁去世后,他又请耶稣会士白晋和张诚在内廷讲学。在讲授之前,先令他们学好满文和汉文,而康熙自己却不学外文。传教士讲授的学科有测量、数学、天文、解剖学和哲学等。张诚在到北京的第三年(1690年)即将几何、三角和天文方面的书籍译成汉文和满文印出,作为教科书和供皇帝阅读之用。这时康熙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学习的劲头依旧很高。
1701084049
1701084050 由于努力学习,康熙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在数学、天文学和测量学方面了解较多。例如他能评论著名数学家梅文鼎的著作,曾召见梅文鼎畅谈历象算法;能计算“河道闸口流水,昼夜多寡”;能用“测日晷表,画示正午日影至处,验之不差”;在他58岁的那年,巡视大运河时,决定在筐儿港建筑一座拦水坝,随后就在河西务(今河北省武清县东北、运河西岸,当时是漕运要冲)“登岸步行二里许,亲置仪器,定方向,钉椿木,以纪丈量之处”【11】。
1701084051
1701084052
1701084053
1701084054
1701084055 图9-2 康熙皇帝玄烨像
1701084056
1701084057 在康熙的直接领导下,利用耶稣会士在科技方面的长处与我国学者合作完成的工作,除下面准备介绍的全国地图的测绘外,还有《康熙永年历》的颁行,《数理精蕴》与《历象考成》的编著等,都对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1701084058
1701084059 但是,由于社会条件和康熙本人思想方法的局限,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只能产生有限的积极效果,作为一个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来说,他维护的是封建制度,所采取的政策不可能超越封建社会的需要。因而他亲政之后,对于妨碍科学发展的八股取士制度等,不是废除,而是沿用;对大兴文字之狱的残暴作法,不是制止,而是依旧。有一次康熙在对京畿地区亲自考察之后,看到“民生差胜于前”,但“诵读者少”,他的办法只是:“令穷僻乡壤广设义学,劝令读书。”至于应该广设什么样的义学,读什么 书,读了之后又该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没有采取根本的改革措施,当然不会有新的局面出现。康熙时代正值清兵入关不久,清朝的统治者千方百计在防范汉族起而抗清。有档案材料可以说明,清政府忌讳汉人和西洋人接触。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因此,科学技术的传入,当然要受到一定影响。
1701084060
1701084061 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
1701084062
1701084063 康熙帝亲自领导完成的中国全图的测绘,不仅在我国也是世界测绘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这项工作,康熙自己说是花费了“三十余年之心力,始克告成”。原来,中俄缔结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康熙见到一幅亚洲地图,图中关于我国满洲地区的地理知识相当缺乏,就有开展测绘工作的打算。后来他从广州购入仪器,每到东北和江南各地巡视的时候,就命随行的传教士测定经纬度。在条件成熟之后,他命耶稣会士先测京师附近地图,由他亲自校勘,认为远胜旧图,才下令由中、西双方人员组成测绘队进行全国地图的测绘。
1701084064
1701084065 全国地图的正式测绘是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的,由法国教士白晋、雷孝思和杜德美(Petrus Jartoux,1668—1720,1701年来华)等人率领。先从长城测起,然后测北直隶(今河北省),再测满洲地区。为了加快速度,1711年康熙命增添人员,分两队进行。因此关内十余省,包括西南(广西、四川、云南)、西北(至新疆哈密)广大地区,约用5年时间先后竣事。西藏地区是康熙特派2名曾在钦天监学习过数学和测量的藏传佛教僧人前去测绘的。由于当时西藏受到策妄的侵扰,二人只从拉萨测量到恒河发源处,即不再前进,匆促回返,图中所载,多来自传闻。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一份具有相当水平的《皇舆全图》终于绘成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当时欧洲各国的大地测量,有的尚未开始,有的虽已开始,也未完成,而我国在18世纪初期完成了全国性的三角测量,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1701084066
1701084067
1701084068
1701084069
1701084070 图9-3 康熙内府舆图
1701084071
1701084072
1701084073 新疆哈密以西的地图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命刘统、何国宗等人前往考察采访、测量绘制的。何国宗负责经纬度测量,刘统勋担任地理调查。当何国宗在天山以北测量时,明安图正在测天山以南、并且远至中亚一带。传教士中担任测绘的有亚洛沙(F. L’ Arrocha)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的《西域图志》,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一切新疆地图之所本。乾隆又令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在康熙《皇舆全图》的基础上进行改制增订,并利用了传教士宋君荣(Antonius Goubil,1689—1759)搜集的有关亚洲的地理资料。全图完成后,曾制成铜版104块,这就是十三排的《乾隆内府舆图》。《乾隆内府舆图》的范围比康熙朝绘制的全图为大,北至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达红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可以说是一幅亚洲大陆的地图了。不过最精详的部分还是康熙时所测的满、蒙与关内各省和乾隆时所测的西域各地。
1701084074
1701084075
1701084076
1701084077
1701084078 图9-4 乾隆内府舆图
1701084079
1701084080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的测图工作,主要进行的是大规模的三角测量,测定全国三角网,然后把各地已有的详图和考察了解的情况附著上去。而经纬度测量,由于当时天文测量的方法和仪器的限制,不易多测,也不易测得精确,特别是经度测量更是如此。尽管这样,当时所测的经纬点共有630处之多。从地图的精密程度来看,图上各地点相对关系的准确性超过了绝对位置,因为测得各地的经纬度误差较大。根据1921年后看到的康熙和乾隆朝绘制的全国舆图,都是采用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经纬线都成直线。这种投影在中经线附近的地区,形状比例还相当准确,但离中经线越远,形状比例与实际相差越大。
1701084081
1701084082 康熙年间的测绘,还有两件事在测绘史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是尺度的规定。康熙为了统一在测量中使用的长度单位,规定以200里合地球经线1度,每里1800尺,因此每尺的长度就等于经线的百分之一秒。这种以地球的形体来定尺度的方法是世界最早的,法国在18世纪末才以赤道之长来定米制的长度。第二,是发现经线一度的长距不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实测过中经线上由霸州到交河的直线长度,以后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又在满洲地区实测北纬41°到47°间每度的直线距离。这些测量都可以得出纬度越高,每度经线的直线距离越长的结论,如北纬47°比41°处测得的每度经线的长度大258尺。这是过去的测量中从未得到的结果。当时雷孝思等人虽然深信他们的测量数据是准确的,但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法国科学院卡西尼(G. D. Cassini,1625—1712)等人所持观点的影响,他们还不敢骤然下判断,把这些结果作为地球扁圆说的证明,只是期望以后的人再研究解决。18世纪初,正是牛顿的地球扁圆说与卡西尼的长圆说彼此对立,尚无定论的时候,而牛顿的扁圆说实际上已为我国大地测量的数据所证实,这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所取得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可以说是第一流的。
1701084083
[ 上一页 ]  [ :1.7010840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