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89934e+09
1701089934
1701089935 另外一种激发偶然连接的组织策略是“头脑风暴”会议,这是广告部主管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Osborn)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的一种方法。比起刻板的工作会议来说,“头脑风暴”会议以一种更为时尚的方式打开了思想和直觉之间的沟通之门。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头脑风暴”法的效果并不如预期那么好。其中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一群人聚集在一个房间里,花费几个小时想出了许多疯狂的创意,然后就散会了。或许,可能会出现一些有用的连接,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什么效果。办公室的某个员工或许会提出一个有意义的灵感,两个月后,另一名员工又提出了另一种想法,把前一个员工的灵感转变成了一种真正的洞察力。“头脑风暴”可能会把这两种想法连接起来,但这种概率非常小。
1701089936
1701089937 假设2001年8月下旬,联邦调查局召开工作聚会,邀请亚利桑那州和明尼苏达州的外勤特工坐在一个房间里,去思考如何应对那些对美国造成潜在威胁的问题。毫无疑问,这将有可能成为史上首个改变世界命运的工作聚会。但是,在美国共有一万多名探员的情况下,要保证亚利桑那州和明尼苏达州的这些特工能在正确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这一概率几乎为零。但是想象一下,如果联邦调查局使用了DEVONthink的网络版,而不是过时的自动案件支持系统,结果会怎样呢?负责激进原教旨主义组织的领导人在阅读那封搜查穆萨维的笔记本电脑的申请书时,他可能会想,“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不靠谱的预言”。但DEVONthink这一快速查询工具会让他立即想到“凤凰城备忘录”,以及另一个与飞行训练和恐怖主义有关的灵感。这两种想法会发生碰撞,凤凰城和明尼苏达州的探员根本无须进行讨论,更不用说坐下来召开“头脑风暴”会议了。
1701089938
1701089939 组织灵感的秘诀就是:建立能让灵感产生、传播、重组的信息网络。与“头脑风暴”会议或研发实验室不同,信息网络能为创造性意见构建一种在整个组织中不断循环的环境,这就是经谷歌和3M公司证实有效的“20%创新时间”概念的集体版本。要想做到这一点,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创建一个公共灵感数据库——Web 2.0版本的传统意见箱。公共灵感数据库可以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其他员工可以发表评论或提出进一步的想法,把这些想法与新产品、优先事物或内部组织变化产生的灵感连接起来。有些系统甚至允许员工对同事的建议进行表决,这与掘客(Digg)或Reddit公共新闻网站中的用户排名没有什么差别。
1701089940
1701089941 谷歌公司还推出了公司电子邮件列表,员工可以就新功能或新产品提出建议;还可以对各个建议进行评级,共有0~5五个等级,0表示“危险或有害”,5表示“好创意!就这样办!”。Salesforce.com还推出了一个著名的Idea Exchange(创意交换)平台,客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为公司的软件产品提出建议。这个平台不仅让有趣的灵感进行循环和连接,还会对这些想法的成熟状况进行追踪:这个平台的首页有一些链接,你可以把目前正在考虑的想法,以及已成功集成到以前版本中的观点纳入未来版本中。很多时候,真实世界的意见箱就像是一个黑洞,你把想法放进去后,就再也不会听到任何与它有关的消息了。而在像Idea Exchange这样的公共平台中,你不仅能看到和完善他人的建议,还能切实地证明你的想法确实有用武之地。
1701089942
1701089943 这些信息网络可以很好地调动个人和集体智慧:某人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有用的灵感,众人可以建立这种灵感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想法之间的连接,帮助形成一个完整的点子;也可以通过表决,使它从成千上万种灵感中脱颖而出。然后,将这些想法存储在数据库中并公开,这些系统就会建立起一种“意外收获架构”,为好创意提供新的连接路径。
1701089944
1701089945 [1] 模因是指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网文化基因,您可以在《思维病毒》中看到更多关于模因的介绍,此书已由湛庐文化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1701089946
1701089947 [2] 群体思维是指迫于从众压力,群体对一些事物和观点不能做出客观评价,但群体思维并非总是有害的,如网民群体构成的对社会良性规范的影响力就是有益的。——编者注
1701089948
1701089949 [3] 实际上,专利与公共信息网络中的想法有着复杂的历史关系。虽然大多数专利法是排他性的(在有限的时间内,禁止非专利持有人使用专利授权的“方法”)。在通常情况下,专利法也涉及披露条款,专利发明者被迫披露其专利细节。披露条款的规定显然是为了加强专利侵权的限制,通过将专利细节披露给公众,这一规定同时还鼓励思想的自由传播。不幸的是,在狂热的知识产权律师的支持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专利流氓或专利蟑螂公司。也就是说,专利法的保护层面已经盖过鼓励连接的层面了。
1701089950
1701089951
1701089952
1701089953
1701089954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1701089148]
1701089955
1701089956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1701089957
1701089958
1701089959
1701089960
1701089961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1701089149]
1701089962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三极管,接二连三失败的产物
1701089963
1701089964 1900年夏天,一位27岁、雄心勃勃的发明家搬到了芝加哥,这个人就是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他在华盛顿大道(Washington Boulevard)租了一个单间公寓,工作是为《西部电学家》杂志(Western Electrician)翻译有关无线技术的文章。这项翻译工作很有意义:在巴黎举行的无线技术大型博览会结束后,大西洋沿岸各州发表了许多有趣的研究论文。然而,德福雷斯特真正的热情都集中在他公寓里收集的新奇东西上:电池、火花隙式发射机、电极。这些东西为10年后电子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701089965
1701089966 对一名于世纪之交在无线电报界展露锋芒的发明家而言,火花隙式发射机是一个最重要的装置。赫兹(Hertz)和马可尼(Marconi)对电磁频谱的探索也是基于火花隙装置展开的。这种装置由两个放电电极组成,中间被一个火花隙隔开。附着在电极上的电池会提供电流,刺激火花隙从一个电极跳至另一个电极,从而引发电磁活动,可以在几公里远的地方用天线接收这种电磁活动,再放大进行检测。火花隙发出的平稳的无线电信号还可以用来发送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
1701089967
1701089968 1900年9月10日的晚上,德福雷斯特在卧室的角落里进行火花隙试验。穿过房间,只看到韦尔斯巴赫煤气喷嘴(Welsbach burner)发出的红色火焰在4.5米远的地方闪烁着。火花隙装置“噼啪”作响并产生了一股电流,他看到煤气喷嘴处的火焰瞬间从红色变成了白色。德福雷斯特后来大概估计了一下,火焰增加了几烛光(candlelight,光的强度单位)的强度。火花隙的电磁脉冲可以增强火焰的强度,使它冲到4.5米远,然而德福雷斯特却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看着火焰从红色变成白色,德福雷斯特脑海里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把气体作为无线探测器,可能要比马可尼或特斯拉(Tesla)目前所创造的任何装置都更为灵敏。
1701089969
1701089970 德福雷斯特的这种偶然发现是一种典型的缓慢的灵感。在他的自传中是这样描述气体火焰探测器的:“我脑海中从未预想过的东西。”最终,这种灵感演变成了一项改变20世纪面貌的发明,为广播、电视、第一台数字计算机的发明奠下基石。1903年,为把两个电极放在充满气体的玻璃灯泡中,德福雷斯特开展了大量的试验,但最终都失败了。他不断对这一模型进行改进,直到几年后,他突然想到在灯泡中放入第三个电极,并把这个电极连接到天线或外部调谐器上。经过多次反复尝试,他把一根弯曲过几次的金属丝作为中间电极:德福雷斯特称它为“栅极”(grid)。早期的测试表明,这个被德福雷斯特称为“音频管”(audion)的装置,不会降低调谐器分离出不同频率信号的能力,而且就放大音频信号而言,功能要远远优于其他技术。
1701089971
1701089972 德福雷斯特的这种发明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三极管(triode)。这种三电极结构为真空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上半叶,通信革命的产物都依赖德福雷斯特设计的这种能改善信号的装置,如无线电接收器、电话交换机、电视。真空管最初被用作放大器,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即电子开关。正是这一功能启动了20世纪40年代第一批数字计算机的高速逻辑门。当德福雷斯特把电线扭成网格形状,并把它放在两个电极之间时,他无意中就打开了60年前查尔斯·巴贝奇未能制造成功的分析机之门。这一新发现几乎在瞬间就彰显了其力量所在:与氢弹研发有关的算数问题就是由第一台内置真空电子管的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运算出来的。
1701089973
1701089974 三极管的发明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鼓吹创造力和毅力的故事:一名特立独行的发明家在卧室大小的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惊人的结构,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最终发明了一个改变世界的装置。然而,这种叙述形式忽略了这一发明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德福雷斯特在最初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更确切地说,三极管是接二连三的失败的产物。结果证明,火花隙式发射机和韦尔斯巴赫煤气喷嘴喷出的火焰与电磁频谱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火焰是在回应火花隙式发射机发出的普通声波)。然而,因为德福雷斯特一开始就错误地认为气体火焰是在检测无线信号,所以在进行三极管试验时,他使用的装置中总是注入一些低压气体,这就大大限制了试验的可靠性。又过了10年,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和其他公司的研究人员才认识到,三极管只有在真空环境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因此就有了“真空管”这一术语)。德福雷斯特也承认他并不了解自己发明的这个设备:“我也不明白它到底是怎样工作的,但它确实就那样发挥作用了。”
1701089975
1701089976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1701089150]
1701089977 格雷特巴奇与心脏起搏器
1701089978
1701089979 在20世纪众多伟大的发明家中,德福雷斯特可能是最为古怪的一个,但是他在最成功的发明中一再出错,这种情况却不足为奇。“对的令人惊叹”的历史背后常常潜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频繁的失败。我们不能将这种失败称为一种错误,而应是一种混乱。在人类科学史上,大量的变革思想都是从受到“污染”的实验室环境中转型出来的。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曾将葡萄球菌的培养皿放在实验室的窗口处,不慎让霉菌溜了进去,他就是这样发现了青霉素的医疗价值。19世纪30年代,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花费了数年的时间试图用经碘处理过的银版来刻画图像。一天晚上,在又一次徒劳的尝试后,他将银版放在装满化学品的柜子里;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一个装满水银的罐子泄露产生的烟雾在银版上刻画出了清晰的图像——现代摄影术达盖尔银版照相法就是这样诞生的。
1701089980
1701089981 1951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海军退伍军人威尔森·格雷特巴奇(Wilson Greatbatch),在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的动物行为农场工作。他在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资助下,在那里学习。十几岁时,他就利用德福雷斯特的三极管拼装出了自己的短波收音机。鉴于他对电子配件的兴趣,康奈尔农场请他到心理学系工作,因为他们需要有人把实验装置安装在动物身上,来测量动物的脑电波、心跳和血压。有一天,格雷特巴奇碰巧和两位来访的外科医生共进午餐,他们谈到了心律不齐的危害。两位医生对这种疾病的描述使格雷特巴奇产生了联想。他把心脏想象为一台不能正常发送或接收信号的收音机。他知道,现代电子学的重点就是如何调控精密设备之间传递的电信号。这方面的知识是否适用于人的心脏呢?
1701089982
1701089983 之后的5年里,这种想法一直萦绕在格雷特巴奇脑海中,是一种缓慢的灵感。他后来搬到了布法罗,在那里教电气工程,而且还在慢性疾病研究所(Chronic Disease Institute)做兼职。研究所的一名医师雇用了格雷特巴奇,让他帮忙设计一种使用硅晶体管(最终取代了真空管)来记录心跳的振荡器。有一天,当操作这个设备时,格雷特巴奇不小心拿错了电阻器。当他把电阻器插上后,振荡器以熟悉的频率振动起来。正是由于这个错误,格雷特巴奇发现这个设备可以模拟人类心脏的跳动,而不是记录心跳。5年前在农场的那次谈话忽然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终于在此时获得启发:也许可以用一个装置将心律不齐的心跳恢复到正常的频率。在两年内,格雷特巴奇和一位名为威廉·査达克(William Chardack)的布法罗外科医生,首次将心脏起搏器植入到狗的心脏中。到了1960年,格雷特巴奇–査达克起搏器被成功植入10个人的体内。后来,人们又对格雷特巴奇设计的起搏器进行了改良,现在起搏器已被用于世界各地,并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 上一页 ]  [ :1.7010899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