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94986
1701094987
五官礼生15人,
1701094988
1701094989
五官楷书手5人,
1701094990
1701094991
今史5人,
1701094992
1701094993
漏刻博士20人,
1701094994
1701094995
典钟、典鼓350人,
1701094996
1701094997
天文观生90人,
1701094998
1701094999
天文生50人,
1701095000
1701095001
历生55人,
1701095002
1701095003
漏刻生40人,
1701095004
1701095005
视品10人。
1701095006
1701095007
太史令的品级只在三、五品之间,但因为他是天意的解释者与传达者,天人之际的大奥秘他能够洞晓,他俨如帝师,故在某些政治上的重要关头,五品的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员的话更有分量。有时,一些著名天学家深得帝王宠信,他们另任高官,并不担任天学机构中的官职;但是他们在天学事务中的发言权,远远超过太史令之类的天学官员。
1701095008
1701095009
天学家何以能在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因为他们懂得占星之学,而帝王又相信此学,但实际上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
1701095010
1701095011
(五)历代“私习天文”之厉禁
1701095012
1701095013
古代中国的天学,既然在历朝官史中、在综合的知识系统中、在政务中、在朝廷职官机构及政治运作中,都有如此重要的特殊地位,那它成为一门广泛受到提倡、鼓励的学问,似乎应该是很自然的事了——然而却恰恰相反:对广大公众而言,天学是一门被严厉禁锢的学问!对于民间私藏、私习天学书籍,历朝颁布过许多严厉的禁令。关于这些禁令,下面姑列其较重要者若干条:
1701095014
1701095015
(泰始三年)禁星气谶纬之学。(《晋书》卷三武帝纪)
1701095016
1701095017
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唐律疏议》卷九)
1701095018
1701095019
诸道所送知天文相术等人凡三百五十有一,(太平兴国二年)十二月丁巳朔,诏以六十有八人隶司天台,余悉黥面流海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
1701095020
1701095021
(景德元年春)诏:图纬推步之书,旧章所禁,私习尚多,其申严之。自今民间应有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令首纳,所在焚毁。匿而不言者论以死,募告者赏钱十万。星算伎术人并送阙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
1701095022
1701095023
(至元二十一年)括天下私藏天文图谶、太乙、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苗太监历。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元史》卷十三世祖纪之十)
1701095024
1701095025
(洪武六年诏:钦天监)人员永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大明会典》卷二二三)
1701095026
1701095027
国初学天文有厉禁,习历者遣戍,遗历者诛死。至孝宗弛其禁,且命征山林隐逸能通历学者以备其选,而卒无应者。(《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历法)
1701095028
1701095029
观以上各条,其禁令之严酷程度,以现代人的常识来看,完全是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对此奇怪现象,应该如何解释?
1701095030
1701095031
再进一步分析上列七条记载,还可发现一个隐伏的规律。先看各条年代,依次如下:
1701095032
1701095033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距西晋开国3年。
1701095034
1701095035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距唐开国33年。
[
上一页 ]
[ :1.7010949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