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5341e+09
1701095341 流星雨记录四百余项,
1701095342
1701095343 陨石记录三百余项,
1701095344
1701095345 太阳黑子记录二百七十余项,
1701095346
1701095347 极光记录三百余项,
1701095348
1701095349 其他天象记录二百余项。
1701095350
1701095351 谈到古人的天象记录,有一个问题不能不稍加讨论,即天象记录的伪造。天象记录本是星占学档案,星占学又是为政治服务的,而在封建专制极权统治的政治运作中,尔虞我诈,黑暗凶险,本属司空见惯。有两种天象,皆为星占学上意义重大的天象,第一种称为“五星聚舍”,即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中一个小范围内。自汉以降两千年间,实际发生并可观测到的五星聚舍有近20次,其中10次左右观测条件非常好,却完全未见记载。事实上古人对于这类天象记载既不详备,其见于记载者,又因常与祥瑞、符命之类的事相附会,以至不惜牵合甚至伪造其记录。第二种即所谓“荧惑守心”(火星在心宿发生留)。遍检历代官史,荧惑守心的记载共23次,但以现代天文学方法回推,其中仅有6次真实,其余皆属虚构。而另一方面,自公元前289年至公元1638年,近两千年间,另有32次真实发生的荧惑守心天象却未见记载。
1701095352
1701095353 以上仅举五星聚舍及荧惑守心两种天象记录为例,推而论之,别种天象的记录中自然也无法排除虚构或牵合的可能。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有许多天象是无法用现代天文学方法回推验证的,比如彗星、流星、陨星、太阳黑子等都属此类,因此今天人们就无法像对五星聚舍和荧惑守心那样验知其伪。特别严重的是:可以回推验证的天象如五星聚舍和荧惑守心者古人尚且敢如此虚构(回推此两种天象之法,古人在战国时代即已掌握,只是不及现代方法精确而已,但回推验证此两种天象不需很高精度),则无法回推验证的天象记载,其中虚构的可能性或许还要大得多。故学者们欲将古代天象记录应用于现代天文学理论研究,实应慎之又慎!
1701095354
1701095355 四、历代天学发展概况
1701095356
1701095357 (一)先秦
1701095358
1701095359 干支纪日。历史学界假定,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至少从殷商时代持续至今,始终没有错乱。这个假定是中国历史年代学的基础。迄今为止从未发现任何能够推翻这一假定的确切证据。
1701095360
1701095361 二十八宿体系之产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00年,这是此后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的天球坐标系统。
1701095362
1701095363 历法的产生及进步。至迟在公元前600年,已经开始用圭表观测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如图1.5所示),以此来确定冬至和夏至时刻。从公元前589年开始,19年7闰的规律已被掌握。先秦时代有所谓“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现代的研究表明,“古六历”都是在战国时期制定的,并没有如其名称所标举的那样古老。这六种历法其实都是“四分历”——即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只是测定时间和精度有所不同。
1701095364
1701095365 天象的记录与推算。专业的天学家已经开始制度化的天象观测,例如,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春秋》共记载日食37次,其中至少31次已被证明是确切的。
1701095366
1701095367
1701095368
1701095369
1701095370 (二)秦汉
1701095371
1701095372 《五星占》与行星运动。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星占》,表明那时对行星运动规律已经有相当好的掌握。
1701095373
1701095374 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古代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在黄道上的周年运动)而决定的。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中。
1701095375
1701095376 《太初历》与置闰规则。汉武帝时造《太初历》,首次确定了“无中气之月置闰”的法则,此后一直沿用。
1701095377
1701095378 张衡。东汉张衡是著名天学家兼文学家,两度担任皇家天学机构的负责人太史令,曾撰写天学著作《灵宪》,并研制了“漏水转浑天仪”以演示天象,研制了“候风地动仪”以报告地震(如图1.6所示)。
1701095379
1701095380 浑天学说。浑天学说成为此后中国古代的主流宇宙模型。
1701095381
1701095382
1701095383
1701095384
1701095385 (三)魏晋南北朝
1701095386
1701095387 星官体系定型。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天学家之一,历仕东吴、西晋、东晋三朝的陈卓,将战国以来石氏、甘氏和巫咸氏三家的星占体系汇总,形成统一的恒星系统,凡283个星官,总计1464颗恒星。这一体系此后在中国被沿用了一千多年。
1701095388
1701095389 持续不断的历法改革与太阳及月球运动之更精确掌握。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多种历法,有的相互竞争,有的后来居上。东晋的虞喜发现了岁差。张子信则发现了太阳周年视运动和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
1701095390
[ 上一页 ]  [ :1.7010953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