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5438e+09
1701095438 (八)清代
1701095439
1701095440 来华耶稣会士领导下的钦天监。1644年3月,李自成军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李自成旋为吴三桂与满清联军所败。5月1日,清军进入北京,大明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此时北京城中的耶稣会士汤若望决定与清政权全面合作。修成十年后仍不得颁行、堪称命途多舛的《崇祯历书》,此时却成了汤若望献给迫切需要一部新历法来表征天命转移、“乾坤再造”的清政权的一份进见厚礼。汤若望将《崇祯历书》作了删改、补充和修订,献给清政府,得到采纳。并由顺治亲笔题名《西洋新法历书》,当即颁行于世。
1701095441
1701095442 汤若望因献历之功,再加上他的多方努力,遂被任命为钦天监负责人,开创了清朝任用耶稣会传教士掌管钦天监将近200年之久的传统。汤若望因势利导,终于实现了利用天文学知识打入北京宫廷的设想。汤若望本人极善于在宫廷和贵族之间周旋,明末时他任耶稣会北京教区区长,就在明宫中广泛发展信徒,信教者有皇族140人、贵妇50人、太监50余人。入清之后,汤若望大受顺治帝宠信。顺治常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之意),这是因汤若望曾治愈了孝庄皇太后之病,太后认他为义父之故。
1701095443
1701095444 此后北京城里的钦天监一直是来华耶稣会士最重要的据点。
1701095445
1701095446 以欧洲天文学为工具的传统天学。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耶稣会传教士接踵来华,将西方天文学引入中国天学事务,又得清初顺治、康熙诸帝信任,长期由耶稣会士领导钦天监,然而即便如此,仍未使天学在中国社会中的性质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尽管有一个变化是颇为明显的,即天学不再是皇家的禁脔,这可视为晚明潮流的继续,但在钦天监那里,天学的神圣性质与功能仍和前代无异。
1701095447
1701095448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 [:1701094405]
1701095449 第二讲 天文观测与历法
1701095450
1701095451 一、古代天文学的基本问题
1701095452
1701095453 (一)基本问题
1701095454
1701095455 古代天文学的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即:在给定的时间、地点,推算出日、月、五大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这在古代东西方都是如此。在现代天文学中居于主流位置的各种天体物理学问题,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1701095456
1701095457 (二)解决基本问题的几条途径
1701095458
1701095459 利用万有引力理论,现代天体力学可以准确推算出日、月、五大行星任意时刻在天球上的位置。在现代天体力学问世之前,要解决上述天文学的基本问题,基本上只有两条途径:一、采用几何模型,二、采用数值模型。
1701095460
1701095461 (三)古希腊之几何模型
1701095462
1701095463 古希腊天文学家采用几何宇宙模型,至托勒密而集大成。这种“本轮/均轮”模型可以用演绎的方法推算出日、月、五大行星任意时刻在天球上的位置。按照托勒密的意见,这种模型只是宇宙的“几何表示”,并不代表宇宙之真实情形。此后中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各种宇宙模型,直至哥白尼的宇宙模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模型,都是几何模型。要到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问世之后,西方的行星运动模型才变为物理模型。
1701095464
1701095465 (四)巴比伦之周期模型
1701095466
1701095467 古代巴比伦有非常发达的数理天文学,巴比伦天学家通过长期观测,积累了非常准确的数据,由此构建了一系列的周期函数,利用这些周期函数的叠加,他们可以相当精确地推算出日、月、五大行星任意时刻在天球上的位置。
1701095468
1701095469 (五)中国的周期—数值模型
1701095470
1701095471 古代中国天学家的做法本质上与巴比伦类似,也是一种数值模型。古代中国的办法是观测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中的表现(顺行、逆行、伏、留),并给出详细的描述,然后从一个理想的起算点(即所谓“上元”)开始,利用“会合周期”的叠加,推算出日、月、五大行星任意时刻在天球上的位置。
1701095472
1701095473 在这种数值模型方法中,宇宙的真实状况问题通常可以被回避。所以中国天学虽然有“浑天说”作为主流的宇宙模型,但这种模型并不与具体的天象推算密切结合。这与古希腊的几何模型颇为不同。
1701095474
1701095475 二、宇宙模型与天球坐标体系
1701095476
1701095477 (一)几种宇宙模型之评价
1701095478
1701095479 中国古代相传有六种宇宙学说,其中有初步理论纲要者为“浑天”、“盖天”、“宣夜”三说。
1701095480
1701095481 三说中,“宣夜”说一直得到国内许多论者的高度评价,其说实始于李约瑟。李氏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天学卷中,为“宣夜说”专设一节。他热情赞颂这种宇宙模式:“这种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的确都毫不逊色。……中国这种在无限的空间中飘浮着稀疏的天体的看法,要比欧洲的水晶球概念先进得多。”“宣夜”说的历史资料见《晋书·天文志》:
1701095482
1701095483 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相传云:天性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现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1701095484
1701095485 首先,这段话中其实并无宇宙无限的含义。“高远无极”明显是指人目远望之极限而言。其次,断言七曜(日、月、五大行星)“伏现无常,进退不同”,却未能对七曜的运行进行哪怕是最简单的描述,造成这种致命缺陷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乎无所根系”,这就表明这种宇宙模式无法导出任何稍有实际意义的结论。相比之下,西方在哥白尼之前的宇宙模式——哪怕就是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水晶球体系,也能导出经得起精确观测检验的七政运行轨道。前者虽然在某一方面比较接近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宇宙,终究只是哲人思辨的产物;后者虽然与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宇宙颇有不合,却是实证的、科学的产物。
1701095486
1701095487 “宣夜”说未能引导出哪怕只是非常初步的数理天文学系统——即对日常天象的解释和数学描述,以及对未来天象的推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宣夜”说(更不用说“昕天”、“穹天”、“安天”等说)根本没有资格与“盖天”说和“浑天”说相提并论。真正在古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宇宙模式,是盖天与浑天两家。
[ 上一页 ]  [ :1.7010954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