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95588
认为古代中国“历法为农业服务”的说法,在近代长期广泛流传,几至众口一词,毫无疑问。这种说法初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但实际上很难经得起推敲。问题首先就出在对历法内容的想当然的假定上——想当然地将古代的历法与今天的月份牌混为一谈。月份牌(历谱)上有着日期和季节、节气,而农民播种、收割是要按照时令的,所以历法是为农业服务的。理论上的逻辑似乎就是这么简单。
1701095589
1701095590
然而,古代中国的历法,绝大部分内容与编制历谱无关。对此可取有代表性之典型历法以考察之。中国传统历法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很早,但第一部留下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为西汉末年之《三统历》,这被认为系刘歆根据《太初历》改造而成。就基本内容而言,《三统历》实已定下此后两千年中国历法之大格局。故不妨先对《三统历》的结构、内容略作考察。该历载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下,大体可分六章,依次如下:
1701095591
1701095592
第一章为数据,称为“统母”。共有数据87个,其中2/3左右与行星运动有关。这些数据都是后面各章中运算时需要用到的。许多数据都被附会以神秘主义之意义,比如十九年七闰之十九,是“合天地终数”而来(《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朔望之会百三十五”则是“三天数二十五,两地数三十”而得(《易·系辞上》: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等等。
1701095593
1701095594
第二章曰“五步”。依次描述五大行星之视运动规律,将每星分为“晨始见”,“顺”、“留”、“逆”、“伏”、“夕始见”等不同阶段,给出每阶段持续时间,及每阶段中行星之平均运动速度。
1701095595
1701095596
第三章曰“统术”。推求朔日、节气、月食等与日、月运动有关之项目。此章与编制历谱有关。
1701095597
1701095598
第四章曰“纪术”。系与前两章有关的补充项目。
1701095599
1701095600
第五章曰“岁术”。推算太岁纪年及有关项目,将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进行对应,给出二十八宿之每宿度数等资料。
1701095601
1701095602
第六章称为“世经”。是据《三统历》对上古至西汉末诸帝王所作之年代学研究。这部分实际上已不属历法范围,至多只能算历法之应用而已。
1701095603
1701095604
可知在《三统历》中,与编制历谱直接有关的,主要只是第三章中的一些内容,在整部历法中所占比例甚小,位置也不是最重要的。
1701095605
1701095606
再以著名的《大衍历》为例考察之。
1701095607
1701095608
《大衍历》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由一行编成,此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法之一。由于该历的结构成了此后历代传统历法之楷模,考察该历结构就更易收举一反三之效。《大衍历》在结构上对前代历法作了改进和调整,划分为七部分,兹据《旧唐书》卷三四历志三所载(《新唐书》卷二八历志四上亦载,但较简),依次略述如次:
1701095609
1701095610
步中朔第一。步发敛第二。此两章篇幅特别短小,步中朔6节,步发敛仅5节。前者主要推求月相之晦朔弦望等内容,后者推求“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与物候、卦象之对应)、“六十卦”、“五行用事”等项。该两章为编制历谱及历注所需要。
1701095611
1701095612
以下五章,则为该历之主体:
1701095613
1701095614
步日躔第三,共9节。专门讨论太阳视运动,其深入程度及所追求之精度,皆已远远超出编制历谱之需,主要为研究交食预报服务。
1701095615
1701095616
步月离第四,共21节。因月运动远较日运动复杂,故节数篇幅亦远过于上章。此章专门研究月球运动,其目的与上章同,主要亦是为预报交食提供基础。
1701095617
1701095618
步轨漏第五,也有14节之多。专研究与授时有关之各类问题。
1701095619
1701095620
步交会第六,多达24节。专门讨论日食、月食及与此有关之种种问题。这是需要以第三、四两节所讨论之知识及方法为基础的。
1701095621
1701095622
步五星第七,也多达24节。研究五大行星运动,篇幅繁多,其深入、细致程度及所用方法,皆已远过于《三统历》中的“五步”。
1701095623
1701095624
由对《三统历》与《大衍历》结构内容之观察,可知其主要成分为对日、月、五大行星运动规律之研究,其主要目的则在于提供预推此七大天体任意时刻位置之方法及公式,至于编制历谱,是其余事而已。这一结论对于古代中国历法而言,可以普遍成立。
1701095625
1701095626
由此可以考察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1701095627
1701095628
先看月球与行星,这两类天体的运行情况与农业生产有无关系?如果这里的“关系”是指物质世界中确实存在的、或者说是物理的联系,那显然迄今为止还只能作出完全否定的答案。再看七大天体中余下的一个——太阳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何?两者之间确实有关系,但是,古代历法中研究太阳运动的部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仍大有作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以下分为五点述之:
1701095629
1701095630
中国是农业古国,因此“历法为农业服务”、“天文历法起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之类的说法听起来似乎颇为顺理成章,然而从迄今所知的史料证据来看,关于太阳运动的研究恰恰在古代中国历法诸成分中发展得极为迟缓。例如,早在古希腊时代,希腊天文学家就已能以太阳运动表作为基准,借助月球作中介来测定恒星坐标,而中国在十几个世纪之后,却还要以恒星为基准,借助月球和行星作中介来测定太阳位置。又如,与古代巴比伦相比,中国对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性的掌握可能迟了1000年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月运动和行星运动理论方面的发展却不那么迟缓。仅仅这一情况,就已对“历法为农业服务”说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其一。
1701095631
1701095632
古代历法中唯一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部分是对二十四节气的推求,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来。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迄今所知最早见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则已见于先秦典籍。但何时出现某些节气名称,并不足以证明此时对太阳运动已能很好掌握。而另一方面,先民们直接观察物候,显然要容易得多。在传世的历法中,逢列有二十四节气表时,常将“七十二候”与之对应,附于每节气之下,比如《大衍历》中就是如此。这也暗示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与先民观察物候大有关系。此其二。
1701095633
1701095634
二十四节气体系成立之后,固然有指导农时的作用,但对节气推求之精益求精,则又与农业无关了。古人开始时将一年的时间作二十四等分,每一分即为一个节气,称为“平气”,后知如此处理并不能准确反映太阳周年运动——此种运动有不均匀性,乃改将天球黄道作二十四等分,太阳每行过一分之弧,即为一节气,因太阳运行并非匀速,故每一节气的时间也就有参差,不再如“平气”时之为常数了,此谓之“定气”。但指导农时对节气的精度要求并不高,精确到一天之内已经完全够用。事实上,即使只依靠观察物候,也已可以大体解决对农时的指导,故“定气”对指导农时来说意义已经不大,至于将节气推求到几分几秒的精度,那对农业来说更是毫无意义。此其三。
1701095635
1701095636
自隋代刘焯提出“定气”,此后一千年间的历法皆用“定气”推求太阳运动,却仍用“平气”排历谱,这一事实又一次有力说明精密推求节气与农业无关。节气对农时的指导作用,当然必须通过历谱来实现,历学家在“定气”之法出现之后仍不用以注历,说明日常生活(包括农人种地)中无此必要。此其四。
1701095637
[
上一页 ]
[ :1.7010955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