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96624
1701096625
1701096626
1701096627
(4)现存最大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大明混一图》彩绘绢本。图约绘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作者不详。清初,将图内全部汉字地名按等级贴以大小不同的满文标签。此图是一巨幅明王朝及其邻近地区全图。所绘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达西欧,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方位为上北下南。此图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最早绘有欧洲与非洲的地图(如图2.18所示)。
1701096628
1701096629
1701096630
1701096631
1701096632
(5)现存最完整的航海图——《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纵20厘米,横520厘米。原图是“一”字展开式,收入明末茅元仪的《武备志》后,改为书本式。该图共24页,其中有序一页,海图20页,《过洋牵星图》2页,空白1页。该图表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航路及沿途地理情况,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航海地图。该图属针路图系统,注有针位、更数、航道深度和航行注意事项。图中还绘制了大陆岸线和沿岸的山峰、港湾、河口、居民点及岛礁沙浅。该图在方位上多有变化,比较特殊,从宝船厂到长江口这一段是上南下北,出了长江口是上北下南,过了孟加拉湾以后,方位基本上是上东下西(如图2.19所示)。
1701096633
1701096634
1701096635
1701096636
1701096637
(6)受元代地图影响至深而又深刻影响西方的地图集——《广舆图》。《广舆图》明罗洪先编。初刻约在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553—1557年)之间。编者主要根据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分幅缩编成书本形式,并增加了元明以来其他重要地图。全图集包《舆地总图》、《两直隶和十三布政司图》、《九边图》、《诸边图》、《黄河图》、《漕河图》、《海运图》,最后则是《朝鲜图》、《朔漠图》、《安南图》、《西域图》以及《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如图2.20所示)等相邻地区图。它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绘图方法,并制定了二十四个图例符号,从而使每幅地图的准确度和清晰度都提高了一大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编制严整、刻印精美的综合性地图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国内外影响极为深远。朱思本的《舆地图》早已失传,靠《广舆图》才得以窥见其概貌。
1701096638
1701096639
1701096640
1701096641
1701096642
5.西方地图测绘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
1701096643
1701096644
晚明时期,西方的地图绘制理论与方法传入中国,形成第二个中外地图交流时期。
1701096645
1701096646
(1)最早使用西方地图投影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与《两仪玄览图》。《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摹绘本,原为六幅屏条,现拼接装裱为一整幅图。由宫中太监依照利玛窦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绘本摹绘。采用椭圆形等积投影。图中绘有当时已知的世界五大洲: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其时尚未发现,故阙如),其陆海轮廓线除南极洲与实际出入较大外,其余皆大体相合。为了突出中国,遂使中国的位置居于图的中央。图外四角又绘一些有关天文地理的小图,如南、北半球图,日、月食图,九重天图,天地仪图,中气图等,作为大图的补充(如图2.21所示)。
1701096647
1701096648
1701096649
1701096650
1701096651
《两仪玄览图》,为纸地版刻墨印本,由八条屏幅组成。每屏幅纵200厘米,宽55厘米,通宽约442厘米。刻印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八月。此图以万历三十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为蓝本,有少量不同。
1701096652
1701096653
(2)现存最早的中文地球仪——阳玛诺和龙华民所制地球仪。地球仪为耶稣会传教士葡萄牙人阳玛诺(Manuel Dias,公元1574~1659年)和意大利人龙华民(Nicolo Longobar-di,公元1559~1654年)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北京制成。它是一个用彩漆描绘的木质地球仪,直径58.4厘米,比例尺为1∶21000000。对于世界主要大陆、半岛和岛屿的表示都相当好。是现存最早的在中国制作用汉文注记的地球仪(如图2.22所示)。
1701096654
1701096655
1701096656
1701096657
1701096658
(3)中国第一次运用近代测绘方法绘制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和《乾隆十三排图》。
1701096659
1701096660
·《皇舆全览图》。清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他就有了运用西方近代测绘方法编绘全国地图的计划。他责成钦天监等部门与以法国人为首的一批传教士进行准备工作并开始测绘,自己亲自规定200里合经线1度,每里180丈,每丈10尺,每尺合经度1%秒。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测定了经过中经线霸州(今河北霸州市)到交河的长距,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又在北京附近试测并绘制成地图。康熙亲自作了校勘,发现质量大大超过旧图。这更坚定了他采用新法测量全国经纬度和绘制地图的决心。
1701096661
1701096662
大规模测量开始于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十七日(公元1708年7月4日),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元旦)完成。将各省的地图合成为一幅全国总图——《皇舆全览图》(如图2.23所示),由杜德美于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完成,继而由马国贤(M. Ripa)制成铜版,共四十七块,其中有图者四十一块,每块版长39.8厘米,宽92.2厘米。此图的另一版本是以纬度5度为一排,南北共分为八排,每排又分若干幅,全图以通过北京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东至东经30度(朝鲜半岛以东),西至西经40度(新疆哈密以东)。
1701096663
1701096664
1701096665
1701096666
1701096667
在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公元1709~1711年)间,曾派人去西藏进行测绘,但因测绘回来的地图没有采用经纬度,绘成的地图与内地用经纬度绘成的地图难以连接。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在钦天监学习过数学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理藩院主事胜住被派往西藏进行测绘,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回到北京,他们测绘的结果和收集到的资料得到了传教士们的认可,以后被补入全国总图。
1701096668
1701096669
总共测得641个地点的经纬度(西藏未计在内)。其他各地则依据地方图籍进行补绘。所采用的投影为“正弦曲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比例尺为1∶140万。此图是清代中后期编制全国地图的蓝本,也是欧洲绘制亚洲和中国地图的底图,因而在地图测绘史上有重要地位。欧洲学者杜赫德编纂的《中华帝国和蒙古地理、历史、编年史、政治与自然状况的概述》中收入了全部地图,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地理最准确的资料。
1701096670
1701096671
这次全国测绘中有几项重大成就:第一,实际发现地球是椭球体,而非正球体。第二,发现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在地图上作了标注。第三,发现磁针倾斜率的变化与观测的地点没有对应关系。
1701096672
1701096673
·《雍正十排图》。雍正年间,中国和西方测绘人员利用国内外新资料对康熙《皇舆全览图》进行补充和修订,绘制成《雍正十排图》。图按纬线自北向南每八格为一排,共分十排。图以北京为中心,通过北京的经线和纬线都称为“中”。图上经纬线网呈方格形。图的范围,北起北冰洋,南到中国南海,东起太平洋,西到地中海。其范围比《皇舆全览图》为大,主要是向北、向西扩展较多。
[
上一页 ]
[ :1.7010966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