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871e+09
1701098710
1701098711 八、邹伯奇的光学
1701098712
1701098713 邹伯奇(1819~1869年),字一谔、特夫,号征君。广东南海人。平生喜经史、名物制度,好西学而淡泊仕途。咸丰七年(1857年)受聘为广州学海堂学长,后又任广雅书院教习。同治三年(1864年)入广州府学署,参与测绘地图事。其平生制造了各种望远镜(如图2.5所示)和显微镜。虽说他“好覃思而懒著述”,但仍留下不少著作,并且部分书稿被后人辑为《邹征君遗书》。其中《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为重要的两篇光学著作。
1701098714
1701098715
1701098716
1701098717
1701098718 《格术补》约成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格术”二字原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邹伯奇借为几何光学的代用词。全书41条,约5500字,涉及影子生成道理,小孔成像,透镜和透镜组的成像光路及计算公式,眼睛、视觉和矫正方法,四种望远镜(伽利略和开普勒式折射型,格雷戈里和卡塞格林式反射型)的设计、制造、计算公式,如何以透镜组改造目镜的方法,望远镜的渐晕与场境作用,分辨本领及镜筒设计安装方法,单片和双片凸透镜或一凸一凹透镜组成显微镜造法,显微镜各参数之间关系,最后是两道几何光学习题。
1701098719
1701098720 《格术补》中,以“聚光限、”“收光限”、或“目限”指凸透镜的焦距(设为f);以“物距镜”指物距(设为u);以“影距镜”指像距(设为v);以“影加远之数”指像距离焦点之长度数值。按照该书第十条,可得到透镜成像的物像关系式,如下:
1701098721
1701098722
1701098723
1701098724
1701098725 邹伯奇叙述的这些成像关系,不难将它们化为高斯公式,即:
1701098726
1701098727
1701098728
1701098729
1701098730 高斯公式是由德国数学家高斯(C. F. Gauss, 1777~1855年),于1841年计算而得的。邹伯奇晚高斯三年而独立获得此关系式。
1701098731
1701098732 我们引述一条比较简单的文字以示邹伯奇关于透镜组焦距的计算法:
1701098733
1701098734 有两凸相叠,求聚光法:以两凸聚光限相乘,两凸聚光限相拼除之,得两凸相叠聚光限;若先有相叠聚光限,与一凸聚光限相乘,与一凸聚光限相减为法除之,得余一凸聚光限。
1701098735
1701098736 设两凸透镜之聚光限(焦距)分另f1,f2,两者组合后焦距为f,按其所述,则有:
1701098737
1701098738
1701098739
1701098740
1701098741 这个公式也是完全正确的。
1701098742
1701098743 这里不一一解说《格术补》中光学内容。但要指出的是,在《格术补》成书之前,有关透镜成像公式,西方来华教士未曾作任何相关知识的传播。张福僖和英国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 1823~1905年)合译《光论》一书,成书于1853年,晚于《格术补》约10年,且该书丝毫未涉透镜成像及望远镜原理等内容。
1701098744
1701098745 清代名儒、历算家陈澧(1810~1882年)为《格术补》刊版作序,云:
1701098746
1701098747 “古之算家有所谓‘格术’,后世亡之,而吾友邹特夫征君补之也。‘格术’之名见《梦溪笔谈》,……征君得《笔谈》之说,观日月之光影,推求数理,穷极微妙,而知西洋制镜之法,皆出于此。乃为书一卷,以补古算家之术。……此今世算家之奇书也。”
1701098748
1701098749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称颂邹伯奇“以算学释物理,自特夫始。”
1701098750
1701098751 邹伯奇是以数学语言阐释物理(尤其是光学)问题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邹伯奇的另一项光学成就是,自制照相机,自备显影液与定影液,以玻璃板摄影术成功拍照人物肖像。其成就居当时国际同行先进之中。其著作《摄影之器记》脱稿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这是一篇专门叙述照相机制造的著作。此后十年间,即1854年之前,他成功地解决了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稳定地涂抹银盐溶液的技术,从而拍下了世界上最早的玻板人物像〔2〕(如图2.6所示)。同治三年(1864年),应广东巡抚郭嵩焘之请,邹佰奇测绘广东沿海地图,此期间他以摄影术测绘了“浔岗洲图”(如图2.7所示)、“桑园围全图”等村落地图。
1701098752
1701098753
1701098754
1701098755
1701098756
1701098757
1701098758
1701098759 摄影术的初期进展是极有意思的。早在1727年,舒尔茨(J. H. Schulze,1687~1744年)发现银盐溶液在阳光下变黑。而此后80年内,人们未曾将这个发现与摄影结合在一起,化学与光学各走各的路。1800年,韦奇伍德(T. Wedgwood,1771~1805年)试图把暗箱中的像固定在涂有硝酸银溶液的白纸或白皮上,但不明感光时间多少,照片变成黑漆一片。1816年,尼普斯(J. N. Niepce, 1765~1833年)用氯化银感光纸取影。但从负片翻成正片过程中失败。10年之后,他以长达8个小时的感光时间拍下世界上第一张沥青板底片。纵使后来他将技术改进到只需2至3小时感光,对于人物拍照而言,仍不适用。谁也不能纹丝不动地坐于阳光下达两小时之久。1837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L. J. M. Daguerre, 1787~1851年)以银板照相法在20至30分钟内照相成功,并于1839年8月19日将其操作方法公之于世。这一天便是银板照相法的诞生之日。
[ 上一页 ]  [ :1.701098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