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8925e+09
1701098925
1701098926
1701098927
1701098928
1701098929
1701098930 椭圆形钟(中国编钟),无论敲击其正面中央或侧旁不出现双节线的振动,它们的基音都是4节线。高次谐音很快消失,最后剩下的是基音。基音时间约1秒或稍多些。而对乐音干扰甚大的嗡声只在较大的(镈)和钟壁较厚的钟中存在。因此,椭圆形钟可以作为慢节奏的乐器使用。它的物理特性如图3.10所示。
1701098931
1701098932
1701098933
1701098934
1701098935 由于其形状、钟口、枚乳及其内壁声弓结构的独特性,中国编钟可以摩锉调谐出两个基音:一个在中鼓,一个在侧鼓,分别称为中鼓音和侧鼓音。这样的钟称为双音钟,其双音的音程约为三度(或大三度,或小三度)。敲击中鼓与侧鼓,钟的振动节线位置不相同;中鼓音的节线恰好为侧鼓音波腹,而侧鼓音的节线恰好为中鼓音的波腹。通俗地说,这双音的振动节线(或波腹)恰好错开了。换句话说,敲击中鼓音位,这位置是侧鼓音节线所在,侧鼓音不被激发;同理,敲击侧鼓音位,这位置是中鼓音节线所在,中鼓音不被激发。这就是中国编钟所以有双基音的道理。
1701098936
1701098937 周代大量编钟有双音,且成三度关系。双音钟的侧鼓有标识纹饰或乐律文字。这表明古代铸钟师是有意制造的双音钟。自汉以降,制钟技术衰落,以致人们不识钟有双音。英国瑞利勋爵(Lord Rayleigh, 1842~1919年)的《声学》(Theory of Sound)于1878年成书。他根据欧洲圆钟判定:一钟一音。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其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1957年在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国蒚编钟(13个一套)演奏的。当时只知一钟一音,《东方红》乐曲中某一音却不能奏出,便临时在某一钟的钟柄上找到一相似音代之。1970年代中期,音乐家吕骥、黄翔鹏等人在全国普查音乐文物,偶然发现编钟的双音现象,当时很多人难以置信。笔者曾参与讨论,却也一时不明双音机理。直到1980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陈通教授(时为副所长)等,以一个模型编钟实验,才揭开了如上所述的双音钟奥秘。
1701098938
1701098939 历史上有关编钟的设计、铸造、调音及其声学知识的文字记述也很丰富。感兴趣者可参阅相关声学史。《周礼·典同》记述了十二种钟的形状及其发声状况,其中“回声衍”三字描述了钟体圆、声音延展、延长音多。周朝的音乐家和铸造师以此否定圆钟作为乐钟的可能。《考工记·凫氏》详细记述了编钟从设计铸造到调音的一系列问题,指出“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宋代,发生了一场关于编钟形状、如何悬挂、甬之长短的长久而激烈的学术之争,参与争论者有铸钟师、调音师、经学大师李照、胡瑗,科学家燕肃等人。根据这场争论,沈括作出以下结论:
1701098940
1701098941 古乐钟皆扁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皆相乱,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为圆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
1701098942
1701098943 这是历史上关于圆钟和扁钟不同发声性状的科学结论。
1701098944
1701098945 六、中国编钟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1701098946
1701098947 世界各国都有钟,或普通钟、或歌舞乐钟。
1701098948
1701098949 但是,在欧洲,9世纪才有少量圆铃组成的编钟乐器。11~12世纪期间,才有关于铸钟的文字记载。14世纪,欧洲人演奏编钟如图3.11所示,钟铃内已有钟舌。演奏者又用木槌敲击,5个钟铃组成的编钟最多是一个五声音阶。但其后,他们就开始创制演奏编钟的机械装置,到17世纪后半期,已有52个钟铃组成的编钟。18世纪,有木制键盘,形成一个像样的钟琴。在20世纪初,圆形钟调音技术失传后,人们就以管子钟代替圆形钟。所谓管钟(或又称为排钟)就是类似水暖管一般的钟,其大小长短不等,令其发出乐音并构成音阶关系。但是,据设计者告知,这样的排钟,其中央C音的管子重达23吨。于是,有人说,若将它搬上舞台演奏,不仅舞台难以承重,音乐厅内会产生可怕的震动波灾难。非但耳朵,甚而墙壁也未必能抵挡住它的震动波浩劫。因此,他们断定,“青铜钟成为乐器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这类乐器是否可用,还令人怀疑”。
1701098950
1701098951
1701098952
1701098953
1701098954 由是,1950年代就产生了电子钟琴(如图3.12所示),是以青铜杆代替钟的仿钟乐器。它只不过满足人们对青铜金属的音色的爱好罢了。
1701098955
1701098956 然而,我们回头再看看曾侯乙编钟。它的C音钟到底多重?会否产生振动波灾难?
1701098957
1701098958 曾侯乙编钟的总重量才2.5吨,仅有发C音管子钟重量的近12%。发C音的曾侯乙钟为119.3公斤,为同音管子钟重的1/193甚至于低八度C音的曾侯乙钟也仅为203.6公斤。曾侯乙编钟决不会有振动波灾难。迄今可断论,中国的编钟是世界上所有钟类乐器中最佳形状和结构的钟。它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走上音乐舞台,即使将它搬到今日大型歌舞台和音乐厅内,也不会出现什么灾难。西方近现代难以解决的钟类乐器的音乐或声学问题,恰恰让古代中国人找到了解决它的办法。
1701098959
1701098960 类似编钟的壳振动并作为乐器使用的还有缶錞于。同样,以壳振动令人陶醉的有喷水鱼洗,但它不是乐器,而是宫廷的娱乐用具。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述及它们。
1701098961
1701098962
1701098963
1701098964
1701098965 七、乐律学:三分损益律
1701098966
1701098967 乐律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学科门类,包括乐学(音乐学)、律学(乐律)与度量衡。乐律学实为计算振动体与乐音关系的科学,因为计算振动体大小、长短需要考虑历代度量衡的变化,度量衡就置于该学科内。计算方法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律制,如三分损益律,十二等程律等。
1701098968
1701098969 “三分损益”是科学史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数学描述的自然规律。将固定两端的同一弦线(也即同质、同张力)之长分为三份,去其一份称为“损”(在数学上即乘以2/3),加上一份称为“益”(在数学上即乘以4/3),合称为“三分损益”。以此数学方法确定弦长与其音高,称为“三分损益法”; 由此方法得到的各乐音音高关系,称为“三分损益律”。“律”也就是音乐的音。
1701098970
1701098971 在西方,与“三分损益律”相同的律制,称为“五度律”。但仅用五度法定音,往往要移位(音位),即超出八度的音要移到所计算的八度内。而三分损益法总是在一个八度内完成十二律的计算,它比五度法更简捷。只要计算时记住古代人总结的经验:“先下后上,蕤宾重上。”
1701098972
1701098973 古代中国有见识的音乐家或数学家都将八度分为十二律。十二律及其音阶名称如表3.2所示。
1701098974
[ 上一页 ]  [ :1.7010989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