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9465e+09
1701099465 书中还有《授时图》和《地利图》。《授时图》全称《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如图35所示),将古代有关月令的内容,包括星象、干支、二十四节气、物候,以及农事活动等,浓缩在一圆形图中,体现了农时周而复始的特点,简明实用。
1701099466
1701099467
1701099468
1701099469
1701099470 《地利图》是一幅表示全国各地“风土所别,种艺所宜”的农业地图,尽管现在流传下来的这幅图已看不出这点,但这却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农业地图(如图36所示)。
1701099471
1701099472
1701099473
1701099474
1701099475 《农桑衣食撮要》,又称为《农桑撮要》(如图37所示),成书于1313年,作者元代鲁明善(维吾尔族)。书中采用“月令”体裁,按月条列农事活动,“件系条列,简明易晓,使种艺敛藏之节,开卷了然”,“凡天时地利之宜,种植敛藏之法,纤悉无遗”。这是继唐末《四时纂要》保存至今比较完备的一部月令体农书。
1701099476
1701099477
1701099478
1701099479
1701099480 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如图38所示)。书分12门(农本、四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60卷,70余万言。是书“杂采众家”,“兼出独见”,在分类引述前人文献的同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在技术方面,对于棉花和甘薯等作物栽培多有创见。
1701099481
1701099482
1701099483
1701099484
1701099485 农家和农书之外,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如孟子、苏轼(东坡)、陆九渊、曾国藩等都对农学有过精彩的论述。
1701099486
1701099487 五、中西方农业的差异
1701099488
1701099489 农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吃饭和穿衣问题,要认识农业可以从吃饭穿衣入手。
1701099490
1701099491 人们从食物结构中,很容易发现中西方农业的差异,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种差异是由于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形成的。简单说来,畜牧业在西方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在中国较小。
1701099492
1701099493 衣着原料在中西方农业差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衣着原料取之于自然,属于植物的有麻类和棉花等,属于动物的则有毛皮和蚕丝等。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衣着原料因地而异。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蚕丝和大麻为主,丝为富人和老人享用,麻为平民百姓穿戴。所以平民百姓也因此称为“布衣”。到宋元以后,改为以棉花为主。动物的皮毛虽然也被用作衣着原料,但极不普遍,除给富人充作奢侈品外,普通百姓难以得到。在西方,特别是英国则正好相反,史前时代开始就以毛皮和亚麻(特别是羊毛)作为衣着原料。“西装革履”都是动物制品。
1701099494
1701099495 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则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养蚕和养羊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结构。在中国农业结构的主体是农桑结合,在西方则是农牧并举。反映在农书上,中国历代农书主要包括农和桑两部分内容。很多农书直接以“农桑”为书名,如《农桑辑要》、《农桑通诀》、《农桑衣食撮要》,也有以类似的如“耕织”、“乃粒”、“乃服”来概括农书的内容。西方农书中,没有桑麻一项,而主要包括谷物生产和动物饲养两部分。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书,当属公元前1世纪瓦罗(Varro)写的《论农业》(On Agriculture),该书分为三卷,分别讨论与农业、家畜和小动物饲养有关的问题。这种情形在13世纪的《亨莱农书》(Walter of Henley’s Husbandry)中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1701099496
1701099497 衣着原料的生产是中西农业的分水岭,分为农桑和农牧两种农业结构。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而农牧并举则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在主体结构下中西方的农桑和农牧又有各自不同的结合方式。
1701099498
1701099499 表面上看,西方传统农业结构中,似乎没有衣着原料的生产,但细加分析,西方的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衣着原料的生产而存在的。畜牧业兼有衣食的双重功能,从而得到异乎寻常的发展。以13世纪的英国为例,即便是佃户都有几十头羊,领主所拥有的羊群数量则更是成千上万。14世纪后,随着羊毛和毛制品的出口,羊毛成了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影响着整个英国的繁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
1701099500
1701099501 15世纪以后,中西方农业都受到了工商业的挑战,纺织业的发展(在英国主要为毛纺织业、中国主要为丝织业和棉纺织业),使得种桑、种棉、养蚕、养羊等,和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有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导致了英国圈地运动的兴盛,圈占耕地,改为牧场,用以养羊,时间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历经三个半世纪。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了“桑争稻田”、“棉争粮田”的局面。从本质上来说,桑争稻田和圈地养羊都是衣着原料对食物生产的挑战。但由于中西方农业结构的不同,其最终结果却迥然有别(见表1)。
1701099502
1701099503
1701099504
1701099505
1701099506 圈地运动产生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历史上称为“羊吃人”。“曾经是200人工作并依靠他们诚实劳动而生活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二个牧人”。圈地运动直接促进了养羊业发展,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皮毛、肉食和粮食,使人民得以丰衣足食。这也是适度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效益。而另一方面圈地使大量的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为第一代产业工人,生产出大量的工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出口到欧洲其他各国及世界各地。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没有工业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人口的减少,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1701099507
1701099508 相比之下,在中国却是另一种情形。桑争稻田,不仅没有使农村人口减少,反而使农村人口增加,因为种桑养蚕较之于种植水稻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据明万历年间归安人孙铨的估计,种桑养蚕和种稻所需劳动力之比为100∶5,这就导致了农村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也就是人口最多的地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粮食不足,太湖地区由粮食出口变成粮食进口,“苏湖熟,天下足”为“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1701099509
1701099510 中西方农业结构不同,结合的方式不同,最终导致功能的不同。仅从农业所要解决的食物问题而言,农桑结合的结果却是食物,特别是肉食的缺乏。西方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大量的畜力,而且还可提供相当数量的肉食和乳品。以德国为例,中世纪后期每人每年的肉食达100公斤以上,1397年柏林每人每天的肉食量为3磅。又如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9000城市居民一年吃掉了4000头牛,60000头绵羊,20000头山羊,30000头猪。而在法国巴黎的查尔斯六世王室,皇后和孩子们每周都要购买200头绵羊。除了肉食以外,还有大量的乳酪和牛奶及其他一些产品。以17世纪的英国为例,当时英国的农民及像劳工这样的人平时可以吃到肥腊肉、肥咸肉、奶酪及粗面包等,以致当时有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其低层阶级的人能比英格兰有更好的食品”。
1701099511
1701099512 而在农桑结合的情况下,则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如耕地不足、劳力不足、畜力不足、肥力不足。而直接能够感受到的便是肉食不足。中国虽然也有过“肉林酒池”的记载,但那只是商纣王等少数统治者所独享,而且当时的畜牧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但到了东周以后,则只有“七十而食肉”,或享有官位厚禄的人能食肉。“肉食者”成了官的代名词。以至于像明末清初张履祥这样的一方名士也只能“终身布衣、蔬食”。因此,在西方人能够每人每天吃上3磅肉的同时,中国的市镇手工业工人却为争取一人一月1斤猪肉的供应而斗争。
1701099513
1701099514 2003年SARS疫情的暴发,使得食用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又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实际上,中国人食用野生动物可能跟中国农业有关。食物人类学家Marvin Harris指出,人类普遍存在有所谓“肉食渴望”。由于畜牧业不甚发达,中国人肉食渴望在正常的渠道中得不到满足,便转向其他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肉食渴望。因此,许多野生动物成为中国人的盘中餐,其中就包括有青蛙、田鼠、蛇、果子狸。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食用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根本原因。
[ 上一页 ]  [ :1.7010994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