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1416e+09
1701101416 《圣贤》、《太一决》、《玉历》、《石论》、《庾信集》、《古今冠冕图》、
1701101417
1701101418 《冬林》、《传赞星经》、《九宫》、《推九宫法》、《黄帝太一天目经》、《天文要集》。
1701101419
1701101420
1701101421
1701101422
1701101423 然而,到了以商贸为主要信道的江户时代则情况大异,大量关系民生的实用著作迅速传入日本。据真柳诚的调查,江户时期传到日本的中国医籍多达980种〔49〕。以享保四年(1719年)第29号南京船的“齑来书目”〔50〕为例,一船一次带到日本的书籍就多达52种、198部。而其中1/3是医书,计18种、70部(书名后的数字为该书的部数):
1701101424
1701101425 《本草汇言》5、《本草备要》3、《景岳全书》6、《伤寒直解》2、《素问灵枢》2、
1701101426
1701101427 《锦囊秘录》3、《本草会纂》5、《石室秘录》5、《医方集解》10、《证治大还》3、
1701101428
1701101429 《张氏医通》1、《薛氏医案》1、《金匮要略》5、《医宗必读》10、《本草纲目》5、
1701101430
1701101431 《千金方》1、《本草增备要》1、《素问灵枢类纂约》2。
1701101432
1701101433
1701101434
1701101435
1701101436 2.近世医学流派与中医的关系
1701101437
1701101438 因地理之便,日本首先是通过朝鲜半岛获得源自大陆的医药知识,即日本医学史著作所谓的“韩医方”。5世纪前后,日本皇室有病,多是向当时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等国求医,如414年,新罗的金波镇汉纪武被请到日本为允恭天皇治病;此后又有百济的德来、王有棱陀、潘量丰、丁有陀等人先后到日本行医〔51〕。“韩医方”的传入,使日本列岛的居民得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疾病与治疗行为——认识到疾病可由住居饮食、喜怒哀乐等内因和基于四气变化的外因引起;其疗法亦变为食饵、药物等,迈出了从巫术走向科学之医的第一步。
1701101439
1701101440
1701101441
1701101442
1701101443 中国医学直接传到日本,一般认为始于吴人知聪于562年携中国古代医方、本草和针灸书160卷赴日。日本医学史著作多以此作为外国医书、特别是针灸典籍传入日本之嚆矢。实际上,此前梁文帝曾于552年赠给日本天皇《针经》一套。此书后赐予纪河边多兔麿,并派遣他到新罗专门学习针术,于皇极天皇元年(642年)学成归国,成为日本最早的“针博士”〔52〕。隋唐时期,日本官人、僧侣不避辛苦,冒生命之险渡海来学习先进的政治国策与科技文化。608年,日人小野妹子使隋,随行有药师惠日和倭汉直福因。惠日在中国学医15年,始返回日本;倭汉直福因滞留中国学医的时间更是长达31年〔53〕。此后,惠日于630年和654年又曾两次来华。同时,也有以鉴真为代表的中国赴日僧侣兼传医药知识。宇多天皇天平年间,藤原佐世奉勅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著录当时宫廷所存中国医书达1309卷〔54〕。医学博士丹波康赖,正是根据这些医书于984年编辑成当时最重要的医学著作《医心方》30卷〔55〕。
1701101444
1701101445
1701101446
1701101447
1701101448
1701101449
1701101450
1701101451 此外,医事制度的建立也是效法中国。701年颁行的《大宝令》,是日本仿照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律令制度;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在此基础上予以修订,谓之《养老令》。其中的“医疾令”一篇,计27条,对于医师选用,特别是医学教育与考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习教材皆系中国医书。
1701101452
1701101453
1701101454
1701101455
1701101456
1701101457
1701101458
1701101459 到了日本历史分期的所谓“近世”,日本医学逐渐走上本土化的阶段,也是汉方医学最为辉煌的历史阶段——伴随知识的庶民化,在选择性吸收中国医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三个著名的医学流派。
1701101460
1701101461 1)后世派
1701101462
1701101463 这一医学流派派的产生,最能体现日本文化“后进性”特点。即某一事情、制度,或某种思想、学说,往往会晚于其原发生地一段时间在日本出现;但却不需要经历自身积累、孕育成长的过程。以田代三喜于长享元年(1487年)入明留学,十二年后携种种明代医学著作归国为嚆矢,代表着当时中国医学最新水准的“宋明医学”思想与治疗技术首先为日本医界普遍接受;经三喜弟子曲直濑道三的推广而蔚然成风。同时,以道三为首的脱离僧籍的医家也逐渐增多,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了谓之“儒医”的新的医家群体。但日本学术界对后世派的评价并不高,认为是“沿袭中国医学的产物”。
1701101464
1701101465
[ 上一页 ]  [ :1.7011014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