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19e+09
1701101900
1701101901 简的起源时间已难确考。殷代甲骨卜辞中的“册”字看上去很像是一捆编以两道书绳的简。而与册字有关的“典”字,则象征着“册”在几上,也见于西周和东周时期的金文,有人据此认为有可能早在殷商时代即已开始使用简。以动物骨骼制成的骨简实物现仍有存者。如加拿大皇家博物馆藏有一根虎骨,长约22厘米,载22字,为帝辛三年(公元前1152年)之物。另有一骨简残片为公元前12世纪之物,均可看作是简之滥觞。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简实物,是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中出土的战国竹简。简长约72~75厘米,宽约1厘米,两面书写,字体与战国时期其他器物上的字体相同。开始使用竹简的时间应当比此简的年代更早。
1701101902
1701101903 “简”是“竹简”和“木牍”的统称,因而又合称“简牍”。木牍的出现可能比竹简要晚,木牍很可能作为竹简的代用品,出现于汉代,为公元前后通行的书写材料〔5〕。首先,无论是竹简还是木牍,其制式通常都是仅能容下一行字的狭直形式。这说明先用竹简,其材料决定了其狭长形式,后以木牍代竹简,自然延用竹简之定式。其二,“简”字从竹,竹帛并用,屡见于先秦古籍,而“牍”字的使用至汉代才见诸文献。其三,文献记载及近年出土的战国汉初简策,均为竹简,历年出土的木牍皆系东汉前后之物,多出土于西北边远不产竹的地区。
1701101904
1701101905 简是古书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代书籍中的一页。用书绳将简按顺序编连而成简策(简册),相当于现代的一本书。有些简策是先写好简然后编连成册,有些则先将无字空简编成册,然后才写。敦煌出土的《永元兵物册》上面的字有些被编绳盖住,说明是先写后编;而武威汉简《礼仪》简上编绳之处,均空白无字,说明是先编后写。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为两道编,绳痕上下两字之间隔较大,也是先编后写之例证。
1701101906
1701101907 编连简册最常用的材料是麻绳,也有用丝绦和皮条编连简册的。如刘向《别录》谓:“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用的是“缥丝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则称,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所读《易》是用“韦编”即皮条编连的。
1701101908
1701101909 5.缣帛
1701101910
1701101911 在简策上写字虽比刻镂金石要简便得多,但书写空间受到限制,尤其是在绘制图案方面更显得不能满足需要。大约从公元前六七世纪起,中国人就开始将缣帛用作书写材料。缣帛质轻而平滑,其尺幅大小可以随意剪裁,因而既可作为文字载体,又能解决在某些特殊用途方面因简牍的狭窄而带来的问题。
1701101912
1701101913 丝帛何时开始被用作书写材料,现已无从考证。1934年,从长沙一楚墓中发现一件帛书(“楚缯书”),宽47厘米,长38.7厘米,上有用毛笔醮黑墨书写的文字,字体扁平,与战国简书相近,据考证为战国时楚国之物〔6〕。战国时期的帛书在其他地方还有多处出土。秦汉以后的帛书则出土得更多。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大部分写在宽度为48厘米的整幅帛上,其余部分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出土时均已严重破损(如图1.4所示)。经修复、整理和考订,判明共有28件,计12万字。据考证,这批帛书的抄写年代,最早的一件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墓葬的下葬时间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7年)是其时间下限。大部分帛书的抄写年代应为汉高祖时期至汉文帝初年,即公元前2世纪初前后30年左右的时间〔7〕。
1701101914
1701101915 秦汉时期,简和缣帛并用,由于简的价格比较低廉,而且容易修改,故书写一些重要的文件往往以简为草稿,然后缮写在缣帛上成为定本。此外,缣帛幅面宽广,还常被用来绘制竹书的附图和其他图卷。
1701101916
1701101917 帛书的存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折叠后存放在袋囊或木盒中,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即是折叠后放在漆盒之中;二是卷在圆木或其他质料的轴上,成为帛卷。后来纸本书的卷轴形式也是由此延续下来的。从中国古代历朝史书目录也可以看出书写材料变迁的趋势:时代越后,用作简牍单位的“篇”字渐少,而用作帛、纸单位的“卷”字渐增。
1701101918
1701101919 缣帛用作书写材料,其性能显然比简牍优越。它不仅轻软便于携带,幅度可以“依书长短,随事截之”。〔8〕而且表面洁白、吸墨性能好,是十分理想的书写材料。直到造纸术相当发达的唐代,仍有人用绢写字;唐代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多为绢本而非纸本。但缣帛价格昂贵,很难普及和推广。
1701101920
1701101921
1701101922
1701101923
1701101924 6.用纸之前其他国家使用的书写材料
1701101925
1701101926 古代埃及人及世界其他一些民族把文字刻写在石碑上;古代亚述、巴比伦尼亚和中东一带则将文字刻在黏土坯上,再烧成硬砖;古罗马和欧洲其他民族的人将文字刻铸在黄铜、青铜、铅板等金属材料上;西方人还曾使用过木板书写纪事;这些都与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国人使用过的纪事书写材料差不多。
1701101927
1701101928
1701101929
1701101930
1701101931 古代一些国家还使用过一些其他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是中国人未曾使用或没有普遍使用的。最著名的有以下几种:
1701101932
1701101933 一是动物皮。主要有羊皮纸(parchment)(如图1.5所示)和牛皮纸(vellum)。这些用羊皮和牛犊皮革加工而成的薄片,是西方国家在较长时期里使用的书写材料。
1701101934
1701101935 二是莎草片(papyrus)。尼罗河流域生长一种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Cyperus papyrus),埃及人取其茎,除去根部和顶部,将中间部分切成2英尺长的小段,用刀剖成两瓣,压扁;再将压扁的莎草秆分两层排在平板上,上下层垂直交错;滴上一些醋后,槌打至平,即制成所谓的莎草片。
1701101936
1701101937 三是树叶。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古时用棕榈树的阔叶写字,写好后在每叶上穿上两个孔,再用绳子将各片树叶连在一起。写在这种树叶上的佛经,唐代传入中国时,中国人称之为“贝叶经”。印度还曾在棕榈科的扇椰宽大的叶子上写字。将树叶作为书写材料也见于古代其他地区。
1701101938
1701101939 四是树皮毡。早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曾用树皮制作成的薄片写字作画。其制作方法是将剥下的树皮除去有色的外层表皮后,将内皮撕成一英寸宽的长条,放在锅中加草木灰煮沸。然后像制作莎草片那样,将煮过的树皮长条纵横交错地平铺在平板上,槌打成薄片,并在干燥后用石块砑磨光打。太平洋许多岛屿上的土著居民用树皮经捶打制作tapa或kapa,从原理和制作过程看,也属于树皮毡的范畴。
1701101940
1701101941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种书写材料虽然都能作为文字载体,有些在外形上像纸,有些还被冠以“纸”的名称,但从制作原理上看,它们都不是用打碎的纤维重新组合而成的纸。不过,这些书写材料的应用不断促进各民族文字的发展。文字的发展反过来又对书写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更好的书写材料纸张发明的基础。大约在纪元前后,中国人首先取得了突破。当时中国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简牍和缣帛,这两种材料虽然远远比金石等材料更适宜作为文字载体,但仍有很大缺陷。简牍笨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的是秦始皇亲政时,批阅的写在简牍上的奏章呈文往往重以石(每石120斤)计。这些呈文如果写在纸上,可能连一斤重的纸也用不完。缣帛昂贵,只有极少数豪富贵族才能使用得起,因而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造纸术应运而生。
1701101942
1701101943 二、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
1701101944
1701101945 1.造纸术的发明
1701101946
1701101947 造纸术初创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后汉书·蔡伦传》中如下记载认为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公元121年)发明的。
1701101948
1701101949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9〕
[ 上一页 ]  [ :1.70110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