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04e+09
1701102040
1701102041
1701102042 明清两代是造纸技术集大成时期,也是皮纸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明代皮纸的最高成就当数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生产的“宣德纸”。宣德纸是一系列精制纸笺的总称,主要品种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瓷青纸等。这些纸品质优良,在宣德年间充作贡笺,而称“宣德纸”。
1701102043
1701102044
1701102045
1701102046
1701102047 皮纸的最后一个发展高峰是宣纸时代的到来。“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里的“宣纸”是“宣州贡纸”的简称。从唐代至清代,宣纸制作技艺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原料到制作工艺包括产品名称都在逐渐变化。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宣州皮纸发展过程中,先继承了以澄心堂纸为代表的宋代皖南皮纸的制造技术,后又吸收了宣德纸的先进工艺,在元明两代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晚期已臻完善,成为中国手工纸的杰出代表〔23〕。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用的就是宣纸(如图1.11所示)。正如清末泾县文人胡韫玉(字朴安,1879~1947年)在《纸说·宣纸》中所说:“泾县古称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宣城、宁国、泾县、太平皆能制造,故名宣纸。而泾县所产尤工。今则宣纸惟产于泾县,故又名泾县纸。”〔24〕
1701102048
1701102049 7.清末以来手工纸生产
1701102050
1701102051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机制纸涌入中国市场,手工纸的销售受到冲击。清末开始引进造纸设备生产机制纸,并针对市场需求,仿制连史纸和毛边纸,生产出“洋连史”和“机连史”等品种,对手工纸的冲击越加严重。随着造纸工业的不断发展,手工纸生产总体上处于萎缩状态,加上战争乱因素,许多地区的纸坊或停产或转产。
1701102052
1701102053 抗日战争时期,后方物资供应匮乏,一些手工纸作坊恢复生产以满足对纸张的需求,传统造纸业又一度兴盛起来,如四川夹江的竹纸生产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
1701102054
17011020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夹江等地继续发展竹纸业外,其他一些地区饱受战争创伤的手工竹纸业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建国初期,民族造纸工业还比较落后,加上受到经济封锁,进口木浆一度断绝,机制纸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各纸产区积极采取生产自救,不仅对纸张市场作重要的补充,而且在国内原本落后的机制纸工业出现原料短缺的情况下,不少低档竹纸的纸坊转产竹浆板,供给机制纸厂作原料,为造纸工业的迅速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25〕。
1701102056
1701102057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传统的书法、国画艺术出现生机,加上古籍印刷业的复兴,对手工纸的需求量有所增加,给手工纸生产注入了活力。据我们近些年的调查,安徽泾县、四川夹江和浙江富阳仍是作坊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手工纸产区。此外,云南、贵州、广西、安徽、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还有许多规模不等的手工纸作坊。
1701102058
1701102059 三、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对现代造纸术的影响
1701102060
1701102061 1.造纸术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传播
1701102062
1701102063 造纸术在境外最先是向与中国毗邻的地区传播。
1701102064
1701102065 朝鲜半岛与中国毗连,北部的乐浪郡(今平壤地区)设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归西汉幽州刺史部管辖,自中国西汉时期就有大量汉人入居,并于东汉魏晋时期由汉人治理。汉人不仅早就在这里使用中国境内造的纸,而且还将造纸术带到这里,约在3~4世纪,就有来自中国北方的工匠在这一带造纸。高句丽与乐浪和辽东接壤,造纸时间也大致与此同时。百济和新罗可能稍晚,但也不会晚于5世纪〔26〕。
1701102066
1701102067 朝鲜半岛早期生产麻纸,纸质厚重,具有中国北方纸的特点。9世纪后期,王氏高丽王朝兴起,公元935年灭新罗后,成为统一半岛的封建王朝。朝鲜的造纸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皮纸生产有显著进步。宋代以后高丽纸作为贡纸流入中国,受到士大夫们的赏识。如宋韩驹(约1086~1153年)《放钱珣仲惠高丽墨》诗中“王卿赠我三韩纸,白若截脂光照几”〔27〕的诗句等。14世纪末高丽王朝结束,进入李朝时代,国号为朝鲜。李朝与同时代的中国明、清两朝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国人仍不恰当地称朝鲜纸为“高丽纸”。与中国相似,朝鲜的造纸技术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集大成阶段,纸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明人沈德符(1578~1642年)甚至有“今中外所用纸,推高丽笺为第一”〔28〕的评价,虽有失偏颇,也可见一斑。
1701102068
1701102069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邻,很早起就与中国有经济文化往来。据潘吉星考证,日本造纸的起始时间应当是5世纪王仁、弓月君和阿知使主等大批中国人从朝鲜半岛来日本定居的时代。相当于中国晋、十六国时期。进入奈良朝(710~794年)之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教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社会对纸张的需求激增,大大刺激了当地造纸业的发展,本州岛的美浓、武藏等许多地方以及四国岛的阿波等地都向中央政府贡纸。其原料主要有破麻布、楮皮和雁皮,随着时间推移,工艺上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1701102070
1701102071 与中国南部接壤的越南自汉至宋1000多年间曾与中国内地同属一个朝廷统治,使用同样的年号和文字。越南境内的造纸大约在3世纪初在士燮(137~226年)任交趾太守时即已开始。
1701102072
1701102073 印度虽与中国接壤,自西汉以来就有直接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并且早在1世纪印度的佛教就已传入中国,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造纸术传入印度的时间可能不早于7世纪,传入印度的路线有可能是由新疆经克什米尔,也有可能由西藏经尼泊尔传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造纸比印度稍晚,但不晚于13~14世纪造纸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1701102074
1701102075 2.造纸术向欧洲的传播
1701102076
1701102077 中国造纸术西传阿拉伯的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在此之前,“八世纪初,阿拉伯人统治了相当于前苏联的土尔克斯坦的地方。这种情况在阿拉伯的史书中有详尽的记载。当时突厥发生内战,有一位首领向中国乞援,另一位则向阿拉伯人求助。阿拉伯人击败了中国军队,把后者驱退至中国的边疆。在俘虏之中有一些造纸工人,以后他们就在撒马尔罕传授造纸的艺术〔29〕。”
1701102078
1701102079 造纸术向欧洲的传播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12~13世纪由阿拉伯人将唐代的造纸术传入欧洲。第二阶段为18~19世纪欧洲人直接将当时的中国造纸技术引入欧洲,并最终导致造纸技术革命。在欧洲各国中,西班牙最早在本土造纸,原因之一是其一度受阿拉伯人的统治。此前,欧洲用纸主要从阿拉伯进口。阿拉伯纸由大马士革经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转运到欧洲,另一条路线是从北非的埃及、摩洛哥经地中海西西里岛输入欧洲。意大利引入造纸术可能正是通过这两条海上路线,1276年意大利第一家纸场在中部的蒙地法诺建立,生产麻纸。
1701102080
1701102081 此后,法国约于14世纪中期从接壤的西班牙引进造纸术,德国则于14世纪后半叶由一位名为斯特罗姆的商人把几名意大利纸工带回其家乡纽伦堡,建立一家纸场造纸。纽伦堡后来因造纸而闻名遐迩,并成为德国印刷业的中心。此后,瑞士、荷兰、英国、丹麦、挪威等欧洲国家先后从邻国引进技术,在本国建立造纸场。
1701102082
1701102083 在美洲新大陆,西班牙人于1575年最先在墨西哥建立造纸场。一个世纪之后,来自德国的移民利特豪斯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的杰曼顿建起美国境内第一家手工造纸场,到1776年美国独立,造纸场已在很多个州都有分布。
1701102084
1701102085 8世纪开始西传的是中国唐代的造纸工艺,当欧美各国陆续建立其第一个造纸场时,造纸术在中国仍在继续发展,经过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发展,总体工艺水平已远远超过唐代。尽管欧洲对传统造纸技艺的发展也有贡献,比如荷兰人于1680年发明了打浆机,还有16世纪德国人首先使用螺旋压榨器等,但总体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国,尤其是在造纸原料的种类、纸药的使用和与此相关的大幅面纸的抄造方面与中国有很显著的差距。在从来华的耶稣会士那里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再次从中国引进造纸技术〔30〕。
1701102086
1701102087 3.传统造纸技艺对机械造纸术的影响
1701102088
1701102089 现代造纸机是由法国人罗伯特于1798年发明的,最初只是一台体积不大、有待改进的机器,建立在艾森纳斯纸厂。多年之后,一台真正实用的机器由盖勃和唐金在英格兰建立起来,造纸术从此走入现代机械化的进程。
[ 上一页 ]  [ :1.701102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