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085e+09
1701102085 8世纪开始西传的是中国唐代的造纸工艺,当欧美各国陆续建立其第一个造纸场时,造纸术在中国仍在继续发展,经过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发展,总体工艺水平已远远超过唐代。尽管欧洲对传统造纸技艺的发展也有贡献,比如荷兰人于1680年发明了打浆机,还有16世纪德国人首先使用螺旋压榨器等,但总体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国,尤其是在造纸原料的种类、纸药的使用和与此相关的大幅面纸的抄造方面与中国有很显著的差距。在从来华的耶稣会士那里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再次从中国引进造纸技术〔30〕。
1701102086
1701102087 3.传统造纸技艺对机械造纸术的影响
1701102088
1701102089 现代造纸机是由法国人罗伯特于1798年发明的,最初只是一台体积不大、有待改进的机器,建立在艾森纳斯纸厂。多年之后,一台真正实用的机器由盖勃和唐金在英格兰建立起来,造纸术从此走入现代机械化的进程。
1701102090
1701102091 现代造纸机是由网部、压榨部和干燥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采用的都是中国造纸术之原理。因此,正如卡特所言,“造纸之由中国所发明,是最确凿、最完全的。关于其他的发现,别的国家也许可以和中国争长,认为中国仅仅发端,有赖于西方加以发展,供人利用;但是中国的造纸术在传播到国外时,早已经是一种发展完备的工艺了。……我们现在所用的纸和当时的纸,其实并没有重大的区别。即使在今日,中国在造纸方面仍继续有改进发展,像我们现在用的薄印刷纸和韧纸,都是19世纪由中国传播到西方的。”〔31〕
1701102092
1701102093 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便于使用的图文载体,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是印刷术发明的基础条件。可以说没有造纸术就没有印刷术,因为没有纸张这种廉价的材料,印刷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外,它还造就了中国独特的书画艺术,在这一点上,迄今机制纸技术还没有完全取代传统造纸技艺。
1701102094
1701102095 四、从纳西族东巴纸看传统造纸工艺的演进
1701102096
1701102097 造纸术起源时间问题曾是造纸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有关造纸工艺的演进则缺乏较为充分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造纸术发明早期使用什么样的工艺流程、何时开始使用纸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抄纸法等问题都还不能给予明确的回答,其原因就是缺乏充分的证据。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相关资料逐渐涌现,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我们曾根据掌握的资料对蔡伦发明纸药的观点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32〕。近期我们注意一些地方的传统造纸工艺携带了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构建成纸工艺的演化进程。
1701102098
1701102099
1701102100
1701102101
1701102102 1.纳西族东巴纸的成纸工艺
1701102103
1701102104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的大具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白地等地纳西族居民至今仍保留较为原始的东巴纸生产工艺。近些年,李晓岺、朱霞、陈登宇等多名学者先后亲赴产地进行过实地考察。根据他们的调查报告,生产东巴纸所用原料为一种瑞香科荛花属灌木的茎皮。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采集原料、晒料、浸泡、蒸煮、漂洗、打浆、抄纸、晒纸、砑纸等工序。与其他地方的楮皮纸、桑皮纸生产工艺相比,该套工艺有许多特色,不过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其成纸工序。
1701102105
1701102106 东巴纸成纸方法特别之处在于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抄纸,也不同于浇纸,因而可看作是第三种形态。为了便于讨论,这里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工序。
1701102107
1701102108 如图1.12所示为内地抄纸工具,它是由竹帘和帘框两部分构成的。与之相似,东巴纸抄纸的工具也是由帘和框两部分构成的(如图1.13所示)。帘是“用细竹篾排而成,篾片之间用麻线连接”。帘框“形似抽屉,内心可装纸帘,大小与纸帘相配,底部有二至三条横木,用于支撑纸帘。”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帘与内地使用的帘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其一,内地的帘既可卷起来,又可舒展开,这里的帘像个固定的竹笆,不能卷起来;其二,内地的帘的帘丝很细,一般都在1毫米之内,有的甚至只有0.3毫米,相比之下这里的帘丝要粗得多。帘框也有显著的差异。内地抄纸用的帘框较单薄,相当于一个固定纸帘的框子,小的帘框厚不过3厘米,抄四尺宣的帘框厚度一般也不过6厘米,这里的帘框“形似抽屉”,厚度可达20厘米。
1701102109
1701102110
1701102111
1701102112
1701102113 实际上,工具的差异反映的是工艺的不同。内地的抄纸过程是,先将帘固定在帘框上,双手持帘框的两端,插帘入槽,抄起纸浆,使之均匀地布满纸帘,然后将帘从框上揭下来,反扣在纸垛上,再把帘揭起(如图1.14所示)。如此反复,直至上千张。然后将湿纸垛榨干,再一张张揭起,随后进行干燥处理。
1701102114
1701102115
1701102116
1701102117
1701102118 东巴纸则不同。先将帘放入帘框内,浸入水中,将打好的纸浆放在帘上,在水中振荡使之均匀。然后取出纸帘,直接反扣在晒纸的墙或板上,轻轻拍压,使湿纸粘附在墙或板上晒干,再取下帘,重抄第二张。
1701102119
1701102120 虽然抄东巴纸所用的是拆解式帘,与抄纸法所用的工具相似,但从上述操作过程看,它与浇纸法有许多共同点。
1701102121
1701102122 浇纸法是一种不同于抄纸的成纸工艺,所用帘为固定式,即帘与框合为一体,帘一般用土布而非竹丝。浇纸时,将纸浆撒在纸帘上,在水中荡匀,提起,直接放在太阳下晒干后揭下纸张。四川德格印经院现存的藏族手工纸工艺就是浇纸法,云南孟海县孟混镇曼召寨等地也有浇纸法遗存。
1701102123
1701102124 东巴纸的拆解式竹帘和单帘反复使用,与抄纸法相似;而在帘的不可卷起的形制以及撒浆而不是抄浆方面又与浇纸法有共同之处,所以说,它是介于浇纸法与抄纸法之间的一种成纸工艺。
1701102125
1701102126 2.东巴纸工艺的技术渊源
1701102127
1701102128 东巴纸生产工艺介于浇纸法与抄纸法之间,携带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1701102129
1701102130 笔者所见到的相关研究大都认为它是浇纸法与抄纸法相互融合的产物。如陈登宇先生认为:纳西族在与比邻的白族和藏族等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了抄纸法和浇纸法两种技艺的长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东巴纸〔33〕。
1701102131
1701102132 他们得出这种结论是基于“在中国,传统造纸技术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一种抄纸系统,另一种为浇纸系统”。从现存的情况看,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对这个事实认识的不同却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推论。
1701102133
1701102134 李晓岑、朱霞认为,抄纸法与浇纸法有不同的发源地。其根据首先是这两种方法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抄纸法主要集中在东亚大陆,而浇纸法而主要集中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抄纸法主要是在汉文化区,作为文化用纸和卫生用纸等,而浇纸法主要是在印度佛教文化区,作为佛教经书用纸;二者在技术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其次是一些文献资料,如把《南方草木状》中记载的“蜜香纸”看作“产于古印度以瑞香皮为原料、浇纸法生产的坚韧的手工纸”等等。最后的结论是:抄纸法起源于中国内地,与中国古代的漂丝有关;浇纸法造纸可能起源于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包括印巴次大陆或东南亚等广大地区,与衣着树皮布有关,其传播及使用与印度佛教文化密切相关〔34〕。
[ 上一页 ]  [ :1.7011020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