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193e+09
1701102193 根据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均不能证明东汉、六朝、后赵、北齐及隋朝已出现雕版印刻书籍这一史实,只有少数可作为唐初贞观说的佐证。当然,此问题的最终解决,尚有待于新史料与考古实物的发现。
1701102194
1701102195 唐代刻书地点可考者,有京城长安、东都洛阳、越州、扬州、江东、江西等地,尤以益州成都较为发达。8世纪长安出现了书坊,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照片唐写本《新集备急灸经》,下题“京中李家于东市印”。背面是咸通二年(861年)写的阴阳书,三年写的神灵药方,可知它是咸通以前所印,而写本《灸经》是从印本传抄的。又上都东市大刁家印《历书》。西安藏有长安市西郊晚唐墓出土的印本《陀罗尼神咒经》,中间为佛像,似着色,四周方形为汉文咒语,与唐成都卞家印卖的咒本相似,疑是长安产品。原藏在一铜盒内,铜盒有唐咸通年号,则此方印本当为咸通或咸通以前所印,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唐印本了。
1701102196
1701102197 敦煌发现的《金刚经》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语一行。这卷佛经被公认为是现存世界最古的印本书之一。王玠为普通民间信佛弟子,出资印经。他印造的动机,是为他的父母祈福消灾,故称“为二亲敬造普施”。卷首有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扉画(如图2.1所示),妙相庄严,刻镂精美,是一幅成熟的作品,是世界印刷史上的冠冕,现藏英国伦敦。
1701102198
1701102199
1701102200
1701102201
1701102202 1966年,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石塔内发现木版印刷的《无垢净光大陁罗尼经》(如图2.2所示)。据学者考订,认为它是704~751年(新罗圣德王三年-景德王十年,即唐武则天长安四年—玄宗天宝十年)间刊印的。这卷佛经比咸通本《金刚经》长四尺,又约早一百几十年,比770年日本宝龟本《无垢净光根本陀罗尼经》等四种,也早几十年,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版印刷中的珍宝。此经使用了四个武则天的制字(证、授、地、初)。然而有武后新字并不能证明它是新罗印刷,却可证明为唐朝的雕印。载初元年(689年)武后创制了十多个制字,译经者、刻版者为了遵从武后法令,或社会上已流行,才会使用这些新字。假使这些新字传到新罗,也只能在少数文人偶一使用,不会很流行,因为新罗没有遵从武后法令的必要。至于一般书写或刻书,自然乐于常用的字体,而不会用写刻麻烦、笔画繁复的怪字。
1701102203
1701102204
1701102205
1701102206
1701102207 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频繁,贞观十三年(639年),新罗、高句丽、百济各遣子弟人唐国学读书。过了十年,新罗用唐衣冠。新罗僧慈藏自唐取去《三藏》四百余函,举国欢迎。僧洪庆又自唐闽府航载《大藏经》回国。既然卷帙浩繁的整部《大藏》,几次被他们和尚运载回国,那么轻轻一卷印本佛经,被他们携归,自然更在情理之中。因此学者认为它是8世纪初唐朝的印本,而不是新罗自己刊的。在此卷经后几十年,日本出现了宝龟本《陀罗尼经》。据说被藏在百万小木塔中,因为数目大,可能是日本自造,但受中国刻经的影响是无疑的。
1701102208
1701102209 唐代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虽只短短五六十年,但是朝代更替频繁,各地军阀割据,形成十数个地方政权;加之契丹等族的掠夺屠杀,使得开封洛阳一带中原地区数百里无人烟。而较为偏远地区如蜀、南唐、吴越、闽国,却保持偏安局面,成了文化中心,经济繁荣,印刷业也比较发达。政府出版了监本经书,为后世监本之滥觞,因此在印刷史上这一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五代刻书地点有开封、江宁、杭州、青州、瓜州、沙州、闽、蜀,其中尤以开封、成都、杭州为盛。
1701102210
1701102211 宋朝建立之后,政府不但热心于国家图书馆之收藏补充,更大力提倡刻书。国子监等刻印儒家经典、史子医书,除颁发各地外,并许可印卖。因宋代君主多崇释、道二教,故又镌刻佛、道两藏。在这一情势下,私人对于编刻书籍的兴趣大增,南宋地方官从事刻书成为一时风气。陆游云:“近世士大夫所至喜刻书版。”王明清云:“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陆游父子、范成大、杨万里、朱熹、张栻等百余人在各处做官无不刻书。他们或刊自己的著作,或刻其祖先著作,或刊其地乡贤名宦著述。至于各地士大夫刊其师友著述,或将家藏善本付梓流通者,更不胜枚举。
1701102212
1701102213 宋代地方机关安抚使司、茶盐司、提刑司、转运司、郡斋、县斋、郡庠、府学、县学、学宫、书院等都刻书,成为官书。其中以郡斋、州学所刻为较多。此外还有公使库本:宋于各州军边县都设立公使库,供给往京官吏的食宿。公使库有所谓公使钱、公使库醋钱等名目,除作为免费招待官员外,又有余款可以刻书,有的还设有印书局。地方官刻书有时亦动用公款。
1701102214
1701102215 由于刻书印卖有利可图,故开封、临安、婺州、衢州、建宁、漳州、长沙、成都、眉山,纷纷设立书坊,所谓“细民亦皆转相模锓,以取衣食”。至于私家宅塾以及寺庙,莫不有刻,故宋代官私刻书最盛,为雕版印刷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刻版书代替了手抄,给读者以莫大方便,使科技文化得到大发展。宋代刻书的特点有三:一为政府重视与地方官的提倡。二为刻本内容丰富,品类齐全,印造精美,为后世不能及。三为刻书地点的逐步增多。北宋刻书之地可考者不过三十余处,而南宋则约近二百处。南宋十五路几乎没有一路不刻书,而浙、闽、蜀三地所刻尤多。
1701102216
1701102217 杭州在北宋时已有书坊,南渡后私人书铺更多,纷纷设立,称为经铺、经坊或称经籍铺、经书铺、书籍铺,又叫文字铺。可考的有二十家,其中有的还是从汴京迁来的。杭本刊刻精良,名闻国内外。宋藏书家叶梦得云:“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1701102218
1701102219 建阳县与建宁府附郭的建安县,是南宋出版业的中心之一。福建刻本称为“闽本”、“建本”或“建安本”,建阳麻沙镇所出的,称“麻沙本”。麻沙本因为粗制滥造,旨在速售,错误较多,几乎成了劣本或恶本的代名词。又用柔木刻版,字画容易模糊损坏,多用本县出产的竹纸来印,纸质脆薄,颜色黄黑,因为内容与材料形式都不好,所以给人一种不良印象。但是因为“福建本几遍天下”,品种繁多,成本低廉,因此流传到现在的宋版书,以建本为较多,自然其中也不乏刻书精美与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南宋时,连孤悬海外的琼州也刊有医书。可以说南宋时代的雕版印刷,几乎传布到全国各地了。
1701102220
1701102221 唐以前的书籍,由于历代兵火,大部分都已不存。而宋人著作传世较多,一部分古代作品也靠宋代印本流传下来。所以宋代印刷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其功甚大。宋代不但首次雕印了先秦汉代诸子哲学著作,还出版了不少科技书。而医学因政府的重视,尤为发达,官私出版的医书最多。古今类书有不少版本,还出现了消遣娱乐书籍。
1701102222
1701102223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差人往成都雕《佛藏》,这是中国第一次雕印《大藏经》,也是国内外各种《佛藏》的祖版,被称为“益州版”,因始刊于开宝年,或称《开宝藏》。后来福建僧俗在福州东禅等觉院开雕《大藏经》版一副,称《崇宁万寿大藏》,或称“东禅寺版”。而福州城内开元禅寺也雕造了《毗卢大藏经》版,称“开元寺版”。两浙西路湖州归安县宣和中任密州观察使致仕的王永从,于绍兴二年(1132年)捐舍家财,于思溪圆觉禅院内开镂《大藏经》,称《思溪圆觉藏》。嘉熙三年安吉州(即湖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刊佛经,称《思溪资福藏》。苏州一带僧俗在平江府陈湖中碛砂延圣院设立大藏经局,自理宗绍定四年七月开雕,至元英宗至治二年始毕功,称《碛砂藏》。
1701102224
1701102225 辽代也刻有两部《契丹藏》,金代、西夏都有不少刻书。和宋代相比,元代刻书渐趋衰落,至明代刻书又大盛。清代雕版印刷由盛转衰,木活字流行,道光后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雕版印刷被逐渐淘汰。
1701102226
1701102227 (二)套印、版画及彩印
1701102228
1701102229 现存套印最早的实物,首推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刊《金刚经注》(如图2.3所示)。卷首扉画坐着的无闻老和尚注经,侍童一人,旁立一人,书案、方桌、云彩、灵芝均红色,上旁松树黑色。正文经注亦朱、墨两色,书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红色。时间应在1340~1341年间。雕版创用两色,实是印刷史上的大事。
1701102230
1701102231
1701102232
1701102233
1701102234 1.湖州套印
1701102235
1701102236 到了明末,湖州闵、凌两家才把套印技术发扬光大,由两色而发展为三色、四色,甚至五色,这在色印史上更是一大进步。湖州套印约始于万历九年(1581年)凌瀛初的《世说新语》,一说始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闵齐伋的《春秋左传》。两家印本均为万历、天启、崇祯间产品。明胡应麟云:“近湖刻、歙刻骤精。”又云:“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双印者,有单印者。双印与朱,必贵重用之。”湖刻之所以精美,当因采用双印,即套印而言。闵齐伋是乌程县秀才,家资富有。齐伋所刻有老、庄、列三子,诸家诗集及《楚辞》,其兄弟子侄也多刻书。凌氏一家则有凌瀛初及凌濛初,凌濛初刻《孟浩然诗集》,其家族也多有刻书传世。
1701102237
1701102238 套印本以各种鲜艳的彩色,印在雪白连四纸上,娱目怡情,吸引读者的喜爱,最适合于有评注及各种标点符号的作品与地图,使人一目了然。栏上录批评,行间加圈点标掷,务令词义显豁,段落分明,最便初学诵读。行字疏朗,便于套印,框中无直线,框内多为8行或9行,每行19字。这类印本尤其三四色者,一书而用数书之费,既费资本,又耽误时间,并须有一定的印刷技巧,才不至于参差出格。闵、凌两家套印书共有144种,大多数为朱、墨两色,三色者13种,四色4种,五色1种。
1701102239
1701102240 2.版画
1701102241
1701102242 明代印刷的特色之一是版画的发达。插图书籍一书少或数幅、数十幅,多则甚至一两百幅。不特数量大,而且质量又往往超宋轶元,达到版画艺术的高峰。插图或为上图下文的连环画,或插在每一回目或正文中间,而以集中附在卷首的为多。明成、弘以后,民间说唱、词话、小说、戏曲广泛流行。出版家为了迎合读者的喜好,推广销路,无不冠图,所谓“古今传奇行于世者,靡不有图”。插图能增加图书的趣味性,帮助理解正文的内容,提高读者兴趣,雅俗共赏,受到广大读者的拥护,故明季附图的书籍成为一时风尚。精心雕镂,巧夺天工,俾观者目眩心飞,以迎时好,以广招徕,以万历、天启、宗祯年间最为风行,呈百花齐放的局面。版画约可分为四派:北京派、南京派、建阳派(以上三派版画线条粗放朴实,古趣盎然)、徽州派。徽派版画纤丽细致,姿态妍美,不但眉目传神,栩栩如生,帘纹窗花,也刻镂入微,穷工极巧,是名副其实的绣像绣梓,开卷悦目,引人入胜。刻工大部分产自歙县虬村(或作虬川村),都姓黄,自称新安黄氏,或古歙黄氏。“时人有刻,必求歙工。”他们常被外地请去刻书,有的因为生活工作关系,也就迁居他乡。
[ 上一页 ]  [ :1.7011021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