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2240
2.版画
1701102241
1701102242
明代印刷的特色之一是版画的发达。插图书籍一书少或数幅、数十幅,多则甚至一两百幅。不特数量大,而且质量又往往超宋轶元,达到版画艺术的高峰。插图或为上图下文的连环画,或插在每一回目或正文中间,而以集中附在卷首的为多。明成、弘以后,民间说唱、词话、小说、戏曲广泛流行。出版家为了迎合读者的喜好,推广销路,无不冠图,所谓“古今传奇行于世者,靡不有图”。插图能增加图书的趣味性,帮助理解正文的内容,提高读者兴趣,雅俗共赏,受到广大读者的拥护,故明季附图的书籍成为一时风尚。精心雕镂,巧夺天工,俾观者目眩心飞,以迎时好,以广招徕,以万历、天启、宗祯年间最为风行,呈百花齐放的局面。版画约可分为四派:北京派、南京派、建阳派(以上三派版画线条粗放朴实,古趣盎然)、徽州派。徽派版画纤丽细致,姿态妍美,不但眉目传神,栩栩如生,帘纹窗花,也刻镂入微,穷工极巧,是名副其实的绣像绣梓,开卷悦目,引人入胜。刻工大部分产自歙县虬村(或作虬川村),都姓黄,自称新安黄氏,或古歙黄氏。“时人有刻,必求歙工。”他们常被外地请去刻书,有的因为生活工作关系,也就迁居他乡。
1701102243
1701102244
3.彩印
1701102245
1701102246
明万历以后,随着通俗文艺小说、戏曲的流行,徽派版画的技术已达到最高峰,于是有人又想出在图画上印上颜色。安徽歙县程氏滋兰堂所刻《墨苑》(约1605年)施彩色者近50幅,多半为四色五色印者,此书各彩图皆以颜色涂于刻版上,然后印出,虽一版而具数色,五彩缤纷,文彩绚丽,夺人目睛。《墨苑》内的《天老对庭图》(如图2.4所示),有红色、黄色的凤凰,和绿色的竹子,用五色墨,模印数十幅。次年,新安黄一明刻的《风流绝畅图》,除墨印本外,又有彩印本,人物之衣履,乃至肤色目光、窗帏,都印得很出色。约1600年《花史》内有红色荷花,绿色叶子。最初是用几种颜色涂在同一块雕版上,如用红色涂在花上,绿色涂在叶上,赭色涂在树枝上,但这样印出来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又进一步把每种颜色各刻一块木版,印刷时依次逐色套印上去,因为它先要雕成一块块的小版,堆砌拼凑,有如饾饤,故明人称为“饾版”。饾版是很细致复杂的工作,先勾描全画,然后依画的本身,分成几部,称为“摘套”。一幅图画往往要刻三四十块版子,先后轻重印六七十次。把一朵花或一片叶印出颜色的深浅、阴阳向背,看起来好似北宋人的没骨画法。这样复制出来的画,最善于保持中国绘画的本色和精神,因为所用的颜料和宣纸,都是和原画所用的相同,具有民族艺术的特色。这种饾版彩印,在印刷史上又是一大飞跃,在17世纪初年已很成功。最突出的代表作品有江宁人吴发祥刻的《萝轩变古笺谱》,山水花草动物图,用饾版、拱花法套印。漳州颜继祖小引称:“吾友吴发祥语余云,少许丹青,尽是匠心锦绣,固翰苑之奇观,实文房之至宝。”《萝轩变古笺谱》印于天启六年(1626年),比胡正言《十竹斋笺谱》早19年,但比天启七年《十竹斋书画谱》却只早一年。
1701102247
1701102248
1701102249
1701102250
1701102251
胡正言,原籍安徽休宁,移家南京鸡笼山侧,与吴氏同居南京,又均从事笺谱的雕印。他于南京斋前种竹十余竿,所以名其居为“十竹斋”,自号“十竹主人”。他精于六书,篆、隶、真、行,一时独步。又能造好纸、好墨,精于刻印,又擅长绘画。他印造的《十竹斋书画谱》,分书画册、竹谱、墨华册、石谱、翎毛谱、梅谱、兰谱、果谱等八谱十六册。《十竹斋笺谱》有博古、人物、花石等三十二类(如图2.5所示)。原稿画得好,刻时得心应手,刀下传神,印时用棕刷帚代笔,先后浓淡手势轻重,恰如其分。胡氏与良工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能匠心独运,做到画、刻、印三绝。所以不论花卉羽虫,神韵生动,色彩逼真,栩栩如生。难怪他的朋友杨龙友说他“巧心妙手,超越前代,真千古一人哉”!他的作品立刻受到大江南北的人们欢迎,初学画的人奉它为临摹范本,对绘画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1701102252
1701102253
1701102254
1701102255
1701102256
吴氏、胡氏又用拱花的方法,就是将雕版压印在纸上,把白纸压成凸出的花纹(如图2.6所示),有如现在使用的钢印一般,这可说是一种无色的印刷。用它来衬托画中的流水、白云,花叶的脉纹,更显得素雅大方。
1701102257
1701102258
明代的饾版彩色,清人亦有模仿。如苏州刻《本草纲目》附图二册,《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等图,康熙《耕织图》,均为彩色套印。康熙金陵王衙刊《西湖佳话》的西湖全图、西湖十景,乾隆时吴逸《古歙山川图》一卷,都为五彩套印。青在堂画花卉翎毛,是仿胡氏十竹斋的。《十竹斋画谱》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被芥子园重付梨枣,光绪校经山房又有翻刻本。彩色套印的神韵色泽均不及原本。五彩《芥子园画传》为嘉兴王㮣兄弟三人所绘,康熙十八年(1679年)饾版彩印第一集,康熙四十年(1701年)印本分三集,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又有四集。绚丽悦目,嘉庆后一再翻刻,成为初学画者的教科书,比《十竹斋画谱》更流行,影响也最大。
1701102259
1701102260
乾隆时苏州丁亮先、丁应宗用饾版印刷了许多花鸟画(如图2.7所示),雕刻精细,并采用拱花技术,印在白色的纸上,色彩绚丽,是套色印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丁亮先是天主教徒,生活在乾隆中叶,与江南的欧洲传教士多有来往。他不仅自己印刷,还从事洋画的交易,他的作品很可能通过传教士销到欧洲。乾隆时苏州一带还有人仿照西洋的透视法,制作年画和其他文学题材的印刷品,现仍有一些保存在欧洲和日本的博物馆。
1701102261
1701102262
1701102263
1701102264
1701102265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影印书屋版《金鱼图谱》,画着56种不同的金鱼,大肚突目,体态生动,每一种印上它们的本来颜色,每页四周有浅绿色松、竹、梅花边图案。《浙东镇海得胜全图》为彩印。光绪七年上海印《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每卷首插图着色,这是木刻套印配合新法铅印的例子。
1701102266
1701102267
(三)蜡版印刷与锡浇版
1701102268
1701102269
宋朝人不但利用各种木版、铜版作为印刷工具,并且发明用蜡来印刷。绍圣元年(1094年)开封京城人为急于传报新科状元名单,等不及刻木版,就用蜡来代刻印。这条记载见于宋人何薳《春渚纪闻》卷二:“毕渐为状元,赵谂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于传报,以蜡版刻印。渐字所模,点水不著墨,传者厉声呼云:‘状元毕斩第二人赵谂!’识者皆云不祥。而后谂以谋逆被诛。则是毕斩赵谂也。”当时新状元是毕渐,但是因为蜡有油性,“渐”字偏旁三点水不着墨,没有印出来。传报者大声呼喊:“状元毕斩第二人赵谂!”后来这位赵榜眼终于被斩云。这种蜡印适合于紧急需要而有时间性的作品,元明两代是否使用,未见记载,清代则常用来印刷报纸(如图2.8所示)。
1701102270
1701102271
1701102272
1701102273
1701102274
明初已有人用锡版来印造伪钞,遭到极刑。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歙县程敦为印《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始用枣木摹刻,校诸原字,终有差池。后以汉人铸印翻砂之法,取本瓦为范,熔锡成之。”程氏用熔化的锡镴浇铸翻印,可称别开生面的印刷。
1701102275
1701102276
二、活字印刷
1701102277
1701102278
(一)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及其在宋代的应用
1701102279
1701102280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技术革命。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宋朝的平民毕昇,时间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他比欧洲最先用活字印《圣经》的谷腾堡要早四百年。关于毕昇的发明,有沈括(1031~1095年,一作1030~1094年)《梦溪笔谈》的记载(如图2.9所示),可以信而无疑。《梦溪笔谈》卷十八云:
1701102281
1701102282
1701102283
1701102284
1701102285
1701102286
1701102287
1701102288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版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版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版,一版印刷,一版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粘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701102289
[
上一页 ]
[ :1.701102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