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2300
文中称“用沈存中法”,因沈括《梦溪笔谈》记毕昇胶泥活版法,遂以为沈法,实即毕昇法。周氏称“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可能把胶泥活字,布置在铜版上,或铜盘内,故称胶泥铜版,移换摹印,充分表明活字印刷的特点,须把活字移动调换,排成版面,才能印刷。他首先印成自著的《玉堂杂记》二十八条。可知南宋时南方仍有人仿毕昇法印书。而周氏《玉堂杂记》之出版,是世界第一部活字印本,可以填补活字印刷自北宋至蒙元初中间一段空白。
1701102301
1701102302
(二)西夏活字
1701102303
1701102304
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发现了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残本(如图2.10所示),无卷首、卷末与题跋,印刷的年代不可考。同时发现的有西夏崇宗贞观年(1102~1114年)西夏文木牌、仁宗乾祐十一年(1180年)发愿文两件。《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藏传佛教密典,而西夏后期正是藏传佛教在西夏传播与发展的时期,有人推定它为西夏晚期活字印刷品,因为此经具有活字的一些特点:(1)版框栏线四角不衔接,长短不一;(1)墨色浓淡不均;(1)有个别字排倒;(1)有隔行线的痕迹。并据王祯《农书》卷二十二“造活字印书法”所记“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而沈括《梦溪笔谈》无隔行的工序,因此断定此经为木活字印本。不过,有隔行线的痕迹,并不是木活字独具的特征,金属活字也有这一现象;此外,有的印本虽是木活字印本,但是印得完全像雕版一样,如武英殿聚珍版的一些木活字印本。因此仅以有无隔行线来区别木活字和其他活字,理由不够充分。
1701102305
1701102306
1701102307
1701102308
1701102309
日本藏有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残本十卷,发愿文中有“发愿使雕碎字”的句子,经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木活字印,并以为是最古老的木活字本实物。国家图书馆所藏佛经中以《大方广佛华严经》数量最大,占全部《华严经》的2/3。
1701102310
1701102311
西夏文《华严经》的卷第40,有西夏文刻款两行,译文如下:
1701102312
1701102313
“实勾管作选字出力者盛律美能慧共复愿一切随喜者皆当共成佛道”。
1701102314
1701102315
“选字出力者”五字,意指印书要经过拣字的过程。
1701102316
1701102317
又《华严经》卷5题款中有木刻押捺题记两行,内容为:“都行愿令雕碎字勾管做印者都罗慧性又共行愿一切助随喜者共同皆成佛道”。其中“碎字”即指活字而言。以上这些题款说明,此经用活字雕刻而成。
1701102318
1701102319
有人根据西夏文《华严经》残卷,行字之间歪斜参差不齐,正面纸背墨色浓淡不一,有不少挖补重印之字,又有印错之字,并不挖补,即于其上加盖校正,又有用墨笔填写小字的,以为这些都是活字之证。也有人认为这部仁宗(1125~1193年)时的西夏文《华严经》,是用元代杭州刻的木活字所印。
1701102320
1701102321
1987年,在甘肃武威发现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如图2.11所示),经研究初步认定亦为仁宗时印本,并根据笔画内含气眼、笔画变形和断折等现象,认为是泥活字印刷。假使以上几部西夏文著作真的是活字印,那当然是现存最早的活字本了。
1701102322
1701102323
1701102324
1701102325
1701102326
(三)元代活字
1701102327
1701102328
1.泥活字(杨古)
1701102329
1701102330
元初曾有忽必烈的谋士姚枢“汲汲以化民成俗为心, 自版小学书、《语》、《孟》、《或问》、《家礼》,俾杨中书版四书,田和卿尚书版《声诗折中》、《易程传》、《书蔡传》、《春秋胡传》,皆脱于燕,又以小学书流布未广,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恬(按:当为活)版,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说》诸书,散之四方。”(见元姚燧《牧庵集》卷十五《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
1701102331
1701102332
沈氏活版就是沈括所记的毕昇活版,上述活动的时间约在蒙古太宗十三年至海迷失称制三年(1241~1250年),比毕昇恰晚二百年。杨古在辉县印还是燕京印,用的什么活版,文中未详。
1701102333
1701102334
关于姚枢,真定人苏天爵(1294~1352年)的《元名臣事略》也写道:“自版小学书《语》、《孟》、《或问》、《家礼》,俾杨中书版四书,田尚书版《声诗折中》、《易程传》、《书蔡传》、《春秋胡传》,又以小学书流布未广,教子弟杨古为沈氏活版,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说》诸书,散之四方。”《元名臣事略》依据的是姚燧所撰神道碑,但文字略有改动。后来许有壬(1287~1364年)《圭塘小藁》卷六《雪斋书院记》,也介绍了姚枢的活动,并提到了“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版”,明代刘昌的《中州名贤文表》又转录《雪斋书院记》,使得杨古活字印书之事广为流传。
1701102335
1701102336
15世纪朝鲜著名学者金宗直跋朝鲜活字本《白氏文集》云:“活版之法始于沈括,而盛于杨惟中,天下古今之书籍无不可印,其利博矣。然其字率皆烧土而为之,易以残缺,而不能耐久。”金氏说杨惟中盛行活字,都用泥土烧成,但是据《牧庵集》原文,杨惟中在燕京出版的,仍是雕版,金氏之所以犯错误,可能是把“杨中书”(杨惟中)和杨古混为一谈,于是把杨古的活字印书加到杨惟中头上。又朝鲜本《简斋诗集》跋云:“活字版之法始于沈括,而盛于杨充,然其字率皆烧土而为之,易以残缺,而不能耐久。”关于杨维中、杨充盛行泥活字印书,未见国内记载,朝鲜学者所称,或另有根据。杨古所印的朱熹与吕祖谦的书,虽晚于周必大印书,也是中国较早的活字印本。
1701102337
1701102338
从上述宋元文献可见,毕昇发明的泥活字,不仅被沈括记录下来,在北宋末也为人所知,到了南宋,则被周必大用于印刷自己的文集,到了元代则有杨古印书,15世纪,这些记载又传到朝鲜,亦为当地人所熟悉。因此,毕昇的活字印刷方法在宋元时代流传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1701102339
1701102340
2.木活字(王祯、马称德)
1701102341
1701102342
毕昇用胶泥活字时,也曾试验过用木作活字,但他认为木的纹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反不及燔土,不至玷污,故舍木而用泥。而正式用木活字印书的人,最早的当数元代的王祯,其时间稍晚于杨古的活版。王祯,山东东平人,他不仅是著名的农学家,又是机械学家,在印刷史上亦有重要贡献。元贞元年(1295年)起,他任安徽旌德县尹六年,生活朴素,自己捐薪俸兴修学校、桥梁、道路,教农民种植树艺,施药救人。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尹(今江西广丰县),又在那里提倡栽桑种棉,因此这两地人民对他都是口碑载道。
1701102343
1701102344
1701102345
1701102346
1701102347
王祯的最大贡献当属《农书》。在旌德县任内时,他已开始写作此书,并计划出版。他感到这部书字数多,雕印困难,所以请工匠创造木活字约3万多个,两年完工。它的方法是先用纸写好大小字样,糊于木版上刻字,刻好字以后,用小细锯,把字一一锯开,再用小刀修成一样大小。再一行行排字,用竹片隔开来,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木楔塞紧,使字都牢固不动,然后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王祯在排字技术上有所独创。他认为排字工人走来走去寻字,很不方便,于是制造了两个木质大转轮盘(如图2.12所示),依号数铺摆木字,一人坐在中间,左右俱可推转轮盘拣字,叫做“以字就人”,比起以人寻字,可减轻劳动,提高效率。《农书》卷二十二后面的“造活字印书法”把从写韵刻字、锯字、修字、造轮取字、安字,一直到印刷,有系统地记录下来,成为印刷史上很珍贵的文献。
1701102348
1701102349
王祯的活字本想用来印自著的《农书》,后来调官江西,也把这副印书新工具从安徽带去,而那时江西方面已把《农书》雕成整版,并未用上。王氏在旌德时,只印过他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时间是在大德二年(1298年)。全书6万多字,不到一个月而百部齐成,证明活字印刷的确效率很高,这也是中国方志中最古的木活字本。
[
上一页 ]
[ :1.70110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