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2456
1701102457
嵊县谱匠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为了把字排得更好更快,把字盘分常用字盘与生僻字盘两类,又称内盘与外盘。内盘放置常用的皇帝年号,天干地支,年月日时,长次幼男女,讳字号行,娶配适葬,一、二、三、四……数字及之、乎、者、也等虚字。外盘为便于记忆,编成“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等五言诗二十八句。把头脚偏旁同类的字排在诗句的每一字下,如君(群)王(弄理圣王)立(产端)殿(殿殳)堂(尚掌),只要记住诗句,检字就比较迅速。这样既不同于武英殿的字柜,又异于王祯的转轮盘,在文字排列上,又突破了字典的部首常规,这种革新创造精神是很可取的。他们由五六人或七八人组成一班,内分刻字、图像、排字、刷印、打杂,而以包头(经理)总其成。工作时间视族分大小,谱中资料多少而定,少则一两月,多则四五月或半载即可完工。宁波所属鄞县、慈溪、镇海、奉化亦流行谱牒,台州、金华、衢州所属次之,浙西又次之。
1701102458
1701102459
江苏以常州、无锡一带为最盛。常州的排印工在清代最负盛名。包世臣云:“常州活版字体差大,而工最整洁,始惟以供修谱,间及士人诗文小集,近且排《武备志》成巨观,而讲求字画,编排行格,无不精密。”又“底刻而面写,检校为易,以细土铺平,版背折归皆便。”常州木字一头刻字,底面又写字,所以拣字归字比较容易。又用细土在字盘内铺平,作为垫版之用,以此印工被称为“泥盘印工”。因为常州泥盘印工技术高明,所以安徽人将省立的官书局——曲水书局设立在常州龙城书院先贤祠内,醵金招募梓人,自备聚珍。甚至有四川人把家谱稿本也寄到常州排印,而常州印工不到四五十天,就把《泸州南门高氏族谱》印好。常州附近的苏州府、镇江府及其所属各县也流行家谱。安徽则以旧徽州府绩溪、歙、黟、休宁、祁门、婺源六县及桐城为盛。安庆、宁国、池州、庐州四府偶有之。
1701102460
1701102461
家谱一般印数自七八部至十数部,或二三十部,也有多至四五十部甚至一百部的,每部编成字号,由各房珍藏。多用洁白连史纸印。开本甚大,因为木字大,本子自然随之而大,普通多为高约30厘米左右,宽约20厘米左右。绍兴、宁波一带的印本,有高至46厘米,宽至37.5厘米的。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江西余干《黄埠徐字宗谱》竟高至50厘米,宽至33厘米,比一般印本宽大得多。清代活字家谱除木字外,又有用泥字或铜字印的各一种。
1701102462
1701102463
2.铜活字
1701102464
1701102465
清代政府最早制作的活字是铜字,比木字约早60年。康熙年间已有了铜字,《星历考原》、《数理精蕴》、《律吕正义》这几部天文、数学、音乐书籍,康熙末都用内府铜字排印。陈梦雷在诚亲王胤祉邸,借用内府铜字,印行了他的《松鹤山房诗集》九卷,《文集》二十卷。诗文集宋字而略近颜体,笔画较粗,与《古今图书集成》横轻直重的标准方体字不同。
1701102466
1701102467
陈梦雷,康熙九年进士,因附耿精忠被发配关东。康熙三十七年东巡,梦雷献诗,得赦还京,皇帝令其辅导皇三子胤祉读书。他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曾研精覃思,利用王府及自己藏书,编辑了一部包罗万象的类书3600余卷,名为《汇编》。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开始,向王府领银雇人抄写,至四十五年四月全书告成。仅在5年内,完成了这部大书的初稿。五十五年进呈钦定,赐名《古今图书集成》,于同年设馆,由陈梦雷所取修书人员80人,继续增订,约于五十八年完成。陈氏《汇编》原为3000余卷。《图书集成》有1万卷,似乎是增加了6000多卷。这部有1600千万字的巨著,还是国内外学者经常使用的重要参考书。用铜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内府最大的印刷工程。康熙五十九年奉谕旨刷印。
1701102468
1701102469
乾隆帝称,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武英殿刻铜字人每字工银二分五厘,比木刻宋字(明体)、软字(楷体)的工资几乎贵几十倍,金属坚硬,比木版难刻,工价自然倍增。当时不说铸铜字人,而说“刻铜字人”,可见铜字是刻的。这部大类书排印完工后,没有听说再印何书,就把大批铜字藏在武英殿的铜字库,设有库掌一员,拜唐阿二名,专门管理。后来就被这些管理人员监守自盗,恰巧北京钱贵,他们怕受罚,就建议毁铜铸钱。乾隆九年(1744年)将铜字库所残存的铜字、铜盘统统销毁,改铸铜钱。后来乾隆想出版从《永乐大典》内辑出来的佚书时,已后悔无及,不得不重新雕造大批枣木活字了。
1701102470
1701102471
1)江苏
1701102472
1701102473
清代民间使用铜活字最早者,要算吹藜阁,吹藜阁主人可能为苏南常熟一带人。其印本有《文苑英华律赋选》四卷,在书名页与目录下方及卷四终末行,均有“吹藜阁同版”五字,同版就是铜版的简写,明人或写作“仝版”。书为虞山钱陆灿选,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钱氏写的自序说:“于是稍简汰而授之活版,以行于世。”封面说是铜版,他又说是活版,其为铜活字版无疑。不过他没有说明铜活字版是自己的,或借用别人的。它的出版比《图书集成》要早四十年,是清代最初的铜字本。
1701102474
1701102475
2)杭州
1701102476
1701102477
浙江杭州铜字印书可考的,有咸丰二年(1852年)吴钟骏用聚珍铜版,印行他的外祖父长洲孙云桂所著的《妙香阁文稿》三卷,《诗稿》一卷。吴氏在跋文中称:“今岁长夏,校巡事毕,始以聚珍铜版,排次成文,印以行世。”他在杭州做官,遇聚珍版,就把它排印,可知铜字并非他自有,而是借用别人的。另一部杭州铜字本,是第二年(1853年)满洲人麟桂在浙江做官时排印《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末册有“省城西湖街正文堂承刊印”一行,是由麟桂出资,而由杭州书坊承印,书中只说用活字版印之。何以知其为铜字呢?因为它与福田书海林氏的铜版字体完全相同,以致又有人以为这部丛书是咸丰三年林氏铜版本。案林氏铜版本有《军中医方备要》,而此丛书七种中,也有这一种,两相比较,两书内容相同,字体行款一模一样,但有一两页未满行的,字数却不同,两本同中有异,可知并非一时所摆。盖一印于福州,一印行杭州,致有此微异。林氏排印的似乎只有《军中医方备要》,而此七书中每种前有麟桂题词,并无林氏之名,封面题麐月方伯集印,其为麟桂印于杭州无疑。又《水陆攻守战略秘书》的字体,与上述《妙香阁诗文稿》也几乎完全相同,而《妙香阁诗文稿》明明是铜聚珍本,因此他们都是铜字本。杭州所用的铜字,大概就是福州福田书海林氏的铜字,至于何以他的铜字会流落到杭州,则文献不足,无从查考了。
1701102478
1701102479
3)福州(林春祺)
1701102480
1701102481
福田书海的铜活字,为福州林春祺所造。春祺20岁时曾赴杭州、苏州读书,跟他的父亲宦游洛阳、广东。他从小就听他的祖父和父亲谈起古铜版书,常常惋惜社会上没有铜版,以致古今博学之士的宝贵著作,因无力刊版而失传。他为了实现祖父的志向,于是从18岁那年起,就捐资兴工镌刻,花了20多万两银子,辛苦了20年,终于照《洪武正韵》笔划,刻成楷书铜字大、小各20余万字,古今字体悉备,大、小书籍皆可刷印。林氏镌刻了大、小铜字多至40余万个,在亚洲制造金属活字史上是罕有其匹的。这样在制造时财力、物力、人力上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无怪他说:“为之实难,成更不易,中间几成而不成者屡矣。半生心血,销磨殆尽,岌岌乎黾勉成此。”又说:“岁乙酉(1825年)捐资兴工镌刊,时春祺年十八,至丙午(1846年)而铜字版告成。”前后经过21年,时林氏年仅40岁。林氏原籍福清之龙田,因即名此铜版为“福田书海”云。林氏所印有顾炎武《音学五书》,而所见者只有顾氏《音论》和《诗本音》两种。在《音论》卷首有林氏自己写的《铜版叙》一篇(如图2.15所示),说明造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是中国制造铜活字的仅有文献。
1701102482
1701102483
1701102484
1701102485
1701102486
书名反面有“福田书海铜活字版,福建侯官林氏珍藏”四行。《诗本音》末记镌刊铜版姓名,有“古闽三山林春祺怡斋捐镌”字样。铜字楷体精美,纸墨精良,每页版心下方均有“福田书海”四字。又林氏所印《军中医方备要》二小册,黄纸封面题“侯官林氏铜摆本”,行款字数与前二书同,版心却无“福田书海”四字,亦无出版年月。林春祺又印有《四书便蒙》十四册,版心有“福田书海”,扉页有“考镌铜字侯官林氏珍藏”。
1701102487
1701102488
4)台湾(武隆阿)
1701102489
1701102490
台湾嘉庆十二年(1807年)出现了铜活字本。有一位满洲将军武隆阿,姓瓜尔佳氏,正黄旗人,当时任台湾镇挂印总兵官,造铜字印书。龚显曾《亦园脞牍》卷一云:“台湾镇武隆阿刻有铜活字,尝见其《圣谕广训注》印本,字画精致。”安徽人姚莹道光间在台湾做官时,也看到武氏的铜字本,说:“此间有武军家亦铸聚珍铜版,字亦宋体,而每版只八行,不惬鄙意。”
1701102491
1701102492
清代铜版书虽不及明代之多,而除江苏、浙江、福建外,又有北京与台湾,流行的范围却更广泛,而规模之大,雕刻之精,也胜过明代了。
1701102493
1701102494
3.锡活字(佛山邓姓印工)
1701102495
1701102496
据美国人卫三畏(S. Wells Williams)的记载,鸦片战争后不久,中国人不但铸造过大批锡字,并有锡活字本的出现。广东佛山镇为清代四大镇之一,工商业发达,赌博特别兴盛。有一位邓姓印工为了印刷彩票,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始铸造锡活字,当年五月以前就铸成了两付活字,字数超过15万。他花了一万元以上资本,前后造成三付活字,共二十多万个,一付是扁体字,一付是长体大字,又一付为长体小字,作正文的小注用。他的铸造方法是首先在小块木头上刻字,把笔画刻清楚,用刻好的木字印在澄浆泥上,再把熔化的锡液浇入泥模中,等到锡液冷却凝固后,敲碎泥模,取出活字,经过修整,使其高低一律。这些碎泥第二次仍可用来做泥模。据说这比西洋用铜模铸字既简便,又经济。为了节约金属材料,他所铸锡字只有四分多高,比外国铅字短矮。印刷时他把活字一个个排列在光滑坚固的花梨木字盘内,扎紧四边,以免印刷时活字跳动,字盘三边各有一脊背,高与活字齐,印成时即为书的一面的边栏。用纯黄铜做界行,半页10行,中间被版心隔开,与雕版书一样,把一页分成两面。当稿子校正后,即上墨用刷帚来印刷。之后他几乎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咸丰二年(1852年)印成了元代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348卷,凡19348面,订成120大册,字大悦目,纸张洁白,墨色清楚,这是世界印刷史上第一部锡活字印本。他在造模铸字方面有独创性,在排印用墨的技术也很成功。他还印了几种别的书,但书名已不可考了。
1701102497
1701102498
雕版印刷术在公元7世纪的中国诞生,活字印刷术又在11世纪由中国人首先发明,其中的源流、发展值得我们自豪和纪念,其中的历史悬疑也尚待人们去进一步探究。1300年以来,中国始终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印书始终居次要地位。在活字印刷中又以木活字为主,且多出于私人之手。较为少见的官刻活字有康熙内府刻铜字及乾隆造木活字等,但并未普及。19世纪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的石印、铅印技术输入中国,传统中国印刷技术被逐步淘汰,这一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随着新世纪中国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如何在当今信息化、电子化的环境里完善发展中文印刷的技术将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1701102499
1701102500
主讲者简介
1701102501
1701102502
1701102503
1701102504
1701102505
王兆春
[
上一页 ]
[ :1.7011024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