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481e+09
1701102481 福田书海的铜活字,为福州林春祺所造。春祺20岁时曾赴杭州、苏州读书,跟他的父亲宦游洛阳、广东。他从小就听他的祖父和父亲谈起古铜版书,常常惋惜社会上没有铜版,以致古今博学之士的宝贵著作,因无力刊版而失传。他为了实现祖父的志向,于是从18岁那年起,就捐资兴工镌刻,花了20多万两银子,辛苦了20年,终于照《洪武正韵》笔划,刻成楷书铜字大、小各20余万字,古今字体悉备,大、小书籍皆可刷印。林氏镌刻了大、小铜字多至40余万个,在亚洲制造金属活字史上是罕有其匹的。这样在制造时财力、物力、人力上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无怪他说:“为之实难,成更不易,中间几成而不成者屡矣。半生心血,销磨殆尽,岌岌乎黾勉成此。”又说:“岁乙酉(1825年)捐资兴工镌刊,时春祺年十八,至丙午(1846年)而铜字版告成。”前后经过21年,时林氏年仅40岁。林氏原籍福清之龙田,因即名此铜版为“福田书海”云。林氏所印有顾炎武《音学五书》,而所见者只有顾氏《音论》和《诗本音》两种。在《音论》卷首有林氏自己写的《铜版叙》一篇(如图2.15所示),说明造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是中国制造铜活字的仅有文献。
1701102482
1701102483
1701102484
1701102485
1701102486 书名反面有“福田书海铜活字版,福建侯官林氏珍藏”四行。《诗本音》末记镌刊铜版姓名,有“古闽三山林春祺怡斋捐镌”字样。铜字楷体精美,纸墨精良,每页版心下方均有“福田书海”四字。又林氏所印《军中医方备要》二小册,黄纸封面题“侯官林氏铜摆本”,行款字数与前二书同,版心却无“福田书海”四字,亦无出版年月。林春祺又印有《四书便蒙》十四册,版心有“福田书海”,扉页有“考镌铜字侯官林氏珍藏”。
1701102487
1701102488 4)台湾(武隆阿)
1701102489
1701102490 台湾嘉庆十二年(1807年)出现了铜活字本。有一位满洲将军武隆阿,姓瓜尔佳氏,正黄旗人,当时任台湾镇挂印总兵官,造铜字印书。龚显曾《亦园脞牍》卷一云:“台湾镇武隆阿刻有铜活字,尝见其《圣谕广训注》印本,字画精致。”安徽人姚莹道光间在台湾做官时,也看到武氏的铜字本,说:“此间有武军家亦铸聚珍铜版,字亦宋体,而每版只八行,不惬鄙意。”
1701102491
1701102492 清代铜版书虽不及明代之多,而除江苏、浙江、福建外,又有北京与台湾,流行的范围却更广泛,而规模之大,雕刻之精,也胜过明代了。
1701102493
1701102494 3.锡活字(佛山邓姓印工)
1701102495
1701102496 据美国人卫三畏(S. Wells Williams)的记载,鸦片战争后不久,中国人不但铸造过大批锡字,并有锡活字本的出现。广东佛山镇为清代四大镇之一,工商业发达,赌博特别兴盛。有一位邓姓印工为了印刷彩票,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始铸造锡活字,当年五月以前就铸成了两付活字,字数超过15万。他花了一万元以上资本,前后造成三付活字,共二十多万个,一付是扁体字,一付是长体大字,又一付为长体小字,作正文的小注用。他的铸造方法是首先在小块木头上刻字,把笔画刻清楚,用刻好的木字印在澄浆泥上,再把熔化的锡液浇入泥模中,等到锡液冷却凝固后,敲碎泥模,取出活字,经过修整,使其高低一律。这些碎泥第二次仍可用来做泥模。据说这比西洋用铜模铸字既简便,又经济。为了节约金属材料,他所铸锡字只有四分多高,比外国铅字短矮。印刷时他把活字一个个排列在光滑坚固的花梨木字盘内,扎紧四边,以免印刷时活字跳动,字盘三边各有一脊背,高与活字齐,印成时即为书的一面的边栏。用纯黄铜做界行,半页10行,中间被版心隔开,与雕版书一样,把一页分成两面。当稿子校正后,即上墨用刷帚来印刷。之后他几乎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咸丰二年(1852年)印成了元代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348卷,凡19348面,订成120大册,字大悦目,纸张洁白,墨色清楚,这是世界印刷史上第一部锡活字印本。他在造模铸字方面有独创性,在排印用墨的技术也很成功。他还印了几种别的书,但书名已不可考了。
1701102497
1701102498 雕版印刷术在公元7世纪的中国诞生,活字印刷术又在11世纪由中国人首先发明,其中的源流、发展值得我们自豪和纪念,其中的历史悬疑也尚待人们去进一步探究。1300年以来,中国始终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印书始终居次要地位。在活字印刷中又以木活字为主,且多出于私人之手。较为少见的官刻活字有康熙内府刻铜字及乾隆造木活字等,但并未普及。19世纪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的石印、铅印技术输入中国,传统中国印刷技术被逐步淘汰,这一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随着新世纪中国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如何在当今信息化、电子化的环境里完善发展中文印刷的技术将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1701102499
1701102500 主讲者简介
1701102501
1701102502
1701102503
1701102504
1701102505 王兆春
1701102506
1701102507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祖籍江苏高邮,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63~1973年从事国防科研,参加“两弹一星”相关工作。1974年至今,在军事科学院从事中国火器史、中国军事技术史、明代军事史研究,已经出版的专著有《中国火器史》、《世界火器史》、《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宋元明清)》、《中国军事科技通史》、《火药与火器的西传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古代兵器》、《速读中国古代兵书》、《中国古代兵书》增订版、《中国历代名将》等13种。合著有《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国军事通史·明代军事史(上)》等5种。参加编写的有《人物传记》等10多种、辞书10多种。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撰写“古代兵器”等条目60多个。发表论文40多篇。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证书。2007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2008年4月入选为《军事科学院专家名录(军事历史专家)》。立三等功两次。
1701102508
1701102509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 [:1701100359]
1701102510 第三讲 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701102511
1701102512 一、火药的发明
1701102513
1701102514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Gunpowder;指南针,Compass;造纸,Paper-making;印刷术,Printing)之一。历史发展证明,火药不是某一个人在一时一地的发明,而是由中国古代医学家、药物学家(即本草学家)和炼丹家,在上千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积累的基础上,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前发明的。这种火药是用硝(即硝酸钾,KNO3)硫(S)炭(C)三种粉末拌和的混合火药,因其在燃烧后会生成大量的黑色烟雾而被称为黑色火药。硝石和硫磺是配制火药的关键性原料,而没有硝石的发现则根本不可能发明火药。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正是根据13世纪后期以前阿拉伯和西方国家还不知道硝石这一事实,才得出了他们不可能发明火药的结论〔39〕。恩格斯在《炮兵》中对中国古代的这一伟大发明创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发明火药并用它朝一定方向发射重物的是东方国家……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典礼中。”〔40〕
1701102515
1701102516 (一)中华先民在唐以前有关火药发明的科学实践
1701102517
1701102518 配制火药的关键性原料硝石,自春秋末至唐代,人们对硝石和硫磺的产地分布、药物特性和化学特性已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和研究,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至少要早1200~1500年,这正是火药在中国发明的根本原因。
1701102519
1701102520 1.对硝石和硫磺产地的认知
1701102521
1701102522 硝石在采用人工方法开采以前,成天然分布状态,大多产于适合其生成条件的地方,以中国古代“陇道”和“蜀道”所经之甘肃和四川等地所产为多,此外还有青海、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这些产地逐渐被中华先民所了解和记载。据春秋末(约公元前6世纪)的《范子计然》曾说“消石出陇道”、“石流磺出汉中”〔41〕。虽然至今尚有人对其书的问世年代和作者有不同的说法,认为《范子计然》可能是秦汉时期(前公元221~公元220年)的人托名计然之作。即便如此,也说明中国至迟在秦汉时期已经知道硝石(即消石)和硫黄(即石流黄)的产地陇道和汉中。陇道是先秦时期甘肃与四川之间的交通网,由甘肃地区的阴平道、西狭道和四川地区的金牛道、阴平道四川段,以及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米仓道等组成,史家又统称它们为陇蜀道。汉代以后许多论及医学及本草学的典籍,都雄辩地证明陇蜀道所经过的不少地方都是产硝之地。
1701102523
1701102524 南朝梁医学家陶弘景(456~536年)在《名医别录》中明确地记有“消石……生益州及武都”〔42〕等地的明确记载。
1701102525
1701102526 唐朝的药物学家苏敬等23人,于唐显庆四年(659年)编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药典中列举了益州(古益州包括今四川大部和云、贵、陕、甘、青之一部)、武都(今属甘肃)、西羌(今青海大通)和汶山郡(今川北茂州羌族自治县)等产硝之地〔43〕。
1701102527
1701102528 在火药已经发明并付诸军用后,宋元明的学者对此问题研究仍在继续进行。北宋的马志等人所著的《开宝本草》、南宋李心传所著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及明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等书,则更为详细地论列了硝石的许多产地。若将明以前历代所记载的硝石产地标绘于一图(如图3.1所示),便足以证明先民对产硝之地的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1701102529
1701102530
[ 上一页 ]  [ :1.7011024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