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5e+09
1701102500 主讲者简介
1701102501
1701102502
1701102503
1701102504
1701102505 王兆春
1701102506
1701102507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祖籍江苏高邮,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63~1973年从事国防科研,参加“两弹一星”相关工作。1974年至今,在军事科学院从事中国火器史、中国军事技术史、明代军事史研究,已经出版的专著有《中国火器史》、《世界火器史》、《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宋元明清)》、《中国军事科技通史》、《火药与火器的西传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古代兵器》、《速读中国古代兵书》、《中国古代兵书》增订版、《中国历代名将》等13种。合著有《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国军事通史·明代军事史(上)》等5种。参加编写的有《人物传记》等10多种、辞书10多种。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撰写“古代兵器”等条目60多个。发表论文40多篇。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证书。2007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2008年4月入选为《军事科学院专家名录(军事历史专家)》。立三等功两次。
1701102508
1701102509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 [:1701100359]
1701102510 第三讲 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701102511
1701102512 一、火药的发明
1701102513
1701102514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Gunpowder;指南针,Compass;造纸,Paper-making;印刷术,Printing)之一。历史发展证明,火药不是某一个人在一时一地的发明,而是由中国古代医学家、药物学家(即本草学家)和炼丹家,在上千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积累的基础上,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前发明的。这种火药是用硝(即硝酸钾,KNO3)硫(S)炭(C)三种粉末拌和的混合火药,因其在燃烧后会生成大量的黑色烟雾而被称为黑色火药。硝石和硫磺是配制火药的关键性原料,而没有硝石的发现则根本不可能发明火药。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正是根据13世纪后期以前阿拉伯和西方国家还不知道硝石这一事实,才得出了他们不可能发明火药的结论〔39〕。恩格斯在《炮兵》中对中国古代的这一伟大发明创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发明火药并用它朝一定方向发射重物的是东方国家……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典礼中。”〔40〕
1701102515
1701102516 (一)中华先民在唐以前有关火药发明的科学实践
1701102517
1701102518 配制火药的关键性原料硝石,自春秋末至唐代,人们对硝石和硫磺的产地分布、药物特性和化学特性已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和研究,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至少要早1200~1500年,这正是火药在中国发明的根本原因。
1701102519
1701102520 1.对硝石和硫磺产地的认知
1701102521
1701102522 硝石在采用人工方法开采以前,成天然分布状态,大多产于适合其生成条件的地方,以中国古代“陇道”和“蜀道”所经之甘肃和四川等地所产为多,此外还有青海、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这些产地逐渐被中华先民所了解和记载。据春秋末(约公元前6世纪)的《范子计然》曾说“消石出陇道”、“石流磺出汉中”〔41〕。虽然至今尚有人对其书的问世年代和作者有不同的说法,认为《范子计然》可能是秦汉时期(前公元221~公元220年)的人托名计然之作。即便如此,也说明中国至迟在秦汉时期已经知道硝石(即消石)和硫黄(即石流黄)的产地陇道和汉中。陇道是先秦时期甘肃与四川之间的交通网,由甘肃地区的阴平道、西狭道和四川地区的金牛道、阴平道四川段,以及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米仓道等组成,史家又统称它们为陇蜀道。汉代以后许多论及医学及本草学的典籍,都雄辩地证明陇蜀道所经过的不少地方都是产硝之地。
1701102523
1701102524 南朝梁医学家陶弘景(456~536年)在《名医别录》中明确地记有“消石……生益州及武都”〔42〕等地的明确记载。
1701102525
1701102526 唐朝的药物学家苏敬等23人,于唐显庆四年(659年)编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药典中列举了益州(古益州包括今四川大部和云、贵、陕、甘、青之一部)、武都(今属甘肃)、西羌(今青海大通)和汶山郡(今川北茂州羌族自治县)等产硝之地〔43〕。
1701102527
1701102528 在火药已经发明并付诸军用后,宋元明的学者对此问题研究仍在继续进行。北宋的马志等人所著的《开宝本草》、南宋李心传所著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及明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等书,则更为详细地论列了硝石的许多产地。若将明以前历代所记载的硝石产地标绘于一图(如图3.1所示),便足以证明先民对产硝之地的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1701102529
1701102530
1701102531
1701102532
1701102533 自明朝至今,陇蜀地区的陇西、武都、甘肃皋兰山和四川江油市等地的产硝、用硝之事,不但见于诸多的文献记载,而且还发现了古硝矿的开采遗址,有的还作了勘查报告,其中江油古硝矿遗址的发现,更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1701102534
1701102535 江油地处古陇蜀道的交汇地,是由甘肃至成都的必经之地,乾隆以后的一些古籍和地区志都有开采江油硝矿的记载。
1701102536
1701102537 《大清会典》卷八九四乾隆二十年(1755年)记载:“江油县有硝洞八,无碍田产,请行开采。”此记载表明,当时清军在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中所用的硝石,大多采自江油。
1701102538
1701102539 《梓潼县志》(乾隆四十五年修订)记载:“江油县老君山朝阳洞产硝,乾隆二十年开采,归江油邑就近汇办。”
1701102540
1701102541 《龙安府志》(道光二十年修订)记载,硝出江油朝阳洞、大兴洞二处,每年煎付小河营(清四川松潘镇驻军所辖兵营)使用。
1701102542
1701102543 明初设置的松潘卫和永宁卫(治所分别在今四川松潘和叙永)距江油不远,出土的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永宁卫军器局所制火铳使用的火药,也与江油硝矿所产的硝石有关。
1701102544
1701102545 2003~2004年,北京市文物工作者与绵阳市、江油市,组织考察组考察,发现江油市重华镇老君山有多处古硝矿遗址,以及流传多年的制造烟火的工艺。2005年,该处已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上述文献记载和古硝洞开采遗址的发现(如图3.2所示),表明江油很可能是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源地之一。
1701102546
1701102547
1701102548
1701102549
[ 上一页 ]  [ :1.7011025e+09 ]  [ 下一页 ]